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海港博物馆 South Street Seaport Museum
【地址】12 Fulton St
【交通】地铁②③ Fulton Street Station出站后东行
【建筑】★★★★
【丰度】★★
【趣味】★★★
【加成】泰坦尼克号,★
这段旅程的第一站,我们先去在南街海港。在自述中,它自称是“纽约起步的地方”,这倒也不算是吹牛。曼哈顿东南角的这个小港口,自荷兰西印度公司驻扎纽约以来,在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都是全城最繁忙的地方。毛皮、大米、染料、木材,货进货出,之后商船开始频繁的穿越大西洋,这个港口成为了接收英国进口货物的要塞。独立战争的时候,海上商路断了八年。不过美国独立的第二年,航路就恢复了。有了与原本的宗主国对等的国际地位之后,美国人的商路拓展也显示出了勃勃雄心。
要在当时的海上做生意,就必须要去中国。1784年2月22日,一艘美国商船选了美国国父华盛顿的生辰作为出发远航的吉日,这艘船的名字,叫做“中国女皇号”。在独立战争期间,这艘船是一艘私有武装民船,参与了与英国人的海战,战争结束之后被改造为三桅商船。中国女皇号是美国建国历史上第一艘驶往中国的商船,她从南街海港离港,驶往广州,带去的不仅有美洲欧洲的货物,还载着新成立的美国政府的外交官。历经十四个月二十四天,中国女皇号满载着茶叶和瓷器归来。航路一旦开通,货物就无需再经过英商转手,价格公道的中国产青白瓷一时间横扫美国上流社会。
东河的泥沙沉积悄无声息的改变着南街海港的轮廓,珍珠街逐渐退居幕后,南街海港的兴盛一直延续到1880年代,在她的黄金时期,这个港口被人们直接称为纽约港,可见其地位吃重。但是铁路的兴起很快就颠覆了对美洲大陆的水路贸易,南街海港车马开始稀疏,到二十世纪,曼哈顿的另一侧,也就是西侧的哈德森河借铁路助力,码头开始繁荣,于是鲜有货船再停泊南街海港。到1930年代,南街海港渐遭废弃。
今天的南街海港是博物馆、历史文化区和商业购物区的结合,其功能已经完全改变,勉强算是成功。历史区以最早海港所在的珍珠街为轴,保留着半废不弃的状态,既是刻意仿古做旧,也是真的生意冷清。十九世纪早期的望族史葛莫宏所建造的同名商馆(Schermerhorn Row)一楼变成了购物一条街,砖墙斑驳,库房里藏着品牌服饰店,墙面上的广告的布局用色也采用两个世纪前的旧制。商业区一带,港湾里船桅高耸林立,十七号埠头刷得颜色鲜亮,背靠着下城丛林一般的高楼。埠头那里不见车马辐辏,倒是饭馆烧烤云集。在热闹的节日里,人们赏着河景,情侣互相依偎,父亲将儿子扛在肩头,对着港湾里的旧式帆船指指点点。不知三百年前,当航海士哈德逊指引着西印度公司的商船缓缓驶入纽约港时,岛上的土著莱纳皮人是否亦如孩子一样,目击着如卷云一般的巨帆缓缓压近,眼中也闪烁着兴奋的光彩。
南街海港博物馆的主题就是纽约作为港口的兴衰史,博物馆内陈列历史上进出于此港的商品,大型船模,还有工人们所用的工具。除了博物馆之外,还有许多游客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泰坦尼克号纪念碑。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里,那位对杰克义气相挺的胖贵妇让人印象深刻。这个人物的原型叫做玛格丽特·布朗(Margaret Brown),她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之后,布朗协助多人登艇逃难,得以幸存回到纽约后,布朗成为了纽约人眼中的英雄。沉船事件一年之后,在布朗的倡议和资助下,纽约人民集资为罹难者修建了一座十八米高的灯塔状纪念碑,几经辗转之后最终落脚南街海港。假如泰坦尼克号没有沉,这个庞然巨物就会于1912年的春夏之交缓缓泊进南街海港。如今这里只有一座不会再亮起的灯塔凄凄独立,面前东河滔滔,它为亡故的灵魂们指引着回家的路。
下东区移民公寓博物馆 Lower East Side Tenement Museum
【地址】103 Orchard St
【交通】地铁Ⓕ Delancy St
地铁ⒿⓏ Bowery Station
【建筑】★★★★★
【丰度】★★★
【趣味】★★★★★
