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本汉对《左传》制度名物的详细解说与讨论

高本汉对《左传》制度名物的详细解说与讨论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上所述,高本漢對於《左傳》制度名物都有詳細的解說和討論,所針對者主要是前人歧說紛呈的疑難字句。對新版英譯本《左傳》頗有影響。大體而言,高本漢說禮,直接從訓釋文字入手,注重疏通文意。毋庸諱言,純從文字訓詁立論,忽略詞語所處“禮制語境”[69],必然導致解釋出現偏差,高本漢也不例外。因此,高本漢《左傳注釋》,瑜中有瑕,善讀其書者必須慎加選擇。然而,按古之寢制,除室外,還包括堂庭等建築。

高本汉对《左传》制度名物的详细解说与讨论

如上所述,高本漢對於《左傳》制度名物都有詳細的解說和討論,所針對者主要是前人歧說紛呈的疑難字句。對新版英譯本《左傳》頗有影響。大體而言,高本漢說禮,直接從訓釋文字入手,注重疏通文意。毋庸諱言,純從文字訓詁立論,忽略詞語所處“禮制語境”[69],必然導致解釋出現偏差,高本漢也不例外。董同龢(1911—1963)《高本漢詩經注釋·譯序》指出,高本漢注釋經籍的一大優點,在於處理假借字問題極其嚴格慎重[70]。單師周堯先生廣泛審察高本漢的其他經籍注釋,同樣得出高本漢“不輕言假借”的優點[71]。但上文論述高本漢說禮各條,卻發現高本漢注釋傳文,多言假借,藉改讀文本創立新說。立說雖巧,而多有可商。如改讀“慮無”之“無”为“憮”,就使文句顯得不辭。又如將“墮幣”之“墮”看成是“餽”的借字,亦迂曲失據。如此改字說經,終究有失嚴謹。高本漢說解傳文,時有案斷失當之處,如謂《左傳》“祈以幣更”與《呂氏春秋》“更皮幣”“在意義上是平行相仿的”。但有時頗能擇善而從,如引俞樾說“宗”字取義,即为其例。因此,高本漢《左傳注釋》,瑜中有瑕,善讀其書者必須慎加選擇。

(作者簡介:許子濱,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1]Stephen Durrant,Wai-yee Li and David Schaberg,“Zuo Tradition/Zuozhuan:Commentary on the‘Spring and Autumn Annals’”,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6.

[2]Bernhard Karlgren,“Glosses on the Tso Chuan”,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Vol.41(1969),pp.1-157,Vol.42(1970),pp.273—295.

[3]高本漢撰,陳舜政譯:《高本漢左傳注釋》,臺北:編譯館,1979年版,第1頁。

[4]書中與禮相關的注釋,包括:一〇“弊邑以賦”、一八“辱在寡人”、一九“周之宗盟,異姓为後”、二三“禮經國家……序民人”、二五“粢食不鑿”、二六“五色比象昭其物也”、二七“登降有數”、三〇“为魚麗之陳”、三二“謂其不疾瘯蠡也”、三四“齊人饋之餼”、三五“接以大牢”、四八“傳乘以歸”、六〇“葬諸夕室”、六一“葬於絰皇”、六三“王予之爵”、六五“正班爵之義”、六七“以章物也”、七二“雩講于梁氏”、七七“魚軒”、九五“許男面縛銜璧”、一二三“公欲焚巫尪”、一二九“戎事不邇女器”、一三〇“庭實旅百”、一三三“委質”、一三六“與君周旋”、一三八“奉匜沃盥”、一四七“王御士將禦之”、一五一“王饗醴命之宥”、一五二“請隧”、一五六“公使展喜犒師”、一六五“不有寧也”、一七二“韅靷鞅靽”、一七四“命晉侯宥”、一七九“獻俘授馘”、一八七“無禮郥脫”、一八八“唯是脯資餼牽竭矣”、一九一“素伯素服郊次”、二五七“戎昭果毅”、二六六“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二九四“前茅”、二九五“前茅慮無”、三一三“折馘執俘而還”、三三三“於是有容貌、采章、嘉淑,而有加貨”、三四五“成周宣榭火”、三五〇“壇帷”、三五一“作丘甲”、三六一“寢於轏中”、三七五“賜三帥先路”、三七七“重器備”、三七八“椁有四阿”、三七九“棺有翰檜”、三九一“乘縵”、三九二”祝幣,史辭”、四〇九“無克胙國”、四四五“展車馬”、四六六“組甲三百、被練三千”、四七五“魯於是乎始髽”、四八〇“叔仲昭伯为隧正”、五〇〇“祈以幣更”、五一〇“牲用備具”、五四〇“射为禮乎”、五六八“麤縗斬”、五九一“見於嘗酎”、五九八“使宣子墨縗冒絰”、六二七“子展執縶而見”、六八一“屬有宗祧之事於武城”、六八二“君將墮幣焉”、六八五“葬鮮者自西門”、六九四“瑤罋玉櫝斝耳”、七二五“祝史請所用幣”。

