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十五大提出新闻出版业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十二字方针,新闻出版署明确了1998年的工作方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把加强管理作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闻出版工作的重点,把优化结构作为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把提高质量作为推进阶段性转移的重点。”这为我国新闻出版工作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如何全面加强和改进新闻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具体到一个出版社,就是如何通过加强管理,深化改革,牢牢握住新时期条件下出版产业健康繁荣发展的基本内在规律,即提高质量与效益,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因为真正的繁荣是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牺牲质量和效益为代价的发展绝不是真正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出版社,必须首先在内部管理改革上加大力度,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体制,其中编辑管理体制的改革尤为重要,这是由图书选题在出版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尤其是大学出版社,编辑大多是从教师或教学行政岗位转岗而来,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强,很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图书出版工作。同时,除了少数办社历史较长,已创出牌子,并有相当积累的出版社,大多数大学社都是规模不大、人数不多、效益不高、实力不强的中小型出版社,要使这一大批大学社真正办成“机制灵活,特点鲜明,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出版单位,”笔者以为,编辑管理体制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一、淡化编辑室分工,实行编辑部管理体制
中小型出版社尤其是大学出版社,专职编辑人数少,多则十几人,少则七八人,却分成几个编辑室,一个室少的只有2~3人,势单力薄,加上专业划分,局限在某一视域中,无法适应今天图书市场发展的需要。只有并拢五指,握成拳头,才能发挥中小型出版社“小而特、小而活”的特点,从而真正达到“小而优”,撤室建部,发挥团队优势应该是有效的保障措施之一。
建社初期,大多数出版社均经历了一个图书选题“等米下锅”的阶段。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探索与积累,又学习了那些老社的经验,纷纷出台了“编辑室目标管理责任制”。编辑们开始不仅从理论上认识到市场意识在选题开发中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中也体会到了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责任感与主动性进—步增强,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也明显加强,图书选题与市场的联系开始趋向紧密。尤其是一些富有活力、市场意识较强的编辑开始注意到了对图书市场调查的重要性,使出版社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但是,与图书市场急剧变化和激烈竞争相比,新建社的这一步仍然不能适应。
根据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编辑策划选题的实践经验是有一个相当长的积累过程的,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能力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迅速提高的,加之社内编辑的市场意识和参与能力参差不齐,原来工作岗位事业单位性质所养成的惰性时时在作祟。因此,对适合图书市场竞争的选题策划往往或是积极性不够,或是分析判断不当,或是节奏不快、周期太长,这些弊病严重制约了对市场竞争的参与。
编辑室目标管理责任制究其实质,还是未能摆脱小生产的方式,编辑室的视域局限性很大,满足于完成目标责任所规定的指标,急功近利的思想自然会主宰确定选题的原则;各室各自为政,不可能从全社图书结构优化的高度去理清出书的思路,“骑着驴看唱本,走到哪儿看到哪儿”,低层次的出版、重复品种的出现因此不可避免;加之利益的驱动,什么品种的压缩、质量的提高,都让位于眼前的经济指标。这样势必造成图书出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局面,图书品种成为一群“散兵游勇”,无法形成本社的图书板块和自身的特色,精品战略的实施更是成了一纸空谈。
综览当今图书市场发展态势,那种作坊式的小生产方式,根本无法去适应市场的急剧变化,那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出版方式,既浪费出版资源,又浪费了出版精力,同时更是制约了出版社的自身发展。特色的形成是需要积累的,只有确定了某一个点作为圆心,不断向外辐射,扩大其覆盖面,特色才会自然形成。显而易见,游击战的方式是永远不可能形成自己图书选题的特色的,因为你的圆心总是不停地在变化之中。