【加成】城市史,★★★;移民史,★★★
假如泰坦尼克号没有沉,跟着杰克走三等舱人生路线的露丝估计也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只能去下东区住。也是多亏了记者里斯的照片曝光,这会儿下东区移民公寓的居住条件可比十九世纪的时候舒坦多了。上个世纪末,里斯用镁光灯将移民公寓内惨不忍睹的景象拍下,并用这些照片四处展览演讲,呼吁改善卫生状况,使得民意发生变化,于是1901年纽约通过了新的《租户条例规定》。杰克和露丝虽然可能还是得和几户人家一起挤在一起,同住一个公寓单元,但是按照法律规定,房间至少有窗,通风透气,也有自来水和马桶可用,偶尔还可以去公共浴池洗个澡。当然,马桶不可能家家户户都各有一个,在五层楼的移民公寓里,马桶大约只有两到三个,每天早上必须要和其他人家抢夺一番才行。
这大约就是二十世纪初大多数贫苦移民的生活状况,比上个世纪好些,但是依旧很糟。假如杰克夫妇能熬上几年,那就能赶上欧陆一战爆发,纽约会迎来制造业的又一个春天,以杰克的机灵劲,就能在工厂里找到一份工作。杰克还算走运,因为他到达纽约的前一年刚好发生了一场火灾,那是一家纺织工厂,由于工厂位于九层,楼层太高,消防车的水柱够不到,最高的天梯也够不到,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那些赌命的女工从楼上往下跳。这场火灾至今仍是纽约工业史上最严重的事故,死了一百四十五个工人,有些人被烧得面目全非,单是认尸就认了三天。也正因为如此,纽约的工人阶层因祸得福,在这次事故前纺织工人们屡屡试图通过罢工来改善工作条件,一直都没能成功,1911年的火灾之后,工人的安全待遇和工作条件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几万活人罢工没闹成的事情,一百多个死人一下就办成了,杰克也是撞了大运了。
不过就算杰克和露丝都去工厂工作,收入也未必就能把他们拖出贫困线,更何况之后还有大萧条,失业了又该如何,会不会不得不花上一天十分钱的租金在街上推着手推车当小贩?他们的孩子,会不会早早的死于疫病,会不会在路上玩耍时被疾驰的马车撞死,会不会因为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而重蹈父亲的覆辙,始终游荡在社会的底层?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也是下东区移民公寓博物馆试图重现的历史。
与华埠为邻的下东区移民公寓博物馆,其主体是一栋下东区的普通住宅,这栋五层楼房在1863到1935年间曾容纳过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移民家庭。昏暗,拥挤,有限的公共卫生设施,这栋楼折射出移民在美国艰难的起始点。由于1935年后房东就关闭了楼上四层,仅开放一层和地下室作为商铺用,上层住宅得以保留其当时的建筑质地与格局,但仍由于年久失修而出现质量危机。1988年,这栋楼被两位市民买下,之后经历了漫长的修缮,终于巩固了建筑结构,并添置了上个世纪和大萧条时期的普通美国平民的生活用品,在各个公寓中复原出属于其历史阶段的独特风貌。
下东区移民公寓博物馆的特色在于“没有展品的博物馆”,这栋楼不能随便出入,必须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所以与其说是购买门票,不如说是购买一次导游旅行。博物馆提供了多个主题的走览,包括二十世纪之交一户波兰移民的生活状况,大萧条时期一户意大利移民的生存之道等等。除了走览之外,你还可以选择参加之后的茶话会,大家发言讨论,碰撞思维。我所参加的“艰难时光”的走览+座谈,算上讨论整个过程耗时三个小时,但也是我的纽约记忆中最兴奋的三个小时。与我同行的人,有一对老夫妇原本就是住在下东区的德裔移民的后人,一位是纽约某所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我至今都记得当那位老妇人说起现在的中美洲移民来了美国都不学英语时的那种愤恨,她说,我们都是学英语从零学起来的,因为我们想要成为这个文化的一部分。然后那位历史学教授插话道,可是美国是没有官方语言的啊,至少按照法律上是这样。老妇人摇着头说,就是英语,不学英语你来美国干什么啊?
