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6
最近我们正在修改制定清华大学出版社十二五发展规划,而一个出版社的发展规划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选题的规划。同时我们又在申报明年的选题计划,所以结合调研和我的思考,利用这次全体编辑会议,谈谈我的想法和思路,供同志们参考,说得不完全或者不正确的可以请其他社领导补充纠正,也可以开展讨论。
在谈我的想法之前,我首先要强调两点:
一是清华大学出版社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在十二五期间,让清华大学出版社有一个更快更好的发展。这个对于我来说体会尤其深,也许你们处在这个平台,体会不深,这也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关系。我近20年的出版生涯,尽管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所付出的显然要多得多,这里就有个平台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为清华社的发展,为中国大学出版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多做出一些自己的贡献。
二是正因为清华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是一个品牌,因此我们也必须要对得起“清华”这个名字,我们必须要对自己提出符合这个名字内涵的要求。作为一个清华出版人,我已经在多个场合说过,清华不能没有规模,没有体量,同时清华也不能没有精品,没有品牌。我们的出版规模,从销售的数量到出版物的多种媒介形态;我们的出版质量,从选题的内容质量到编辑加工质量,从装帧印制质量到服务市场、服务读者的质量,我们都必须对得起“清华”这个牌子。我曾经在多个场合向与我们谈判的对方说过这样的话:在质量问题上你们尽管可以放心,我们清华出版人丢不起这个脸。
这两个问题我们明确了、记住了,我们的规划才可能实现,这个是我们在制订规划或者计划时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下面我谈4点想法与意见。
一、加强选题的规划、板块的整合,以实现特色化、专业化
规划,对于每个分社、每个事业部都应该进行规划;每个编辑同样也应该对自己的领域或者自己准备为之努力的领域做出规划,我曾经在有关分社说过,在选题规划上我们应该提倡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还要想着篮子里。各类选题在设计规划的时候,既要分层分级去考虑开发,又要考虑分阶段分时段去开发。
对于我们清华大学出版社来说,选题的规划、板块的整合体现在3个层面上:
一是分社的出版物结构规划。作为分社,首先应该盘点自己的家当,可以根据自己的目前发展态势,分析自己在结构上的现状,一般可以分成3个层次:一是做得比较成熟,有一定积累、一定影响了的;二是已经做了一些,但是还没有成气候,潜力和前景已经能看到了的;三是基本上没有很好开发,如果决定要涉及这些领域,就要仔细做出规划,下大力气去开发的。其次要盘点自己的编辑力量,看自己比较有条件在哪些领域、哪些板块去开发的,如果已经列入了自己的规划,那就要考虑引进、招聘编辑,招兵买马,去开辟战场。而这一切就取决于自己的规划,近两年做些什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和规模,三年五年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规模和深度,长远看我应该以什么为目标,必须明确,认准了就要坚定地去发展,去开发,去努力。
二是事业部的板块整合。板块的整合首先应该服从分社的规划,事业部对于板块的整合尤其要强调团队精神,进行团队协作。有的时候靠编辑个体或者一两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打开局面的,尤其是在讲究跨学科、交叉学科的今天,团队协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事业部主任不仅要做好自己的领域和自己的选题,还要考虑、部署自己部的板块设计和开发。
三是每个编辑个体的专业化。作为个体的编辑,我们应该强调自己的专业化。当然,我这里讲的专业化,并不是说你学物理的就只能去开发物理领域,学历史的就只能去做历史的。一个是你自己的学科,一个是与你自己学科相关的学科,还有就是自己特别感兴趣而且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了的。但是我不赞成你大跨度地去做自己根本不熟悉的领域,比如理工的去做文史的,文史的去做工科的,这相对来说就比较玄乎。再说,如果大家都去大跨度地做各种选题,那我们还有必要去成立组建什么分社和事业部呢?而且实践也已证明了这样地去跨学科策划选题、编辑加工书稿,不用说能否保证编校质量,选题的内容质量你也不能保证啊。所以我们提倡大家加强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去整合选题板块,制定选题规划。