新的图书市场形势的变化,创建本社图书选题特色的需要,决定了每个出版社必须告别游击战的战术套路,选准自己的定位,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和本社出版资源的优势,去打阵地战、攻坚战,规划——探索——积累——拓宽,从而逐步形成本社自己的特色。游击战的实质是单兵作战,阵地战则需要发扬团队精神,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才可能克敌制胜。因此,淡化编辑室的分工,建立社部统一调度的编辑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符合目前形势发展需要的。其次,现代知识结构的变化,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更需要统一的调度。也只有这样,图书出版的板块化、系列化才可能得以实现;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开发出版资源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新闻出版署于1998年3月11日颁发的《新闻出版业2000年至2010年发展规划》已明确指出,“要在条件成熟之日改变行政划定一般图书出版范围的管理办法,使大多数出版社通过市场和读者的选择,逐步形成自己的出书特色”。这已经昭示了下一轮图书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质量是出版社生存的基础,特色是出版社生存的活力。大学出版社尤其是新建的大学出版社,必须发扬团队精神,选准自己的定位,打阵地战,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则,将经不起任何风浪的冲击,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这应该不是危言耸听。
二、实行编辑队伍分流,强化策划编辑机制
图书出版模式从把市场作为被动主体到主动去适应市场发展的转变,决定了选题策划在出版社中的龙头地位。重视了选题策划才有主动权,短平快的选题固然需要,但也有一个策划问题,而精品图书、特色图书对一个社的发展来说尤其需要,选题策划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进行选题策划,实行策划编辑制并非易事,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积累才能逐步完善。笔者以为实行策划编辑制,应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合理分流,实行策划编辑制
大学出版社编辑的来源与结构决定了在选题策划方面的先天不足,要实行策划编辑制,首要的是提高编辑的素质。作为一个策划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尤其是组织能力与公关能力,同时他们必须是思维敏锐、信息灵通、精力旺盛、社会接触面广,而且有较强的市场观念和经营意识的编辑。显然,这不是所有编辑都能或将能具备的素质。有的编辑专业基础扎实,语言文字功底深厚,但不擅长社会活动;也有的编辑由于性格等方面的缘故,不善交际;还有的年老体衰,不便外出奔波。因此实行策划编辑制,必须实行编辑队伍分流,合理配置人才资源,让编辑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各尽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编辑的个体效能和整体效能,这也有利于各自经验的积累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对于选题质量、编辑加工质量的提高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实行编辑队伍分流,可以在淡化以专业分工为标志的编辑室功能的同时,在编辑部内组建策划编辑室、文字加工编辑室,加上具有调度功能的编务室,形成编辑部运行机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策划编辑室又可与发行结合组建市场开发部,在社内逐步形成一个较具权威的首席策划制,由社主要领导领衔,主持市场开发部,使策划编辑制真正成为一种机制,成为出版社的“龙头”。
2.总体规划,制定选题策划的保障制度
实行策划编辑制,是出版社的一个系统工程,并非物色几个策划编辑就可以了事,还应有各方面的配套制度。社领导应根据本社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笔者以为,必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保障制度:
必须对全年选题规划做宏观调控。大学出版社根据其分工,选题的60%以上应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因此对于不小于60%和不大于40%的两部分选题均应作具体的规划。对于直接服务于高校的60%以上的选题,既要作内容上的规划,又应作出版形式上的规划。选题的内容,作为大学出版社,主要的有三大类:一是属于国家高科技和重点项目。这类选题往往是大学高精尖科研课题,反映学校的学科优势,是学术研究的制高点。这类选题品位高,但社会需求量小,通过精心策划、精心编印,可以创名牌、出精品。二是重点学科选题。这类选题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代表学校的学科特色,通过精心规划,极有可能成为本社的特色书、常销书。三是应用性学科选题。这类选题最易与市场结合,策划得好,能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形式上的规划指的是在策划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系列化发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开发,使这一类选题结成板块,逐步形成特色。
对于不大于40%的图书选题,应加大社部调控力度,对那种质量、效益平平的平庸书,零敲碎打的“散兵游勇”以及“人情书”尤其应严格控制。“广种薄收”的原始耕作方式应该摒弃,努力去提高图书单品种的效益。笔者以为,这部分图书选题主要应通过市场调查,观察图书市场发展规律和不同层次读者在不同时期的文化需求,以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市场信息,既要注意开发创造性模仿式选题,更要注意开发具有独创性的原创式选题,并使之逐步成为本社选题特有的优势。这部分选题的开发,策划编辑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这样说,一个社的选题策划能力与综合实力就体现在这点。因此,作为社领导,决不能忽视图书选题的总体规划。
