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编辑学会质量研讨会:揭秘出版界成功编辑的基本功

中国编辑学会质量研讨会:揭秘出版界成功编辑的基本功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重策划、轻案头,重技术、轻基本功的倾向是造成今天出版物质量下滑的又一重要原因读者需要好书,市场需要好书,中国的出版业需要好书。今天,笔者欣喜地看到,策划已经成为图书出版过程中点击率极高的词汇,优秀的策划编辑已经成为各个出版社到处寻觅招揽的对象,一批经过精心策划的图书精品正在提升中国出版业的形象。但是纵览目前中国图书出版界的现状,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中国编辑学会质量研讨会:揭秘出版界成功编辑的基本功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产品能否占领市场、获得消费者认可的首要条件,因此,质量问题是一个永远的话题。而时代风气的浮躁,已经严重影响到图书的质量,影响到图书产品的出版。在新技术时代,出版物的质量问题却成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笔者曾经在多年前,连续针对质量问题发表过《老调还须重谈——也论现代编辑的必备素质》《编辑职责“后移”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等文字,着重针对编辑责任意识的淡薄提出了批评,呼吁我们编辑人应该强化责任意识、把关意识,把提高质量作为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为社会、为时代、为人民贡献更多的精品。而在强调责任意识、把关意识的同时,质量问题的另一保障,就是我们必须努力提高编辑的基本功,在新技术时代,基本功的问题已经成了出版物提高质量的一道重要的坎,我们必须重视。

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行业的一个痛点。而我们面对的图书市场,又是十分地不尽人意,已经转制的出版企业,承担着一般企业所未曾有过的压力

在新技术时代,出版物质量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在21世纪的今天,包括纸介质媒体的图书在内的现代传媒愈来愈发挥着强大的影响社会的功能,作为现代出版人,如果缺失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危害是可想而知的;如果缺乏了某些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别说是致命的问题,就是一个低级错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出版者形象的损害都是巨大的。今天的出版业,正是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的许多编辑,尤其是年轻编辑的表现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在出版业改革进程加快、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我们策划能力强调得多了,使命感谈的少了;市场意识、经济效益强调得多了,社会责任感讲得少了;新技术运用熟练了,编辑基本功的训练少了。我们的许多编辑以市场需求作为唯一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唯一杠杆,中国的图书市场出现了许多乱象:跟风出版,缺乏原创;质量下滑,失信读者;庸俗低下,哗众取宠;品种剧增,库存猛涨;网络出版,良品与垃圾同行。毋庸讳言,浮躁的时代风气,不可避免地正在侵蚀着我们的出版业。

(一)责任意识的淡薄,依然是造成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编辑,是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他,为人作嫁衣裳,把作者的思想火花和知识的结晶传播开来;他,给人类和社会提供特有的产品,这种特殊的产品——出版物,是知识传授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这一切,决定了编辑工作者必须具有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编辑理念的灵魂。中华书局的创办人陆费逵说过,“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出版行业由它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它对于社会进步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就赋予了出版工作者极其伟大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位现代出版的先驱在他的《书业商之修养》一文中是这样评价出版工作者人格的重要性的:“出版工作者的人格可以是最高尚、最宝贵的,也可以是最卑鄙、最龌龊的”“若为谋利而编辑出版诲淫诲盗的书籍,则是比捉刀杀人还要厉害”。可见,编辑工作是一项道德感极其强烈的工作,编辑个人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责任感将对编辑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这样说,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一个编辑基本的道德操守。而离开了使命感、责任感,质量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在市场竞争和新技术时代的背景中,我们的出版工作者,我们的编辑,特别是我们的年轻编辑,尤其需要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正确对待和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力求两个效益的统一,抵制唯利是图、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与经济效益的思想和行为,为提升中国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和净化中国的图书市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重策划、轻案头,重技术、轻基本功的倾向是造成今天出版物质量下滑的又一重要原因

读者需要好书,市场需要好书,中国的出版业需要好书。好书哪里来?好书来自实际生活,好书来自优秀作者,好书来自编辑高度的社会使命感和职业敏感。正因为如此,所以出版社把编辑的选题策划工作提高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不仅在编辑的考核上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对编辑的培养上明确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而且在出版社的机构设置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改革,建立了策划编辑专门机构,实行了编辑队伍的分流。策划编辑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图书出版过程中全程介入,尤其是在进行市场调查、选题论证、物色作者、书稿形成的过程中提前介入,有效地提高了图书的市场适应性,优化了出版社的图书结构,大大缩短了图书面世的周期。应该说,编辑工作的细化是图书市场日益激烈竞争的需要,也是出版业在改革过程中的必然结果。笔者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明确提出了策划编辑和文稿编辑可以分流的问题,指出了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在编辑素质因子中的重要地位。今天,笔者欣喜地看到,策划已经成为图书出版过程中点击率极高的词汇,优秀的策划编辑已经成为各个出版社到处寻觅招揽的对象,一批经过精心策划的图书精品正在提升中国出版业的形象。(www.xing528.com)

可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由于一批综合素质比较高的编辑工作重心的转换,要保证图书的编校质量,文稿编辑的重要性也同时凸显了。文稿编辑除了应该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职业道德外,还应该有踏实、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他们应该具有扎实深厚的语言基本功和比较广博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把住编校质量关。但是纵览目前中国图书出版界的现状,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出版管理部门历次公布的质量检查情况极其不如人意,从通俗类读物到经典学术著作,从教材到工具类辞书,差错率之高达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而一些新媒体的出版物,其质量之低劣更是令人瞠目结舌!这里除了编辑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道德水准的普遍下滑外,对策划编辑的政策倾斜过度,忽视了文稿编辑在出版流程中的重要把关作用,挫伤了一部分文稿编辑的积极性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三)规模急剧扩张,出版周期大为缩短,编辑力量的严重不足

规模的扩张,依靠大量招聘新手充当文稿编辑,而因为体制上的原因,尤其是分配制度上的问题,这部分编辑极其不稳定,流动性极大,刚熟练编辑的规范和加工技术就流失了。据笔者了解,有一个出版单位编辑总数有70多人,可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以较低成本招聘的方式“引进”的,甚至还有一个出版单位,除了一两个是“老编辑”外,其余的没有编龄超过两年的,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草脚”编辑手下编出的稿子质量如何了!由于竞争的需要,出版的周期大大缩短,大幅度的跨专业审稿,部分编辑让把关责任“后移”,寄希望校对代行把关职责,尤其在新媒体,责任编辑的工作几乎简化到了编编字体字号,二审、三审形同虚设,或者干脆完全省略了,经过这样的流程出版的出版物质量就可想而知了,质量下滑也就成了必然。图书差错率严重超标,电视字幕错误百出,网络出版错漏重复更是让人捧腹之余感到震惊。

清华演讲

回顾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六年多时间里,每一次中层干部总结大会,每一次全社大会,每季度的生产运营会议,每年各个分社的年终总结会,我的讲话里只有一个主题词从没有缺席过,那就是“质量”。尽管各个领域都存在一个质量的问题,但作为舆论阵地,作为精神食粮生产基地的出版业,对于质量的要求几乎是达到了严苛的地步,即便这样,事故还是频出,它因此成了出版业的一个痛点。

质量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的途径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有选题策划源头上的问题,有组稿过程作者的原因以及与编辑沟通的问题,有编辑加工能力的问题,有编辑责任心的问题,也有编辑基本功的问题,当然也有管理上的问题。这个痛点将会长期存在,作为出版人是永远不敢掉以轻心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