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圓腹A、方圓B:正学(第7辑)中的饮食容器演变

圓腹A、方圓B:正学(第7辑)中的饮食容器演变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圓腹型由方圓型演變而來,器腹更加圓渾,可和蓋子組成一圓體,時代稍晚,約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晚期。方圓Ba2型,圈足,無耳有蓋。方圓型在西周時期普遍沒有耳,或有蓋。圓腹型豆是由方圓型豆演變而來,同樣深度夠,但容量更大,液體食物不易溢出,裝肉醬、醃菜非常適宜。它類似於方圓Ba2型、圓腹Aa2型、圓腹Aa1型,都是容量大,圈足,有蓋的。

圓腹A、方圓B:正学(第7辑)中的饮食容器演变

器腹方圓,不能和蓋子形成完美的圓體,故本文稱为“方圓”,時代約在西周晚期。圓腹型由方圓型演變而來,器腹更加圓渾,可和蓋子組成一圓體,時代稍晚,約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晚期。

方圓Ba1型,圈足,有耳有蓋。戰國早期(附錄一·十二)。

方圓Ba2型,圈足,無耳有蓋。西周晚期(附錄一·十)。

方圓Ba3型,圈足,無耳無蓋。西周(附錄一·十六)。

方圓Ba4型,圈足,無耳無蓋。西周晚期(附錄一·十五)。

方圓型在西周時期普遍沒有耳,或有蓋。到戰國晚期出現有耳有蓋。從甲骨、金文、楚秦簡可看到,“豆”字書寫不是圓形,而是橫向橢圓形扁扁的。古文字所見也沒有耳,印證方圓型無耳,在西周時期年代相當合理。盛裝的食物也是有分別,如《周禮·醢人》云:

醢人: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麇臡。饋食之豆,其實葵菹、蠃醢,脾析、蠯醢,蜃、蚳醢,豚拍、魚醢。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醓醢,箈菹、雁醢,筍菹、魚醢。羞豆之食,酏食、糝食。[41]

醢人掌管祭祀時,用器物豆盛裝的食物分四項:一、朝事之豆:裝韭菹、菁菹、茆菹是醃漬過的醬菜;麋臡、鹿臡、麇臡是帶骨的肉醬。二、饋食之豆:蠃醢、蚳醢是昆蟲的肉醬;蠯醢、蜃式、魚醢是海底動物的肉醬。三、加豆:箈菹、筍菹为竹子類的醬菜;兔醢、雁醢为其他動物的肉醬。四、羞豆:酏食、糝食为羹,象粥。可見方圓型豆,深度夠、容量適中,液體食物不會溢出,裝肉醬、醃菜相當適合。圓腹型豆同樣可裝肉醬、醃菜,時代較晚。

圓腹Aa1型:圈足,有耳有蓋(附錄一·二十八)。有錯紅銅,龍紋(附錄一·二十九)。蛇紋(附錄一·三十四)。有鑲嵌異金屬獸紋(附錄一·三十七)。春秋晚期。

圓腹Aa2型,圈足,無耳有蓋。春秋晚期(附錄一·八)。

圓腹Aa3型,圈足,無耳無蓋。春秋時期(附錄一·三十)。(www.xing528.com)

圓腹Ab4型,長柄,無耳無蓋。戰國晚期(附錄一·十四)。

圓腹Ad3型,長柄,無耳無蓋。春秋晚期(附錄一·二十六)。交龍紋。

可見此豆大約出现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晚期之間;長柄的時代则更晚了,在戰國晚期。春秋晚期的豆還有蓋子,到戰國就無蓋子,無耳無蓋是此型特徵。圓腹型豆是由方圓型豆演變而來,同樣深度夠,但容量更大,液體食物不易溢出,裝肉醬、醃菜非常適宜。

不同的是,到春秋戰國,青銅器製作技術提升,開始在器物上鑲嵌異金屬如紅銅、黃金。紋飾有交龍紋、龍紋、蛇紋,這些紋飾時代較晚。由此,圓腹、方圓型的豆,橫跨時間較長,從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戰國時代以降,每逢國家舉行祭典,豆器扮演的角色都很重要。

豆往往與登有關係,如《詩·大雅·生民》云: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42]

說明豆、登都是祭祀之器。《毛傳》云:“木曰豆,瓦曰登。豆,荐葅醢也;登,盛大羹也。”[43]木製为豆,瓦製为登。豆裝醃菜、肉醬,登裝大羹。又《儀禮·公食大夫禮》云:

大羹湆不和,實于鐙,宰右執鐙,左執蓋,由門入。[44]

登也就是鐙,都是裝大羹的食器。鄭玄注:“大羹湆煮肉汁也。大古之羹不和,無鹽菜。瓦豆謂之鐙。”[45]太古時代煮肉汁無調味料,名稱为大羹。沒有加入其他鹽菜增添風味,味道質樸,所以使用的食器瓦豆也就是登,方式相當的確實。由於大羹湯汁多,故宰右手拿鐙,左手拿蓋,以防液汁噴灑出。

雖然“登”的本義为登車,後起之义为由低處向高處爬升、上升,食器層面也作鐙。祭祀時裝大羹,附蓋有防湯汁噴濺的功能。它類似於方圓Ba2型、圓腹Aa2型、圓腹Aa1型,都是容量大,圈足,有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