其次,实行策划编辑制的重要保障制度必然包括了经济政策的合理调控。从某种意义上说,选题是出版社的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经营首先是要经营选题。做到这一点,应该而且必须对选题策划实行经济上的倾斜政策。尽管图书出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协作,但是选题策划作为图书出版的源头,其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作为出版社的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敢于破除平均主义习惯,真正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在兼顾到全社一盘棋的同时,对获得重大效益的图书选题的策划编辑要敢于重奖。这样做既是对策划机制形成的一种引导,也是激发策划编辑活力的一个重要措施。
此外,社领导在自己转变观念的同时,还要教育和引导全社人员转变观念,增强全社人员的选题策划意识,形成人人关心选题策划,人人参与选题策划的局面。全社选题策划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又能进一步推动策划编辑的工作,策划编辑机制的群众基础也将得以进一步巩固。
3.拓宽视野,形成内外结合的策划编辑队伍(www.xing528.com)
实行策划编辑制,除了必要的保障制度外,关键在于一支高素质的策划编辑队伍,而且这支队伍必须发挥团队的优势,群策群力,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不少出版社在数年前已开始对策划编辑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之所以收效不甚明显,主要的原因在于策划组稿活动主要还是由社内少数颇具活动能量的编辑个人进行“单兵作战”。如果作一客观分析,“单兵作战”固然具有行动灵活的优点,加上个人的积极性提高后,选题从策划到组稿周期可以缩短,但是“单兵作战”同时也决定了视野狭窄,对颇具规模的选题既无法正确把握,也无力去独自承担,规模效益也就无法实现。随着图书市场激烈竞争的态势愈演愈烈,策划组稿活动“单兵作战”的局限性暴露也更为突出了,尤其是无法从全社宏观角度去考虑图书选题结构的合理、本社特色的形成。因此,这种各自为政的“单兵作战”的方式从策划编辑制的发展来看还是原始的,属于自发性质的。作为社领导,目前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自己的策划编辑从自发阶段走向自觉的阶段,尽快形成一支有组织、有领导的策划编辑队伍。
今天的图书市场已经呈现了开放的态势,因此策划编辑队伍也应该是一支呈开放式的内外结合的队伍。笔者以为,这支队伍应由三部分力量组成,中坚力量应是出版社社长、总编们,他们站得高,看得远,能从全局着眼,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划本社的出书结构和特色。当然这也为出版社的主办主管单位的领导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出版社是一个经营性单位,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受考验,因此社长、总编辑人选的确定,不应是人事安置和平衡的结果,他们不仅在政治业务素质上要过硬,而且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较敏锐的经营头脑。其次,要注意培养社内一部分富有活力、头脑灵活、具有较高理论和业务水平的年轻编辑,这部分人是策划编辑队伍重要的力量。此外,学校内和社会上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思想活跃、熟悉图书市场发展情况的文化圈内人士是这支队伍不可忽视的补充力量,这部分人可视选题的需要而组合。这样内外结合组成的策划编辑队伍将是一支极具战斗力的队伍,拥有了这支队伍,策划编辑机制的运行将是有序的、健康的、有效的。
三、实行优化组合,辅之以运作的配套措施
实行策划编辑制,除了前面所述的保障制度外,在具体实施中还必须有配套的运作措施,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1.加强选题论证,建立“选题沙龙”制度
实行策划编辑制,并不等于策划编辑说了就算。一种图书选题的形成,必须经过各个环节的协同努力,通过调研提出的选题报告,首先必须经过反复的、严密的论证,然后形成选题论证报告,经社委会审定后列入选题计划,再履行报批手续,这中间的环节均不可缺少。显然,这其中最基础的工作乃是前期的论证过程。也就是说,出版社要真正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统一,就必须加强图书选题的论证工作。
“选题沙龙”制度,是策划选题和论证选题十分有效的一种制度。所谓“选题沙龙”,即是一种对图书选题的形成和论证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讨论活动的松散型组织。笔者以为“选题沙龙”可以有两种形式:一是指前文所述的组成策划编辑队伍的三部分人参加,主要是对图书市场的态势进行分析,在轻松的不拘形式的交谈讨论中,往往能抓住和逐步形成某一重要选题。二是指在选题的雏形初步出现时,由策划编辑牵头,组织校内外有关熟悉本类型图书选题的人士,对选题进行反复论证,正确评估选题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对选题的独特性、超前性、社会性、时效性等方面予以必要的论证。对确定读者对象,决定书稿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要求,是高层次的专著还是普及性的通俗读物,是开发丛书还是单品种,乃至作者、篇幅、装帧设计、印刷要求、图书定价、宣传促销等方面提出意见。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选题论证报告,不仅符合图书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帮助策划编辑理清了思路,使选题实施计划更具可操作性。