这样的对话,我常在脸书上看见,但那样真的呈现在你眼前,而且是真的为之奋斗过为成为美国人付出了极大心血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来,我很难把那样的心境解释为傲慢,这就是座谈的妙处,虽然三个小时之后我们依旧形同陌路,可是在那个穿梭于过去与现在的时空隧道里,同行的所有人似乎都因为被同一种命运所牵动,彼此离得很近。
商人之家博物馆 Merchant's House Museum
【地址】29 E 4th St
【交通】地铁④⑥ Astor Place Station
【建筑】★★★
【丰度】★★
【趣味】★★★★
和下东区移民公寓博物馆一样被时间封存的民宅在纽约还有一处,叫做商人之家博物馆。商人之家博物馆位于东村旁,距离下东区移民公寓也算不上很远,然而在其中居住的人们的生活境遇却不可同日而语。商人之家博物馆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栋三层住宅中主人是特雷德韦尔(Tredwell)一家人,父亲是富有的商人,生有八个孩子,配有四个佣人,他们自1840年就居住于此,一直到一家之中最年轻的那位在这栋楼里去世,那时已是1933年。商人之家博物馆见证了一个纽约上流家庭的百年兴衰,后来被特得德韦尔家的远亲买下,改造成为博物馆。
和下东区移民公寓不同,特雷德韦尔一家能够独门独户,不用和人抢厕所用。一楼会客,二楼主卧,三楼留给孩子,这是美国这一时期富人家的寻常配置。手里有些闲钱的他们,也开始在家装上玩出最时髦的新花样。比如说传话筒,主人能在自己的房间内直接向地下室喊话,佣人也就得随叫随到;比如煤气灯,在管道埋在天花板内,再通到大吊灯的每一个分支,煤气比煤油方便,也不会留下乌黑的垢渍,虽然尚未能做到百分百安全无虞,但也不妨碍他们去尝鲜和炫耀。
独居在这栋楼里直到死去的是格楚德·特雷德韦尔(Gertrude Tredwell),她是家中的小女。年轻时,她爱上了一位医生,他是爱尔兰人,天主教徒,也不怎么有钱,身为英国圣公宗的特雷德韦尔无论如何也不能答应这桩亲事,格楚德于是终身未娶,一直到九十三岁时她死去,都独自居住在空空荡荡的宅子里。在坊间的传说中,格楚德由于对她的家眷恋太深,死后化作了鬼魂,一直守护着这栋宅子。据说游客和工作人员,甚至是路过的人,都曾在博物馆空关时听到过异动。由于多年来谣言不休,2006年博物馆还真的自己发起了一次“捉鬼”调查,在纽约当地组织“历史灵异现象调查组”的帮助下,它们竟然确认了宅中有异常!有趣的是,馆方非但不以为意还深感荣耀,并将其作为卖点出书来推广营销。
商人之家博物馆最大的乐趣在于自助式的游览方式,购票得到一本红色的自助导览后,便可以按图索骥自行探索这栋四层老宅的内部。你也可以打开智能手机,在官方网页上查看相关资料。博物馆解说员都是志愿者,清一色是东村的老人,所以听讲会比较费劲。出于办公需要,馆方不得不把行政部门设在了老宅的第三层,故而占据并彻底毁掉了孩童房的样貌格局,是为无奈的败笔。
弗里克收藏博物馆 Frick Collection
【地址】1 E 70th St
【交通】地铁④⑥ 68 St – Hunter College
【建筑】★★★★★
【丰度】★★★
【趣味】★★★
【简介】西洋画,★★★★(www.xing528.com)
看过了最穷苦的移民和富庶的商人,接着我们要进入的是头等舱的世界。1890年时,全美国一半的百万富翁都住在纽约,有大约一千八百人。中央公园边的第五大道成为了他们逃离闹市的据点,豪宅成排建起,铜臭的味道隔着墙也能闻到。
弗里克收藏博物馆的旧主人亨利·弗里克(Henry Frick)就是这批富翁中的一员,有趣的是,他与泰坦尼克号也是有些渊源的。弗里克是买了泰坦尼克号首航的船票的,不用说,肯定是头等舱。当时他和他的妻子在欧洲度假,正要回纽约,结果他妻子在意大利一不小心把脚给崴了,不得不留下来医治,竟因祸得福,与死神擦肩而过了。