我们选题规划的原则就是要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优势领域,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同时学校建设综合性大学的规划要求我们的文科也应该跟上。而对于选题取舍的原则——我以为说得白一点就是“名”与“利”两个字,实质上就是关系到传承积累、传播应用的问题。名就是品牌效应,精品意识;利就是效益,这个效益有出版社的利润,当然对于社会贡献的经济效益也应该包括在里面。
二、加强选题策划力度,提倡团队合作,以推动重点工程建设
出版社转制改企,下一轮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图书选题的策划就显得更加重要。选题策划工作,对外是适应市场的需要,作为企业产品,需要强调适销对路;对内是掌握主动权、自主创新的需要,只有原创的才是自己的。一个出版社要在市场上站稳、展现直至成为品牌,就必须要强调选题的策划,教材是如此,店销书更是如此。我们社在计算机领域里,策划的力度比较大,因此占有的份额也就大。但是从全社来说,发展很不均衡。在调研中,我发现了一些现象,而这个现象的背后就是反映了我们的策划力度(有选题领域的策划,也有选题策划的方式和途径的策划)。这些问题是:选题分散、套书散出、内部圈地。而这些现象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就说明了策划的力度还不够。
首先说说选题策划的问题。
我们现在所说的选题策划其实有3种情况:
一是等稿上门,这个显然不是策划,因为没有一点编辑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当然,也不排除会遇到好稿子,只是概率太低。
二是组稿拉稿,在严格意义上这也不能算是策划,但是其中已经体现出了一点编辑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是选题的创意、稿子的产生与编辑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是如果信息畅通、平时关系不错,也是可以得到质量较好的稿子的。
三是主动策划。就是编辑经过调研有了创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点子,然后物色作者,要求作者根据编辑的思路、体例、写法去把创意实现,这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策划,因为这完全取决于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当然学术著作不是我们编辑可以策划出来的,那是作者十年磨一剑的成果)。
策划——选题策划需要灵感,而灵感来自积累与激情,灵感发轫于思想的敏锐,激情来自对自己工作的热爱。
策划——选题策划需要正确定位,关键在于坚持不懈。不是简单的拉稿子,因此必须要有目标定位。
策划——选题策划需要创新,创新不是抛弃过去,创新不是完全的重起炉灶。
策划——选题策划需要规划,规划就是规约谋划和沟通。沟通是有原则、有前提的,这就需要去谋划。
策划——选题策划需要能力,现代编辑必须要能下得厨房还要能出入厅堂。能力,应该是复合型的,这是今天的时代对编辑的新要求。
我曾经在有的分社说过,选题策划的途径与方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长远眼光,培养选题包括培养作者队伍;要学会整合,资源整合,力量整合,发扬团队精神;要学会圈地,先下手为强。有的时候要用品牌一举打响,有的时候要靠规模抢夺话语权,圈地后再精耕细作;要选准圆心去辐射,去深度开发、立体开发;辐射又有区域辐射与领域辐射之分;要学会盘点家当,老选题新做,读者层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出版资源也有个循环利用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策划的基本要求是:
1.要有发现的敏感。敏感来自积累,来自市场调查,善于捕捉信息,即使是灵感也是来自平时的积累中,厚积薄发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2.要策划自己熟悉的,自己、本社、本区域具有优势的选题。这就需要我们强调专业化,通过具有专业特色产品群的形成从而达到图书选题的特色化、出版社的特色化。
