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学》-解读与分析

《正学》-解读与分析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總術釋義》說“術有二義:一为道理,一指技藝。本篇之‘術’屬前一義,猶今言文學之原理也”。其說即針對“紀(昀)、黃(侃)所論,尚未的當”。由於有針對性,其說自有脫俗超群之處,而言之深刻穩當,切合實際,令人信服。《隱秀釋義》除於“紀、黃二氏所未及舉者”之外,“復得一證”以言其文“为明人伪託”。

《正学》-解读与分析

四是對《文心》重要術語、概念、原理内涵的揭示和闡釋,而此類揭示和闡釋往往是對大家名家說法的訂正。如《總術釋義》說“術有二義:一为道理,一指技藝。本篇之‘術’屬前一義,猶今言文學之原理也”。“‘多欲练辭,莫肯研術’云云,則斥但講枝末,而忽視本原者之辭也。講枝末者,但求敷藻設色之法、諧聲協律之功,若今傳四聲八病之說,繁苛枝碎,殆其遺矣”,“舍人論文,每以文與心對舉,而側重在心。本篇所謂總者,即以心術總攝文術而言也”。“夫心識洞理者,取捨從違,咸皆得當,是为通才之鑒;理具於心者,義味辭氣,悉入機巧,是为善弈之文。然則文體雖眾,文術雖廣,一理足以貫通,故曰‘乘一總萬,舉要治繁’也”。其說即針對紀昀“既以文章技藝視此‘術’字,又於所謂‘總’者,未能致思”,和黃侃“說猶未瑩”而發。《定勢釋義》說“統觀此篇,論勢必因體而異,勢備剛柔奇正,又須悅澤,是則所謂勢者,姿也,姿勢为聯語,或稱姿態;體勢,猶言體態也。蓋文章體態雖多,大別之,富才氣者,其勢卓犖而奔縱,陽剛之美也;崇情韻者,其勢舒徐而妍婉,陰柔之美也”。“此篇首曰:‘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今析其義:情者,作者之情思;體者,作品之篇體;勢者,篇體之姿態,三者事如連環,故曰‘因’,曰‘即’,明其出於自然,未容假借也”。其說即針對黃侃“說‘勢’为法度,雖合雅詁,非舍人之旨也”。《通變釋義》說:“蓋此篇本旨,在明窮變通久之理。所謂變者,非一切舍舊,亦非一切從古之謂也。其中必有可變與不可變者焉;變其可變者,而後不可變者得通。可變者何?舍人所謂文辭、氣力,無方者是也。不可變者何?舍人所謂詩賦、書記,有常者是也。”“可知齊梁文學,已至窮極當變之會……舍人《通變》之作,蓋欲通此窮途,變其末俗耳。然欲變末俗之弊,則當上法不弊之文,欲通文運之窮,則當明辨常變之理。……其非泥古,顯然可知。”其說即針對“紀(昀)、黃(侃)所論,尚未的當”。《程器釋義》說:“(本篇)二義:一者,歎息於無所憑藉者之易招譏謗;二者,譏諷位高任重者,怠其職責,而以文采邀譽。於前義可見爾時之人,其文名藉甚者,多出於華宗貴胄,布衣之士,不易見重於世……此舍人所以興歎也。於後義可見爾時顯貴,但以辭賦为勳績,致國事廢弛。蓋道文既離,浮華無實,乃舍人之所深憂,亦《文心》之所由作也。……舍人曰:‘文武之術……豈以習武而不曉文也。’……亦深中時弊之論。……此論不特有斯文將喪之懼,實懷神州陸沉之憂矣,安可謂之不为典要哉?”其說亦針對紀昀“此篇亦有激而談,不为典要”,先生甚至稱紀說“真所謂俗鑒之迷者”。他如《宗經釋義》《史傳釋義》《論說釋義》《書記釋義》等,皆有明言紀說之非而自创新論者。

由於有針對性,其說自有脫俗超群之處,而言之深刻穩當,切合實際,令人信服。像《神思釋義》說:“此篇最要者二義:一論内心與外境交融而後文生之理,次論養心神乃为文要術之故。總此二義,而後知舍人論文之精微。……内心外境之表見,其隱顯深淺,咸視志氣、辭令为權衡:志氣清明,則感應靈速;辭令巧妙,則興象昭晰。二者之於文事,若兩輪之於車焉。千古才士,未有舍是而能成佳文者。然而能言其理者,獨於此篇見之。此舍人之所以卓絕也。其論修養心神乃为文之首術者。舍人論文,輒先論心。蓋文以心为主,無文心即無文學。然而心忌在俗,惟俗難醫。俗者,留情於庸鄙,攝志於物欲,靈機窒而不通,天君昏而無見,以此为文,安從窺天巧而盡物情哉?故必資修養。舍人虛靜二義,養心若此,湛然空靈。及其为文也,行乎所當行,止乎其所當止,不待規矩繩墨,而有妙造自然之樂,尚何難達之辭,不盡之意哉?”《聲律釋義》說:“舍人‘内聽’之說最精。蓋言为心聲,言之疾徐高下,一準乎心。文以代言,文之抑揚頓挫,一依乎情。作者用得其宜,則聲與情符,情以聲顯。文章感物之力,亦因而更大。然其本要在乎澄神養氣,不可外求。”《隱秀釋義》除於“紀、黃二氏所未及舉者”之外,“復得一證”以言其文“为明人伪託”。亦不乏精當之見。如說:“《隱秀》之義,張戒《歲寒堂詩話》所引二語,最为明晰。‘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與梅聖俞所謂‘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語意相合。然言外之意必由言得,目前之景,乃憑情顯。言失其當,則意浮漂而不定;情喪其用,則景虛設而無功。”“言外之旨云者,豈故作隱復之詞,如射覆然邪?蓋言不盡意,理所當然,一也。文章之美,貴有含蓄,二也。復以作者之情,或不敢直抒,則委曲之;不忍明言,則婉約之;不欲正言,則恢奇之;不可盡言,則蘊藉之;不能顯言,則假託之;又或無心於言,而自然流露之。於是言外之旨,遂为文家所不能缺,賞會之士,亦以得其幽旨为可樂,故意逆之功,以求志为極則也。”“文家言外之旨,往往即在文中警策處,讀者逆志,亦即從此處而入。蓋隱處即秀處也。”其說將隱秀應有之意,隱與秀的連帶關係,文中言外之旨的成因,其在文中所在,及文學鑒賞當“從此處而入”的特點,方方面面都說得十分明白、透徹。恐怕劉勰原稿所言,要義亦在先生所言之中。(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