二十世纪之交,煤矿与钢铁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石,也成为了弗里克和他的搭档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半生恩怨的起点。此二人,一个是宾州的煤炭之王,一个是整个东部的钢铁大亨,彼时恰逢纽约大兴土木,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两人便决定强强联合——卡内基从弗里克那里获得足量优质的焦炭,弗里克则出任卡内基钢铁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这标志着大型美式企业的形成,产业链的前端与后端都加以延伸,让终端市场和原材料整合起来,从而避免供需不对称所产生的价格波动,更好的控制成本,减少利润在中间环节的损耗。可是卡内基和弗里克分任二职,标志着所有权和管理权正式分离,管理者的严苛被雇用关系而放大,这也直接为之后弗里克惹出的大麻烦埋下了导火索。
纵向整合之后的企业要想提高利润率,这当中还有另一个要诀,那就是压低劳动价格。说到压榨劳工,弗里克绝对是个中好手,其对劳工和工会的强硬态度是出了名的。十九世纪的劳工,条件大概有多恶劣呢?以服装业为例,每天工作11小时基本上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要到二十小时,没有灯,不许上厕所,不能请病假,按出产量支付工资,工作时间不许聊天不许哼歌。就这样的日子,一星期要六天,纺织业尚且如此,煤矿和钢铁对工人的剥削自然更为恶劣。
1892年夏天,在宾州一处名为霍姆斯特德(Homestead)的卡内基钢厂,工人不堪重负,在工会的组织下发起了罢工。这次罢工颇有运筹,工人们来福枪在手,将工厂用铁丝网团团围住,不许工厂高层进入。闻得此讯的CEO弗里克当即甩出铁腕手段,雇用了品克顿侦探事务所(Pinkerton)来应对此事。品克顿说起来是一家侦探事务所,其实就是一伙雇佣兵,弗里克一掷千金,他们当然乐意卖命。双方在工厂对峙,最终引发枪战,工人方面武器装备不敌对方,九位工人被杀。
品克顿全副武装镇压工人的照片被记者们公诸于众之后,弗里克因手段暴虐而成为众矢之的,远在欧洲度假的卡内基不得不回国开始危机公关。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被分离开来,弗里克和卡内基可以一个扮红脸一个扮白脸,卡内基钢铁虽然背负了恶名,但卡内基本人却还能继续广施善恩。他到霍姆斯特德抚慰民心,建了座图书馆来表达诚意。弗里克见状心说,当时叫品克顿的人来是你卡内基的主意,我替你做恶人做得彻底,你这甩锅倒甩得一干二净,装什么圣母呢。卡内基心里也有自己的盘算,弗里克虽然替他肃清了一场性质极其危险的大罢工,但却让公司的名誉受到了严重损害。这个心结始终是无法解开,最终,卡内基炒了弗里克的鱿鱼,弗里克据理力争不成,恼羞成怒,两人从此反目成仇。
美国就是这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烟火与血汗之中崛起,带着毫不掩饰的利己主义,跃升为世界数一数二的经济力量的,弗里克的致富之路就是这个时代混乱与残酷的写照。可是私下里,弗里克则并非一直是暴君做派,他这个人,虽然小时候没受过什么正经八百的学校教育,大学念了一年就出道开煤厂打拼了,但他对欧洲油画的热爱却是相当狂热。1899年与卡内基分道扬镳后,弗里克继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他搬到纽约之后,不但将旧居里的珍藏全数带来了纽约,而且开始了新的收藏之旅。1913年,弗里克拆平了已经搬空了的莱纳克斯图书馆,搬进了他新修的豪宅,当时恰逢铁路和银行大亨摩根(J·P·Morgan)过世,摩根的后人将他的大量艺术收藏在大都会博物馆陈列拍卖,弗里克前去高调扫货,将摩尔根的油画、瓷器、壁画等等一一买入,在报纸上刷出了不少头条。弗里克用购买来的画作装点自己的豪宅,他亲自挑选亲自组合,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主题,餐后他就常常对着一屋子的画发怔。1919年,在新的豪宅里住了不过六年,弗里克就心脏病发作过世了。
