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祈以幣更:《正学》探讨《左傳》与《呂氏春秋》的异同

祈以幣更:《正学》探讨《左傳》与《呂氏春秋》的异同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跟前人一樣,高本漢認为“祈以幣更”與《呂氏春秋》“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兩“更”字取義相當。楊先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左傳》“祈以幣更”與《管子》“謹弊梗”不同,不能混为一談。杜元凱謂以幣更牲,未之考也。《左傳》襄九年“祈以幣更”。《國語·晉語四》載司空季子闡明異姓可婚、同姓則否云:“異德合姓,同德合義。義以導利,利以阜姓。姓利相更,成而不遷。”

祈以幣更:《正学》探讨《左傳》与《呂氏春秋》的异同

《左傳》襄公九年云:“晉侯歸,謀所以息民。魏絳請施舍,輸積聚以貸。自公以下,苟有積者,盡出之。國無滯積,亦無困人;公無禁利,亦無貪民。祈以幣更,賓以特牲,器用不作。”高本漢解“祈以幣更”云:

這句話的問題在“更”字。這句話說得太過簡略,而注家們都以为它與《呂氏春秋·仲春紀》(與《禮記·月令》同)所說的:“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在意義上是平行相仿的。案:《呂氏春秋·仲春紀》那句話的意思是:“(“祀”在此音“祈”)(在二月裡)對於那祈求的禱告,不用犧牲,用圭與璧,也可以用皮與成段的絲料來代替。”

(一)高誘注《呂氏春秋·仲春纪》那句话说:“更,代也。”杜预《左传》此句注云:“不用牲。”准以上两注,那么《左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对於那祈求的禱告,他们用成段的丝料做代用品。”

(二)惠棟說:《周禮·女祝》云:“女祝,……掌以時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殃。”(意思是:“女祝……掌管按季節來舉行的那些目的在於阻梗、抵禦與驅逐的宗教儀式,以便消除疾病與災害。”)所以《呂氏春秋·仲春紀》那句話裡的“更”,應該是“梗”字(阻碍,阻梗、“阻碍、防止邪法,魔術”)的省體。因此,《仲春紀》那句話的意思按惠氏的講法,就是:“为那祈求的禱告,不用犧牲,用圭、璧;用來防抑(邪氣)的東西,是皮與成段的絲料。”此外,惠氏又說《管子·四時》篇有一句與《左傳》此句相仿的話說:“除神位,謹禱、弊(=幣)梗。”(意思是:“在淨除神靈位置的時候,要敬謹地禱告並且用成段的絲料來做那防抑的儀式。”準此,《左傳》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說:“他們禱告,並用成段的絲料來做那防抑(邪氣)的儀式。”

案:(二)說講得雖然振振有詞,但是並不一定靠得住;因为從上下文看,這句話說的不是普通常例的儀式,而是一種緊縮費用的經濟型宗教儀式。這樣看起來,當然(一)說是比較妥當的[48]。

謹案:要想解讀“祈以幣更”,確如高本漢所說,關鍵在於如何訓釋“更”字。跟前人一樣,高本漢認为“祈以幣更”與《呂氏春秋》“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兩“更”字取義相當。高本漢列出高誘及惠棟二說,並謂前說言之鑿鑿,卻值得懷疑,而後說則較为妥當。楊伯峻先生《注》云:

祈禱不用犧牲,以皮幣代之。皮为狐貉之裘,幣为繒帛之貨。《禮記·月令》《呂氏春秋·仲春紀》俱謂“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與此相類似。惠棟讀更为梗,《管子·四時篇》“謹禱弊梗”,王引之亦謂弊與幣同,梗,禱祭也。幣梗者,梗用幣也。詳其《補注》與《述聞》,但所舉證不與此同,不足信。[49]

高本漢與楊先生的看法相當接近。二人均認为惠棟之說不可信,但各自提出的論據卻都不甚充分。楊先生批評惠棟、王引之之說,所持理由不外乎是“其所舉證不與此同”。楊先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左傳》“祈以幣更”與《管子》“謹禱弊梗”不同,不能混为一談。今考惠棟《補注》原文云:

《呂覽·二月紀》是月也,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高誘曰:“更,代也。以圭璧代犧牲也。”《管子·四時》篇曰:“除神位,謹禱幣梗。”《周禮·女祝》掌以時招梗禬禳之事,注云:“鄭大夫讀梗为元,謂招善而元惡去之。杜子春讀梗为更。玄謂梗禦未至也。”案此則更讀梗。杜元凱謂以幣更牲,未之考也。[50]

比對惠棟《補注》與楊先生的《注》,惠氏所舉例證,其實與楊先生無別,都包括了《呂覽》《管子》等材料。不同的是,惠棟以“梗”讀“更”,高本漢與楊先生則採用高誘說,以“代”釋“更”。其背後的原因,想必如高本漢說的“這句話說的不是普通常例的儀式,而是一種緊縮費用的經濟型宗教儀式。”

