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教师,我的教师生涯中,当过中学教师,当过大学教师,教过本科学生,带过研究生,学生中除了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还有干部班学员、夜大学学生、函授学员、电大学生,五花八门,几乎应有尽有。作为教师,我爱自己的学生,他们的成功、成就就是我骄傲的理由。人说教师工作就像蜡烛,点亮了别人,毁灭了自己,可我始终不悔,我甘为人梯,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我一直是学生的好朋友,毕业40年、30年的老学生,一见面,那种当年的感觉还是浓浓的,以至有好几次因了参加学生聚会,出席的除了班主任,任课老师只请了我一人,我常常为之感动。
进入出版领域后,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出版人,我除了自己虚心求教、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至今还是的教师身份,关心年轻编辑,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条件、铺平道路。无论是在苏州大学出版社,还是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在我的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词就是队伍建设、编辑培养。同时,我也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年轻的作者,我始终要求我们的编辑在关注名人、名家的同时,也不忘扶植新人,尤其对那些具有潜质、发展势头看好的作者应该给以足够的关注。这既是出于我教师的视角、总编辑的视角,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我自己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没有前辈们的教诲,没有行内专家的提携,我也不可能走到今天。因此,在我出版人的经历中,年轻朋友、年轻学子就常常出现在我视野中。
2009年的6、7月间,在策划《中华锦绣丛书》的过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不知名的作者在我的博客上留言,于是,我们开始了交流。后来我了解到与我交流的竟然是一位高中学生,正在进行高考的备考,而且是远在黑龙江的大庆。我利用网络,搜索到了这个小作者的博客,让我吃了一惊,原来是一位在诗歌界被称为“少年诗人领袖”的高中学生,她叫庄迪菲,笔名叫原筱菲。看着她的被各种诗刊、诗集收录的诗篇,看着她获得的一项项奖励,钦佩之感油然而生。中文出身而又长期从事现代文学教学研究的我,为小诗人诗作的深邃的意境、幽雅的语言所打动,出版她的诗集,一个念头涌上心头:帮助她,出版她的作品。
于是,我与这个素昧平生的高中生开始了联系。根据她的作品,我建议她,将她的作品分别以新诗集与散文诗集结集出版,同时确定了诗集的题目《时间之伤》《嬗变的石头》。整理过作品后,她去约请诗歌界的前辈写序言,我则亲自担任责任编辑,两本诗集进入了编辑出版的流程。在编辑过程中,我很为小家伙小小年纪,就有那样深刻的观察力和生活的体验感到钦佩,也为诗歌中深邃的意境和跳跃的蒙太奇感到欣喜,一个爱好文学、爱好诗歌的少年,或许就是未来的一位作家、诗人。(www.xing528.com)
其时,我担任总策划的《中华锦绣丛书》已经进入紧张的编写出版进程,可我没有改变主意,决心抓紧时间,推进这位小作者作品的出版。2009年8月底,我赴俄罗斯参加书展,途经北京,正好小家伙要到北京南部的亦庄参加艺考的复习班,8月30日中午到北京北站。于是,我与一个在《南方周末》当记者的学生一起到北京北站迎候,因为我的这个研究生听说后,对这个小作者也很有兴趣,她正好前来见我,因此我们就一起去见面了。近中午时分,从黑龙江大庆发往北京的列车到站了,在不断的手机联络中,我们终于见面了,小家伙在父亲的陪伴下出站了。哈哈,一个瘦小的身影进入我眼帘,就是这么一个“小人儿”!我都无法把她与诗集中所表现的深邃的意境和深刻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因为小菲与父亲要转车赶往亦庄报到,我就选择了车站附近的一家快餐店请她们父女吃饭。
第一次见面的小菲,腼腆、少言,我们的交谈几乎是问答式的。通过交谈,也解开了我许多心中的疑问。原来,她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因此,她也与父母过着一种并不十分稳定的生活。童年时期,经常更换生活环境,也缺少同龄朋友的交流交往,更多的是独自一个人玩耍,因此养成了她沉默寡言的性格,但是,她善于观察,对事物有着敏感的体验力,而这些就常常反映在她诗歌的字里行间。难怪有许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和表现出的想象力,已经有些与她的年龄不相吻合。两个小时不到的交谈,我对小菲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她诗歌里所表现的内容、思考和跳动的音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在我亲自操刀下,两本诗集顺利出版。在我2010年1月5日的博客上,我留下了以下文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