[5]羅願:《爾雅翼》,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版,第95頁。原文云:“栝,檜也。故檜兼有‘栝’音。柏葉而松身,性能耐寒,其材大,可为舟及棺槨。《左傳》稱‘棺有翰檜’,而《淇水》‘檜楫松舟’也。”餘詳拙著《〈左傳〉“棺有翰檜”解——兼說〈後漢書〉及長沙仰天湖竹簡之“檜”》,《嶺南學報》新第二期,2000年,第17—26頁。

[6]Séraphin Couvreur,Tch'ouen Ts'iou et Tso Tchouan,Hopei:Mission catholique,1914,p.171,p.647.

[7]James Legge,The Chinese Classics,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60,Vol.V,p.99,p.324.

[8]Bernhard Karlgren,Glosses on the Tso Chuan,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Vol.41,p.18.

[9]《高本漢左傳注釋》,第48頁。原文於“麻帶”與“窒”下有擬音,此處從略。又,陳舜政譯为“私室”,原文作“private apartment”。然而,按古之寢制,除室外,還包括堂庭等建築。

[10]《十三經注疏·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8年版,第405頁。后文出处,同书。

[11]黃焯:《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64頁。

[12]Stephen Durrant,Wai-yee Liand David Schaberg,Zuo Tradition/Zuozhuan:Commentary on the‘Spring and Autumn Annals’,p.185.

[13]Stephen Durrant,Wai-yee Liand David Schaberg,Zuo Tradition/Zuozhuan:Commentary on the‘Spring and Autumn Annals’,p.184.

[14]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凡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2頁。

[15]詳參拙著:《春秋左傳禮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16]高本漢撰,陳舜政譯:《高本漢左傳注釋》,第14頁。

[17]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71頁。

[18]《十三經注疏·左傳注疏》,第79頁。

[19]俞樾:《俞樾箚記五種》,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版,卷二十五,頁2a。

[20]《十三經注疏·左傳注疏》,第950頁。

[2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541頁。

[22]《十三經注疏.左傳注疏》,第950頁。

[2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533頁。

[24]《十三經注疏·左傳注疏》,第1032頁。

[25]張頷:《張頷學術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77頁。又此文載《文物》1975年,第5期,第12頁,署名“長甘”。參考《“侯馬盟書”叢考》,載《文物》1975年,第5期,第15頁。

[26]Stephen Durrant,Wai-yee Li and David Schaberg,“Zuo Tradition/Zuozhuan:Commentary on the‘Spring and Autumn Annals’”,p.61.

[27]“We follow Yu Yue(俞樾)in taking zong(宗)here verbally and in the sense of zhu(主)‘to rule over,to manage’(see Takezoe,1.92;and karlgren,gl.19).Stephen Durrant,Wai-yee Li and David Schaberg,“Zuo Tradition/Zuozhuan:Commentary on the“‘Spring and Autumn Annals’”,p.60.