“选题沙龙”,对于策划编辑来说,从选题的提出到选题的论证,乃至选题的形成,无疑是一个规范、可靠的“测试中心”;对于社领导来说,“选题沙龙”又是一个“高参会议”,它帮助社领导把握选题,正确决策。因此“选题沙龙”活动,不仅是策划编辑去组织、参与,作为社长、总编,尤其应该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掌握第一线的资料、第一手的资料,从而避免那种主观的、盲目的决策。
2.实行优化组合,建立项目小组制度
出版社淡化编辑室专业分工,组建编辑部,一方面是为了加强社部对选题的宏观调控,积极引导本社的图书选题结构按规划的目标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应图书市场的急剧变化,真正通过企业管理的模式,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以策划编辑室、文字加工编辑室、编务调度室这样新的结构组建的编辑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组建更为灵活的、更具可操作性的项目小组作为原有编辑室的替代形式。
所谓项目小组,是指一旦某一重要选题项目立项后,由其策划编辑、文字加工编辑及有关人员组成的专题小组。项目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立项选题进行组稿、物色作者,并对书稿出版要求精心设计,对装帧、印刷质量进行跟踪监督,对宣传促销措施周密策划。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一立项选题要积极探讨其有无立体开发的可能性,力图充分利用出版资源,从不同的视角开发出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相近和相关选题,使这一选题系列化、配套化、立体化。当这一选题项目开发基本结束,项目小组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即将出现的将是围绕另一重要选题的新的组合。
建立项目小组制度,主攻方向明确,任务职责清楚,精力集中,在开发过程中,容易把握其发展规律,获得意想之中甚或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同时,由于是自主优化组合,志同道合,优势互补,更能充分发挥各自潜在的能量。此外,人员精干,机构灵活,尤其适合于图书市场的发展需要。笔者以为,实行编辑部管理体制下的项目小组制度,是出版社编辑管理体制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
3.扩大编务室内涵,强化调度功能
编务室(总编办)是出版社内部一个处于重要地位的职能管理部门。它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功能完备程度将直接影响出版社的管理效益。可以这样说,一个社的管理状况仅编务室即可见一斑。综览图书出版的一般过程,编务室在整个出版流程中应该具有图书市场的信息库、选题决策的参谋部、书稿流通的枢纽中心、编校质量的监控站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功能,这几乎已成为出版工作者的共识。
然而,在图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出版社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的特定背景下,淡化了编辑室的管理功能,加强了编辑部的宏观调控功能,编务室的功能内涵必将进一步扩大,在发挥以上四种功能的同时,编务室同时又应是全社图书前期生产的调度室。不管是策划编辑策划的选题,还是社部接受的其他选题,均可由编务室直接下达到文字加工编辑处,并根据市场的需要、作者的要求、全社生产任务状况调控进度,确定出版周期。对准备上市场的图书(如订货会、展销会),则应根据市场预测尽快进入流程,安排出版。同时在实施出版计划时,针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只有充分发挥了编务室的调度功能,才能提高出版计划的实现率,适应图书市场需求的变化,保证生产有序、高效、正常的进行。
编务室最熟悉和了解本社编辑的工作进度和生产状况,由其直接控制生产进度,不仅更有针对性,减少了流程中不必要的摩擦或扯皮现象,而且也可以让社长、总编辑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抓选题开发及图书质量,去抓编辑队伍的建设。因此,在出版社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化管理的同时,编务室功能内涵必须扩大,调度功能必须强化。这就需要出版社的领导进一步重视编务室的工作,选择具有高度责任心、精通编辑业务并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员充实和担任编务工作。
完稿于1998.5.16
20年前的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来看,有许多观点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是我感到有些自得的。我后面的不少文章就是从这篇文章里深挖生发开去的,如出版社的结构优化与特色板块、一长三总制、出版社的队伍建设与班子的稳定、总编办的功能强化、选题策划的系统性等主题的文章都是从这篇文章里引申生发开去的。
与培训班这篇结业论文中提出“项目组制”的同时,我还提出了出版社的管理体制应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管理体制,并直接提出了出版社应该实行“一长三总制”,后来发表于2001年第1期《中国出版》杂志的《出版社机构设置要以高效为原则——试论出版社实行“一长三总制”》,同样在当时的出版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反响,获得了比较广泛的好评,当时的《新闻出版报》还全文转载。
我的第一篇论文就获奖并在业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无疑给我以巨大的鼓舞,从此,我一发而不可收,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出版问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