3.要有市场营销的头脑,从成本的核算到市场的考量分析。策划选题不仅仅是选题本身,应该是整个出版过程的策划,也包括了市场的策划。看看我们做得好的编辑,他们无一不是亲自深入到市场中去的。
而选题策划衡量的标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归纳:
1.创新、原创性。填补空白或者是不可替代。“书比人长寿”就是精品图书最简明扼要的追求目标。中国的出版业目前缺乏的就是这个。(www.xing528.com)
2.可以立体开发的。优化资源,持续开发,具有生命力的。通过持续的开发形成自己的特色板块,所谓特色板块,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具有特殊影响的含义,一个是能创造较大经济效益的含义。
3.具有文化品位的,两个效益的统一应该统一在文化品位上。内容的创新性、价值的积极性、形式的健康性是认定一种出版物有无文化品位的标准和原则。
而我们选题策划成功的保证是:
1.要有一支好的作者队伍。一个好的策划编辑周围一定要有一支高素质而又活跃的作者队伍。
2.要有正确的定位。自己的定位、出版社的定位。确定一个圆心,以此确定自己的半径范围作为自己的辐射面。
3.要有一定的社会活动组织能力。策划编辑应该是一个既能下得厨房又能出入厅堂的人才。
其次说说团队协作和团队精神的问题。
我们的主任、分社长要率领团队,开展团队协作,去实现自己的规划。分社长、主任在选题策划中自己做得好,做得多,这当然很好,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说明了你的策划能力很强,但是你不仅是个策划编辑,你还是主任、分社长,你有自己的团队需要你去管理、去带领,我已经建议社务会研究把这个列入岗位职责考核的内容。这个问题我在主任、分社长会议上已经专门说了,这里再提一下,是为了告诉我们的编辑们,主任、分社长们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也希望大家能够配合支持他们的工作,把选题工作、编辑工作做好。
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必须发挥团队的力量去运作,这是已为实践所证明了的。一个编辑的力量,如果做一套书可能还行,可是同时上几个项目那就没有精力了,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套书出书周期拉得很长,不是一起推出,这样不仅不容易产生影响,营销部也不好上市场。至于重点工程就更加成问题了。所以要真正能够策划好套书丛书、推出重点工程,没有团队的协作是做不到的,我们只能小打小闹,做些单本书,板块的整合、项目的维护也就没法顾及或者力不从心了,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团队精神、团队协作这个问题的原因。希望分社长、事业部主任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发扬团队精神,开展团队协作,去开发组织一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去立足市场,开发市场,打造精品。
还有一个问题是以老带新的问题。老编辑是我们的主力军,生产力的主体,但是一个企业要发展,总是要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要有新生力量的成长,这是个关系到出版社有没有后劲、有没有发展潜力的问题。我们总是要有人来接班的,接力棒总是要有人接过去的,所以我们不能有小农思想,好像进新人会降低自己的分配水平,会影响自己的精力,这个就是小农思想。我们要在全社提倡关心新编辑,帮助新编辑。社部当然会加强对新编辑的培训,但是一个新编辑成长得如何,成长的速度如何,一方面当然与他(她)的能力及悟性有关系,但是也与我们老编辑是否关心、是否积极热情地帮助他们有很大的关系。分社应该实行导师制,师傅带徒弟,既做你的助手,也做你的徒弟。编审、副编审就是学校的教授、副教授,编辑就是讲师,我们也可以有助教嘛。对于新编辑,我们要做到“招得进”“带得出”“留得住”,这个也应该作为分社长、主任考核的内容之一。
三、加强质量体系建设,规范职能部门管理,以保障精品的打造
首先一个是全员质量意识的问题。