[28]高本漢撰,陳舜政譯:《高本漢左傳注釋》,第234頁。

[29]陳澧:《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30]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頁。

[31]孫詒讓撰,王文錦等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200頁。

[3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723頁。

[33]王引之:《經義述聞》,第582頁。

[34]孫希旦著,沈嘯寰等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111、1113頁。

[35]孫詒讓著,沈嘯寰等點校:《周禮正義》,第2072頁。(www.xing528.com)

[36]參考楊希枚《先秦諸侯受降、獻捷、遣俘制度考》,載氏著:《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55—168頁。楊先生認为春秋時代的諸侯戰敗國,不僅有君主率領投降的儀式,而且可能由於民族及文化上的不同,儀式上也顯然有所差異。殷、許、賴所代表的,是“面縛銜璧輿櫬”投降式,而鄭國則可說是“肉袒牽羊”式。(第156頁)

[37]陳立:《公羊義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224頁。

[38]陳立:《公羊義疏》,第1223頁。

[39]阮元編:《清經解》,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版,第2冊,第32頁。

[40]阮元編:《清經解》,第2冊,第76頁。

[41]胡培翬著,段熙仲點校:《儀禮正義》,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1—1992頁。

[42]胡培翬著,段熙仲點校:《儀禮正義》,第1978頁。

[43]高本漢撰,陳舜政譯:《高本漢左傳注釋》,第234—235頁。

[44]高本漢撰,陳舜政譯:《高本漢左傳注釋》,第235頁。

[45]《十三經注疏·左傳注疏》,第390頁。

[46]Stephen Durrant,Wai-yee Li and David Schaberg,“Zuo Tradition/Zuozhuan:Commentary on the‘Spring and Autumn Annals’”,p.643.

[47]Stephen Durrant,Wai-yee Li and David Schaberg:“We follow Karlgren(gl.294),who reads mao(茅)as a loan for mao(冒),‘to look intently’,Wang Yinzhi(Jingyi Shuwen,cited in Yang,2:723)reads mao(茅)as a loan for mao(旄),‘oxtail’(maojing(旄旌)is a common expression referring to banners and standards decorated with oxtails):‘the front troops use standards with oxtails to warn about the unexpected.’Du Yu(ZZ,23.390)suggests that the Chu army might have used rushes(mao)as a way to signal:‘the front troops used rushes to warn about the unexpected.’On the importance of rushes in the Chu rituals,see Liji 21.749,Guoyu,Jin yu 2,8.466.“Zuo Tradition/Zuozhuan:Commentary on the‘Spring and Autumn Annals’”,p.642.

[48]高本漢撰,陳舜政譯:《高本漢左傳注釋》,第399—400頁。

[49]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972頁。

[50]阮元編:《清經解》,第2冊,第725頁。

[51]阮元編:《清經解》,第2冊,第391頁。

[52]陳奇猷:《呂氏春秋集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版,第64頁。

[53]《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56頁。

[5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頁。

[5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5頁。

[56]徐鼒撰,閻振益等點校:《讀書雜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95頁。

[57]Stephen Durrant,Wai-yee Li and David Schaberg,“Zuo Tradition/Zuozhuan:Commentary on the‘Spring and Autumn Annals’”,p.963.

[58]高本漢撰,陳舜政譯:《高本漢左傳注釋》,第514頁。

[59]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252頁。

[60]《十三經注疏·左傳注疏》,第731頁。

[6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1187頁。

[62]參考謝德瑩:《儀禮聘禮儀節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版,第155、166頁。

[63]胡培翬著,段熙仲點校:《儀禮正義》,第1997頁。

[64]胡培翬著,段熙仲點校:《儀禮正義》引,第1998頁。

[65]劉善澤:《三禮注漢制疏證》,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版,第431頁。

[66]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說文解字注》,第220頁。

[67]吳崢嶸:《〈左傳〉索取、給予、接受類詞匯系統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版,第77—79頁。

[68]SStephen Durrant,Wai-yee Li and David Schaberg,“Zuo Tradition/Zuozhuan:Commentary on the‘Spring and Autumn Annals’”,p.1373.

[69]詳參拙著:《禮制語境與經典詮釋》,將於201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70]董同龢:《高本漢詩經注釋》,臺北:臺北中華叢書編委會,1960年版,第4頁。

[71]單周堯師:《高本漢的經籍研究》說:“前人說某字是某字的假借字時,高氏必定用現代的古音知識來看兩個字古代是否的確同音(包括聲母和韻母的每一個部分)。如果的確同音,還是看古書有沒有同樣確實可靠的例證。但即使音全同、例證也有,只要照原字講可以講通,他仍然不去相信那是假借字。”載《嶺南大學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80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