今天的弗里克博物馆,大体保留了弗里克当年所建豪宅的构造和风貌,油画悬挂在他的居室内,主题也大体沿续了弗里克生前的排布,其居家装饰之豪奢一览无余。在这个琳琅满目的陈列空间里,画作不需要根据时序和作者来加以分门别类,弗里克博物馆的妙处也正是在浑然一体的视觉享受。不过为了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其作为博物馆的使命,著名建筑师,杰斐逊纪念馆的设计者约翰·罗素·波普(John Russell Pope)对弗里克的宅邸还是加以局部改造和扩建,将原本用于迎接来客的马车道和花园一并吸纳为室内空间,并在这一区域的中央建起了一座喷泉,玻璃屋顶和郁郁葱葱的绿化缓冲了居住空间里繁华庄重的味道,这里是游客歇脚的地方,很多人沉醉其中,一坐就是好久,反倒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了。
此处顺便提一提弗里克的死对头卡内基,卡内基1901年将他的钢铁公司以四亿九千三百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之后,拿着这笔天文数字过上了逍遥的生活,同时他也乐善好施,四处投建图书馆和学校,还有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仿佛是想要救赎自己捞第一桶金时犯下的罪。也正因为如此,卡内基的名声要比弗里克好很多,也响亮很多。弗里克至今仍被认为是“美国史上最烂CEO”之一,如果不是因为他的艺术收藏,恐怕他就算不遗臭百年,也早就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
弗里克与卡内基之间孽缘有一个叫人一声叹息的结局。两人死于同一年,都是一九一九年。卡内基与弗里克同住在纽约,宅子都在中央公园边上,也就隔了二十多条街,两人却一直避而不见。八月时,卡内基病重,自觉气数将尽,心中一直未能放下的就是多年前那位亦敌亦友的旧日搭档,便差人去请弗里克来见最后一面。弗里克当时身体也已经不太利索了,可是面对卡内基的传讯,却依旧霸道得如同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告诉他,等我去了地狱我们再见。”卡内基死于一九一九年的八月十一日,弗里克死于一九一九年的十二月二日。
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 Morgan Library & Museum
【地址】225 Madison Ave
【交通】地铁④⑥ 33 St
【建筑】★★★★★
【丰度】★★★
【趣味】★★★
图片来源:马昕
说到纽约的巨贾,不可能不提摩根(J. P. Morgan)。摩根原本也是要上泰坦尼克号的,他当时已经七十四岁了,把公司的事都交给了儿子,正在欧洲巡游安享晚年,泰坦尼克号上摩根他的尊位比头等舱还要更上一层,他有自己专属的套房,专属的廊道,专属的浴室。结果他却因为在法国享受按摩出了神,跳过了已经订好的船票,因此躲过一劫。不过一年之后,死神还是把他带走了。1913年3月,他死在了罗马的宾馆里,他是睡觉时离世的,没有痛苦,可是美国人却很悲伤,纽约证券交易所为摩根休市半天,悼念这位华尔街的金融帝王。