我们必须在全社范围内形成一种理念,就是不能以牺牲质量来换取数量规模的发展。这个质量是全方位的,有选题的内容质量,有编辑的审校加工质量,有装帧设计质量,有印制工艺质量,有营销服务质量。我们出版社,不管什么岗位,什么环节,都有一个质量问题,所以要求我们全体员工都必须要有质量意识。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最后的产品就一定是不合格品。复审、终审的意见你责任编辑处理妥帖没有,重要的问题你有没有再返回去与复审终审沟通,征得他们的同意?在编辑规程里是明确规定了必须这样做的。我们一定要强调各个环节守土有责,为了产品的质量,各自把好关。而且要养成一种职业习惯,比如编辑,看报看书,当你发现书报中出现的差错,你会不自觉地把它勾出来,这个就是职业习惯。当拿到一本书,首先是去欣赏它的内容,那你只是一个读者,一个爱书的读者;当拿到一本书,不仅去欣赏它的内容,而且是从封面到封底,从扉页到版权页,从前言目录到后记,以挑剔的眼光去品味它,那你就是一个职业出版人;当你到一个城市,书店成为自己必定光顾的地方,去观察图书的类别、摆放的位置、销售的情况,那你一定是个很好的策划编辑或者就是一个敬业的营销人员(我拿到一本书,为什么首先就是看书的外观,其次就是扉页、版权页,前言、序言、作者介绍和后记、参考文献,因为这是一本书的“门面”)。所以,质量是需要我们全体员工人人都去关心、关注的,讲质量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还有,不管哪个环节出了质量事故,尤其是造成了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的必须在第一时间上报分管社领导,不能瞒报,有的时候所产生的后果你是负不起这个责任的。明天要召开一个质量管理会议,参加的对象是文稿编辑、校对、印前、印制以及有关岗位的同志,其实,在质量把关上我们策划编辑尤其重要,因为质量首先是选题内容的质量,如果来的稿子质量不高,俗话说是“胎里毛病”,那在下面的环节里要文稿编辑“点石成金”是做不到的。我相信我们的文稿编辑是深有体会的。另外,作为策划编辑,你是书稿的第一责任人,更要负起质量把关的责任。因为出了问题,第一个找的就应该是你。
其次是职能部门管理与服务规范的问题。
职能部门应该担负起质量管理的责任,无论哪个环节、哪个职能部门,除了正常的事务、进度外,就是要讲究一个规范问题,规范问题与质量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职能部门必须明确你是在代表社里进行管理,规范流程、规范每一个环节,就是为了进度与质量,这不是与哪个人过不去,因此必须认真把关。
职能部门把关,一个是执行现行制度,要靠制度管理,不是人治,同时又要积极听取意见,因为制度总是滞后的,所以及时修订也是必要的。我也听到编辑不少意见,这些意见我们职能部门要注意收集,凡是有利于生产运转、有利于提高质量的,能够改进的就尽快通过一定的程序改进,一时做不到的也要研究,并且要加强沟通。有的时候,你把问题的原因解释清楚了,别人也就理解了。再一个就是要强调服务。要主动提供服务,为自己的服务对象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也同时为了更加规范,提高质量。所以对于职能部门的服务也有一个质量问题。比如选题的列选、书号的申领、稿酬的结付,有的不仅关系到作者、关系到进度,也关系到我们出版社的形象。服务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管理在高层次意义上也就是服务,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同时在这里我也希望我们全体编辑一要有质量意识、规范意识,书稿的流程要规范,审批的手续要规范,包括合同协议的签订也要注意规范,这个问题我们社里同样存在;二要理解和支持职能管理部门的工作。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全社才能一盘棋,我们的规范、我们的质量才会有保证。
第三个是建章立制的问题。
建立规章制度,这是为了减少人为的因素,我们应该是靠制度去管理,而不是人治,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人为的因素而对运转产生重大影响,与一个国家的制度一样,要靠法治,而不是人治。当然,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如果它束缚了生产力,那这个制度就要改,或者说需要不断去完善,另一方面我们编辑也要理解职能管理部门,制度总是一种约束,总是会由不习惯到习惯,慢慢适应,这是有个过程的。开始时总是不习惯的,习惯了就好,就好像马路上的红绿灯规则一样。
比如归档制度。所有关于书稿的材料都必须归档,合同、书稿流程中的相关材料、三审单、名人题词、名人手稿、画等,都必须及时归档,而且编辑和有关同志要主动归档,不能不当一回事,否则总编办和社办就没有办法做到档案管理的规范。
四、加强编辑的继续教育,提高职业素质,以确保出版社的持续发展
这个问题我只是简单提一下了,在以后编辑培训的时候我还会讲的。
