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进入出版界后,我清楚地意识到,假如我继续我的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势必落伍,也不可能有多少成果,因为在出版社工作,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自己努力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现代文学的研究需要更多的是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图书馆这样的地方,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可是刚到出版社的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而且我的岗位是主管市场营销,每年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面出差,以至校长叫我报名参加博士考试,我报了名,买了学习资料,可最后还是放弃了。虽然我知道,我如果真去考了,肯定会被录取的,因为那届的校内在职博士无一不被录取了,即便外语成绩是寥寥几分的也没有例外,可我知道自己的情况,在出版社出差如此频繁,我可不愿意去滥竽充数,挂着羊头卖狗肉的。
正是鉴于这样的考虑,转变自己教学研究的专业方向这个念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往什么方向转,我有过思考,有过纠结,最后,我决定还是紧密结合我的工作实践,这样也可以克服经常出差的困扰,而我经常参加业内的会议、论坛,正好为我掌握前沿信息提供了机会,不利因素转变成积极的有利的因素。而传播学也正是一个新兴学科,编辑出版正是其中的一个二级学科,而且其时在全国高校这个研究生专业开设还不多。于是,我决定立即转换专业方向——编辑出版。正好当时的文学院新闻传播系准备设立一个新闻传播学硕士点,申报材料中主要的那套丛书正是我参与策划的,于是,经研究决定,我的编辑出版作为硕士点的三大方向之一进行申报。几年的编辑出版的研究积累,我的研究生导师资格顺利地获得学校批准,硕士点也很快获得批准,成了新闻传播系(后来的新闻传播学院)第一个硕士点。
1999年,我招收了第一届编辑出版硕士研究生。从此,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就多了一项工作,指导研究生,我的教龄、教师生涯得以继续。由于我身处编辑出版领域第一线,而且我自第一篇问道文字发表以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每年七八篇的文章,让我在业内开始有些影响了,尤其是几篇研究大学出版的文字,更是引起了业内的关注,第四次全国高校出版工作会议教育部长的报告起草工作三人小组,我被抽往北京参与起草工作,一住就是半个多月。就这样,编辑出版的实务工作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案例,经常性的出差调研、会议、论坛又为我提供了这个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态势,我把出版实务、出版理论、出版教育和谐地糅合在一起,产生了1+1+1大于3的效果。而且,在实践中我逐步根据编辑出版学的实际需要,结合我自己的体会,形成了我称之为“五个一工程”的教学模式,这也就有了后来的美国佩斯大学编辑出版系系主任、一个出版社的社长拉斯金先生的来访,其缘由是因为我们两人的培养模式和理念的不约而同。
几届下来,前来报考我的研究生越来越多了,每年招生按计划我最多三个名额,一则是名额有计划,二则我毕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可最后往往经不住学生的诉说和各方面打来的招呼,甚或有的学生干脆愿意休学一年,第二年再来报我的方向,可我怎么忍心呢,所以就变成4个、5个,好几年我的在校学生多达十四五人,聚餐时往往必须定一个特大桌子。有了学生,我的工作中自然多了一份责任,上课、谈话、座谈、修改论文,从学习到生活,从发表论文到就业找工作,作为导师的我,确实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而且关键在于我不是一个随便搪塞敷衍的人,许多事情往往是事必躬亲,而出版社的工作又是那么繁杂。于是,我除了上课,其余基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周末的休息时间去与学生谈学习、谈论文乃至于谈话,这也就有了我前面说的,新买的车子,5年我才行驶了不到35 000千米,因为我把别人休息、郊游、打牌的时间都用在了教学和写作上了。
与学生下厂(www.xing528.com)
但是,也正因为有了学生,不仅成就了我在出版业内“三栖动物”(出版实务、出版教育、出版研究)的身份,而且,因为有了学生,我时时要督促学生研究写作,那我自己必须首先要去研究点东西,去写些文字,学生成了我在出版理论研究中的动力。之所以我后来问道出版一发而不可收,以每年七八篇文章的速度垒筑我的问道之旅,我真的得感谢我的学生们,感谢我这研究生导师的身份。12届学生,15年的研究生教学,丰富了我的出版职业生涯,结交了出版教育界的同人,同时也促进了我的出版实务工作,12届44位学生,分布全国各地,他们大多在新闻出版媒体工作,也有的在高校、政府部门、经济部门、企业工作,也有的自己在创业,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成了我的朋友,他们伴随着我走过了我出版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留给我的记忆是美好的,我感谢他们。
15年的研究生教学,我没法一一详细叙述,选用几篇我当时在博客上留下的文字,基本上可以窥见我这么多年在出版教育方面的投入、付出与收获。
十二届研究生合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