清儒中,大多讀“更”为“梗”,除了惠棟、王引之,還有高本漢和楊先生都沒有提及的惠士奇《禮說》,且惠士奇舉證更为詳贍。惠士奇云:

《女祝》招梗。鄭大夫讀梗为元,謂招善而元惡去之。杜子春讀梗为更。康成謂梗禦未至也。愚案:《管子·四時篇》脩除神位,謹禱弊梗。當作幣。《左傳》襄九年“祈以幣更”。更猶梗也。禱神之名,猶禬與禳也。招者旁招以茅,謂福祥引之來,梗者更始,更用幣,謂凶咎遷之去。康成謂造類禬禜皆有牲,攻說以辭責之用幣而已。然則梗者六祈之攻說歟?筴人有筴更,謂將禱神,先筴吉日也。鄭大夫讀梗为元,未詳。杜子春讀梗为更,得之。案漢制桃印以輔卯金,即古之桃梗,立于門戶,以御凶鬼。《後漢志》云:“周人木德,以桃为梗,言氣相梗也。”《風俗通》亦云:“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也。”則梗即更明甚。[51](www.xing528.com)

“更”固可訓“梗”,《左傳》此“更”該如何理解卻是另一回事。說“梗”为“元”也好,謂“梗”为“禦未至”也好,套用在“祈以幣更”之上,文意都不好理解。若謂此“更”一如《周禮》,原文當作“祈更以幣”,則今作“祈以幣更”,語序混亂而不辭。楊先生認为此說“不可信”,是已。但是,高本漢指《左傳》此文與《呂覽·仲春紀》所言,“在意義上是平行相仿的”,楊先生也以为兩者所言相類似,皆为前人所惑。《呂覽》與《左傳》兩“更”字,取義不同。夷考其實,前人對《呂覽》“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璧”的理解,大多未達一間。較为可取者,是陳奇猷的看法,陳氏在《呂氏春秋集釋》說:

高(引者按:指高誘。)“以圭璧代犧牲”,是“更”字與“皮幣”無關,謬甚。俞(引者按:指俞樾。)讀更为梗,顯與此文法不合。案:“更,續也。”見《國語·晉語》韋《注》。“用圭璧,更皮幣”,猶言用圭璧而續之以皮幣也。[52]

陳先生指出“更”即“續”,近是。《國語·晉語四》載司空季子闡明異姓可婚、同姓則否云:“異德合姓,同德合義。義以導利,利以阜姓。姓利相更,成而不遷。”“姓利相更”承上文而來,“義以導利”而後“利以阜姓”,即先有利,而後族姓亦隨之而繁盛。由是而知,這個“更”字是“續”的意思,故韋昭《注》云:“更,續也。”[53]若以“更”代“續”,移用於解讀《呂覽》,“用圭璧,更皮幣”,即先用“圭璧”,再繼以“皮幣”,其意不甚確切。事實上,此“更”字當解作“及”。許慎《說文解字》示部“祠”字下云:

祠,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辭也。从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54]

許君所引“仲春之月”云云,實为《月令》之文。許君所見《月令》本子與後人不同。由此言之,此“更”與“及”同義,“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意謂祭祠不用犧牲,而兼用圭璧及皮幣。前人早措意於此,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江沅之語云:

言用不用,代義已瞭。或更字即及字義。許據本作及也。鄭訓易,高訓代,寘圭璧皮幣中間,似未妥。[55]

江沅此說極確。陳奇猷訓“更”为“續”,未如訓“及”明確。徐鼒《讀書雜釋·三禮》“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云:

“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呂覽》同。按蔡邕《月令問答》作“祈不用犧牲,以圭璧,更皮幣”。《正義》引蔡氏云:“此祀不用犧牲者,祈不用犧牲,謂祈禱小祀,則不用犧牲;若大祀,則依常法。故上云:‘以太牢祠高禖。’”如蔡說,則祈可不用犧牲,祠未嘗不用犧牲矣。而《說文·示部》解“祠”字云:“品物少,多文詞也。從示,司聲。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用圭璧及皮幣。”是祠亦不用犧牲矣。義稍異。蔡氏雲曰:“經既言用,不用即不必贅言更。‘更’即‘及’之訛也。”此說甚是。[56]

“祀”“祠”“祈”蓋名異而實同,皆表示祈禳之意。徐氏分“祠”“祈”为兩種不同的禱法,說有未允。徐氏引蔡雲語,指出依文意來看,“更”意为“及”,這點確不可易。至於“更”是“及”之誤字否,則有必要進一步探討。

綜上考論,《呂覽》“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幣”與《左傳》“祈以幣更”兩“更”義別,不能相提並論。果如高本漢所說,高誘以为兩者“在意義上是平行相仿的”,並不可取。如說《左傳》“祈以幣更”表示“以皮幣代之”,則不失为一種合理的解說。Stephen Durrant,Wai-yee Li and David Schaberg譯 为:“Supplications to the spirits were made with silk and fur instead of sacrificial vitims.”[57]與高本漢所採高誘注同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