首页 理论教育 清华社出版规划及做大做强

清华社出版规划及做大做强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何况今年8月以来,家里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己单独“北漂”确实不是时机。其实也很简单,我之所以做出“北漂”的决定,实际上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因为我喜欢出版工作,也看好清华这个平台,我是把出版作为自己的事业在追求的。我唯一需要深入思考并为之努力的就是如何让清华社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是分社的出版物结构规划。

清华社出版规划及做大做强

(2012年)

开场白:我为什么“北漂”

按理说,在出版领域我应该可以说是无所求的了,荣誉上。出版行业的最高奖——中国“韬奋出版奖”的获得、全国首批新闻出版业领军人才的入选;职称上,全校教师系列以外的专业技术职称中仅有的三个三级教授之一;事业上,各类国家级的图书奖拿过全社6项中的5项(加上走后获得的应该是7项中6项),连续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工程的入选,国家以及省政府出版基金项目的入选,我确实应该说是没有什么遗憾的了。退居二线(其实是一线)后,学校明确表示享受现任领导的一切待遇,既无责任又无烦恼,应该说是很舒服的了。所以此次“北漂”肯定有不少朋友会对我此举很不理解。何况今年8月以来,家里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己单独“北漂”确实不是时机。因此许多朋友的不理解也属正常。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我这次做出这样让很多朋友不理解的决定呢?其实也很简单,我之所以做出“北漂”的决定,实际上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因为我喜欢出版工作,也看好清华这个平台,我是把出版作为自己的事业在追求的。

一、抓调查研究,理清工作思路

来清华已经一年两个月有余了,从看材料、数据、规划到与分社长和部分事业部主任、编辑交流、探讨,从分社长、事业部主任会议到各分社的全体会议,从全社编辑大会到全社中层干部会议,今年下半年,为了出版流程和出版环节衔接的梳理调控,我又开始了第二轮的调查研究,深入到分社、事业部、公司进行座谈了解。

工作上,编辑出版本身对于我来说是熟悉的,熟门熟路,需要的是了解熟悉清华这个平台业务上的具体情况。一年下来,我不敢说多了解,但对于业务上的发展空间和难题,我是基本上了然于胸了。在规划上,也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蓝图,能否实现,当然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好在我这个情况下“北漂”,唯一的目的就是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平台,贡献自己长期的心得积累。我没有任何的功利,人际关系上也没有任何的恩恩怨怨,只要是对出版社的发展有利的,我就会去思考、去筹划、去争取。虚名、实名,我都不再需要,一则,我该有的也都有了,二则,这对于我也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这样的心态无疑是在一种极少有的境界才可能有的,我庆幸自己有了。我唯一需要深入思考并为之努力的就是如何让清华社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抓板块结构的调整与重点工程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首先注意加强选题的规划、板块的整合,以实现特色化、专业化。

规划,每个分社、每个事业部都应该进行规划;每个编辑同样也应该对自己的领域或者自己准备为之努力的领域做出规划,我曾经在有关分社说过,在选题规划上我们应该提倡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要想着篮子里的。各类选题在设计规划的时候,既要分层分级去考虑开发,又要考虑分阶段分时段去开发。

一是分社的出版物结构规划。作为分社,首先应该盘点自己的家当,可以根据自己目前的发展态势,分析自己在结构上的现状,一般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做得比较成熟,有一定积累、一定的影响了的;二是已经做了一些,但是还没有成气候,潜力和前景已经能看到了的;三是基本上没有很好开发,如果决定要涉及这些领域,就要仔细做出规划,下大力气去开发的。其次要盘点自己的编辑力量,看自己比较有条件在哪些领域、哪些板块去开发的,如果已经列入了自己的规划,那就要考虑引进、招聘编辑,招兵买马,去开辟战场。而这一切就取决于自己的规划,近两年做些什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和规模,三年五年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规模和深度,长远看我应该以什么为目标,必须明确,认准了就要坚定地去发展,去开发,去努力。

二是事业部的板块整合。板块的整合首先应该服从分社的规划,事业部对于板块的整合尤其要强调团队精神,进行团队协作。

三是强调每个编辑个体的专业化。作为个体的编辑,应该强调自己的专业化。而且实践也已证明了跨学科策划选题、编辑加工书稿,不用说能否保证编校质量,选题的内容质量你都不能保证。所以应该提倡加强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去整合选题板块,制订选题规划。

由于对于重点板块和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重视了,今年我社除了三个项目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外,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与国家级图书奖将有所斩获,一个项目进入国家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库,一个入选北京市文化产业项目。

三、抓质量建设与服务意识

在抓结构优化和板块调整的同时,我注意加强质量体系建设,规范职能部门管理,以保障精品的打造。

首先是在全社营造一个全员质量意识的氛围。(www.xing528.com)

我们必须在全社范围内形成一种理念,就是不能以牺牲质量来换取数量规模的发展。这个质量是全方位的,有选题的内容质量,有编辑的审校加工质量,有装帧设计质量,有印制工艺质量,有营销服务质量。我们出版社,不管什么岗位,什么环节,都有一个质量问题,所以要求我们全体员工都必须要有质量意识。在一年多的工作中,一方面在各种场合我都能注意强调质量的问题,还邀请了总署质检中心的主任来给我们的质量管理岗位的同志做讲座。在平时我注意检查图书的质量,发现问题随时与编辑沟通,多次及时处理了有关质量及其他涉及图书问题的公关危机。依据我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经验,对于敏感问题的书稿我亲自抽查,或者帮助有关岗位把关。