一是编辑的基本功的训练。策划前面已经说过,这里就谈谈基本功的问题。作为编辑,文稿加工首先就是语言文字基本功,从错别字、标点符号到用词造句,语法、逻辑,从引文注释到参考文献的标注,要能善于去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这是一个编辑最基本的功夫;其次是对书稿的体例、结构要能够把握;再次是字体字号、版式设计,这也是作为一个图书编辑的基本功;还有编辑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内容提要、书讯、书评、广告语甚至包括约稿信、合同等等,作为一个编辑也应该作为基本功去训练的。
二说说理论研究视野。我们出版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大家都只知道埋头拉车,策划畅销书、效益书,打造精品、冲大奖,就是不会抬头看路,不关心出版界的发展态势,不研究编辑工作的规律,不去思考编辑工作中的问题,结果导致了现在在关心研究出版界发展态势和问题的几乎都是没有干过编辑出版的人士,因此谈的东西、研究的问题总也谈不到点子上,号脉总是号不准。我们出版人不去关心这个问题,虽然也许不影响他的策划或者编辑的业绩,但是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就必须要去研究些东西,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尤其我们是大学出版社,更应该要有些研究的氛围。所以我鼓励我们的编辑们,平时可以花一点时间,去关心关心编辑出版的报刊,去观察观察出版的发展大势,去研究研究编辑出版的规律,去参加参加有关的编辑出版理论研讨会或者经验交流会。也许我们因为是一个以理工为特色的出版社,大家可能不善于也不屑于去做这个方面的努力。其实这个无论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准,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还是对于你增强编辑职业敏感都是有好处的,你与作者对话也就多了一分底气。同时也能提升自己出版社的形象。我们写写论文,不能只是为了评职称而在自己的刊物上发几篇文章应付应付,应该把它看成是做一个出版人必需的。
最后我特别要提出来说说新编辑、新人队伍建设的问题。
前面我已经说到新编辑的问题了。所谓新编辑,我的理解是5年编龄之内的都可以看成是新编辑,6~10年的可以看成是熟练编辑,11~15年的是老编辑,15年以上的是资深编辑。当然,这个与各人的悟性和投入的程度有关系,有的也许三四年就是熟练编辑了,有的人也许10年还不熟练。对待新编辑我们应该满腔热情地去关心他们,我对分社、事业部的要求是新编辑要招得进、带得出、留得住,而且要实行以老带新的制度,以后要列入分社长、事业部主任岗位职责考核的内容。编审、副编审的职责中就有指导新编辑的工作职责,这个问题已经与人力资源部沟通,我们要细化而且要落实新编辑的培训制度。而作为我们的新编辑,要注意认真积极地去学习,练好基本功,虚心学习,尽快地熟悉业务,进入角色。同时要学会积累,新编辑到熟练编辑、老编辑、资深编辑,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经验的积累、资源的积累。一年后还有个职业资格考试的问题,不通过你就不能取得资格,也不能注册,这个也是需要花功夫的。
我希望我们清华的新编辑,你们有了这样很好的平台,应该尽快成长起来,崭露头角,有了你们的成长,清华大学出版社才有了希望,才有了持续发展的后劲。
以上是我来清华两个月的调研后做出的思考,我也是经过认真准备的,我花了两周的双休日准备了这个7800多字的讲话稿,尽管我不一定要用稿子,但是这说明我是认真的,我这个人在工作中唯一的优点就是认真,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认真,相处久了大家会体会到的。
马上是新年了,借此机会祝我们全体编辑新年快乐,工作顺利,阖家幸福。新年新气象,让我们共同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新的一年里的新气象而共同努力。
谢谢大家。
今天看来,我第一次演讲的内容,有些做了,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有的做了,但是效果还没有很好体现出来;有的还没有做好,就谈不上效果了;同时还有许多,还没有做,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认真思考,去积极探索,去努力践行。不过,今天回过头来看我的第一次讲话的内容,可以说明的是,这6年多来,我始终是根据这样的观念、这样的思考在组织、引领、推动我的工作,推动我们社的工作、发展,这是没有疑义的,对此,我还是感到欣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