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表1
续表2
[1]本文曾發表於“第十二屆青年經學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2016年11月)。經匿名審稿老師與特約討論老師惠賜寶貴意見,筆者已參酌修改,相當感激。
[2]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目錄第2頁。
[3]叔孫通撰,孫星衍校集:《漢禮器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4]吳之英:《壽櫟廬儀禮奭固禮器圖》,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版,第591頁。
[5]孫詒讓:《古籀拾遺》,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版,第562頁。
[6]王國維:《古禮器略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版。
[7]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146頁。
[8]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頁。
[11]李宗焜:《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21頁。
[12]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30頁。
[13]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69頁。
[14]同前註。
[15]許慎撰,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年版,第209頁。
[16]李宗焜:《甲骨文字編》,第230頁。
[17]容庚:《金文編》,第106頁。
[18]同前註
[19]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第1075頁。
[20]同前註。
[21]許慎撰,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第641頁。
[22]許慎撰,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第641頁。
[23]同前註,第196頁。
[24]李宗焜:《甲骨文字編》,第59頁。
[25]同前註。(www.xing528.com)
[26]容庚:《金文編》,第85頁。
[27]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第138頁。
[28]同前註。
[29]許慎撰,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第68頁。
[30]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詩經·大雅·生民》,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勘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版,第596頁。
[31]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詩經·大雅·生民》,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勘本,第596頁。
[32]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頁。
[33]容庚:《商周彛器通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版,第369頁。
[34]鄭玄註,孔穎達疏:《仪礼·公食大夫禮》,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勘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版,第836頁。
[35]鄭玄註,孔穎達疏:《仪礼·公食大夫禮》,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勘本,第836頁。
[36]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7]同前註,第303頁。
[3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三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版。
[39]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青銅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版。
[40]http://www.pgm.org.cn:8088/Pgm_Collection/findCollectsByCateAndDecade?decade.id=4&cate.id=1&page=1
[41]鄭玄註,孔穎達疏:《周禮·醢人》,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勘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版,第89頁。
[42]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詩經·大雅》,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勘本,第596頁。
[43]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詩經·大雅》,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勘本,第596頁。
[44]鄭玄註,賈公彥疏:《儀禮·公食大夫禮》,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勘本,第303頁。
[45]鄭玄註,賈公彥疏:《儀禮·公食大夫禮》,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勘本,第303頁。
[46]鄭玄註,孔穎達疏:《周禮·籩人》,十三經注疏阮元校勘本,第82頁。
[47]許慎撰,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第196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