其次是抓职能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规范的问题。

职能部门应该担负起质量管理的责任,无论哪个环节、哪个职能部门,除了正常的事务、进度外,就是要讲究一个规范问题,规范问题与质量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职能部门必须明确你是在代表社里进行管理,规范流程、规范每一个环节,就是为了进度与质量,这不是与哪个人过不去,因此必须认真把关。作为总编辑,质量与规范是一个一刻也不能放松的问题,虽然有副总编辑协助我分管这项工作,但是对这项工作我始终未掉以轻心。

我在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职能部门把关,一个是执行现行制度,要靠制度管理,不是人治,同时又要积极听取意见,因为制度总是滞后的,所以及时修订也是必要的。我也听到编辑不少意见,我的态度是,凡是有利于生产运转、有利于提高质量的,能够改进的就尽快通过一定的程序改进,一时做不到的也要研究,并且要加强沟通。再一个就是要强调服务。要主动提供服务,为自己的服务对象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也同时为了更加规范,提高质量。所以,我作为总编辑,明确表示欢迎全体编辑——哪怕是新编辑,主动来与我探讨编辑业务的问题或者对编辑管理提出意见或建议。第三个是建章立制的问题。建立规章制度,这是为了减少人为的因素,我们应该是靠制度去管理,而不是人治,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人为的因素而对运转产生重大影响,与一个国家的制度一样,要靠法治,而不是人治。当然,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如果它束缚了生产力,那这个制度就要改,或者说需要不断去完善,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制度总是一种约束,总是会由不习惯到习惯,慢慢适应,这是有个过程的。对社部出台的有关规章制度我在审定时就是按照这样的原则去考虑的。

四、抓队伍建设与编辑培养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自己喜欢并珍惜的平台留下些什么。这显然不仅仅在于我在任内干了些什么,关键是在于能留下些什么?精品、品牌、扩张?似乎觉得不仅仅如此,应该是人才,是能够让这个平台持续发展的人才,应该是能够支撑这个平台持续发展的队伍。出于这样的出发点,一是对于已经确定的重点发展板块,在人才引进和新编辑招聘问题上,我亲自调看应聘材料,督促有关分社、事业部进行筛选、面试,甚至亲自参与旁听初次面试,或者先行谈话。今年这些我重点关注的板块招聘引进的结果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有关分社的反响也不错。

五、抓架构调整和机制运营的改革

根据我长期从事出版实务和出版研究的经验,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周密深入的思考,对我社某些组织架构和机制运营的革新建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为我社适应目前出版形势的变化、适应我社中长期发展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改革。我的想法将提交社长、经营班子、董事会研究。

结语:初见成效,甚感欣慰

经过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依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我用了一年的时间,对重点板块、重点领域进行了多层面的关注与支持,应该说是有效果的。看着有几个板块在队伍的壮大、资源的积累、领域的拓宽上已经进入良性循环,心中甚感欣慰,虽然今年未必马上能在数据上出现明显变化,但是相信明年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

一年中,我对全社的基本情况(当然我指的是编辑业务)作了全面深入的了解,虽然由于我社规模大的缘故,我还有相当多的员工不认识,甚至还有个别部门没有跑到,但是对我社的发展轨迹基本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对我社以后的发展空间也基本认清、认定了。经过一年的努力,有的板块已经开始见效,这是令我十分欣慰的。我曾经半开玩笑地说,只要业务需要,不管是分社、事业部,甚或某个编辑需要我出场支持,只要我能排得出时间,我都会尽我之力去支持的。唯一有点遗憾的是,也觉得有些对不起媒体朋友的是看别的材料多了,写自己的东西少了,多次媒体朋友的约稿都爽约了。

一年中,在需要大量时间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逐步清楚了自己所要抓的重点工作:抓新的增长点,抓薄弱板块,优化结构;抓重点工程,抓重点选题,出精品;抓规范管理,抓质量促发展;抓队伍建设,抓编辑培养,增强持续发展的后劲。一年,从理念上,认清了;从目标上,认定了;从感情上,融入了;从工作上,投入了;从信心上,也更有底气了!

在我的工作规划中第二年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对企业的规范与制度的建设、流程的顺畅和各环节的衔接上去,这是保证生产发展的一个基本环节。一个企业,当然必须要有规范,要有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常识告诉我们,制度总是滞后的,这就要求我们执行制度的人与部门要有一种适度的灵活性。当发现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已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我们则应该及时对制度进行修改,只有经过这样循环往复的制定、执行、修改的过程,才能使保证生产规范的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作为一个生产企业,在各个环节上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并不奇怪,是十分正常的,关键在于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去处理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协调。协调机制是一个生产企业必要的运作机制,否则要顺畅生产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尽快建立一个高效、强力的协调机制,使其顺畅运行,应该是我第二年的工作重心之一。最近的调研,是我思考建立这样的机制的准备,我相信基层的同志们一定希望能有这样的机制建立起来。

回顾一年的“北漂”生活,生活上,气候的干燥,饮食的差异,是有些不习惯。但是,在精神上,是充实的,愉快的;工作上,也是顺利的、投入的。感谢领导的信任和帮助,感谢同僚的配合,尤其感谢各个部门领导与员工的支持和信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