摩根在美国历史上是权倾一时的商人,他不是政客,但是却对政治影响至深。二十世纪之交,金融危机的铡刀曾两次悬在美国头上,一次是1893年,一次是1907年,两次都是被摩根救了回来。第一次,国库的黄金储备走低,眼看着就要引发信用危机,摩根去华盛顿与总统谈笑风生一番,承诺国库可以从他这里购买黄金,恢复了政府在市场上的信誉,也躲过了美元贬值的危险。第二次,华尔街信托泡沫破裂,摩根把全美国最重要的信托公司老总们请来自己的图书馆,想要一起筹谋一个救市方案来阻止金融市场进一步崩溃,可是他们不愿意出大钱借给政府救市,于是摩根竟然把他们反锁在了图书馆里,不达成协议不许离开。到最后,几位银行家被他折腾得精疲力尽,最终答应了他两千五百万美元的救市方案。摩根在世时,一个人便能左右全美国的金融秩序,他死之后,联邦政府不得不办了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继承摩根当年的权力,那就是1913年成立的美联储了。
摩根在权力达到顶峰的时候,甚至可以操控总统选举,美国第二十五任总统麦金利就是摩根的盟友,没想到上台没多久就遇刺身亡,副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上台,政策风格大转向,矛头对准了深受百姓憎恶的垄断企业。老罗斯福用法律手段拆分了摩根的铁路公司,两人由此成了死对头。可是当1907年金融危机就要爆发之时,老罗斯福还是得找摩根救火。不过为美国经济两次解围的摩根,没少受媒体的批评,国会山上也有许多政客认为摩根这样做不可能仅仅出于爱国的目的,一定是另有所图,他们认为摩根所开创的金融影响政治的先例是极其危险的,不能听任其势力滋长。
有各种各样的猜忌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摩根当时当真是富可敌国,而且他火炬一般明亮的黑眼睛,确实也令人胆颤。摩根用近五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据说当时两人单独会面,卡内基将自己的报价写在信封背面递给摩根,他看了一眼一口答应。这笔钱相当于今天的一百三十二亿美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摩根随后组建的美国钢铁公司,只一家公司就占据全国百分之七十的钢铁生产,控制全国百分之三十的铁路,上市价格十四亿美元,成为历史上首个突破十亿美元大关的公司。
摩根还有一个B面身份,他是一名疯狂的文物爱好者。他将近一亿三千万的个人遗产中,几乎有一半都是艺术收藏。由于从世界各地买得太多,家里已经堆放不下,1906年,摩根斥资一百二十万美元,干脆建了一座图书馆,也就是今天摩根博物馆与图书馆中的图书馆旧馆,用它来存放他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古书古画和手稿,这同时也是1907年他把信托业大亨们圈禁于此逼迫他们达成救市协议的地方。摩根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室内装潢的典范”,西图书馆是摩根的书房,大到彩色玻璃小到书架上的每一件艺术品,无一不是从欧洲千里迢迢运来,尤其是在佛罗伦萨入手的木雕天顶,是文艺复兴味道。东图书馆被三层楼高的书架围绕,象征各类知识的女神和十二星座的壁画让你恍若置身童话梦境。图书馆门前的两尊母石狮身姿柔美,温雅庄重,与纽约公共图书馆门前的骄傲昂首的雄狮们互为呼应,它们同出于雕塑家爱德华·波特(Edward Potter)之手。
1924年摩根之子遵照父亲遗嘱将图书馆公立化,摩根的私藏得以惠及全民。2006年摩根图书馆经历了一年整修扩建,嵌入了现在我们能看见的白色建筑,尽管风格精简,但却巧妙连接了旧图书馆、现代艺廊和商店餐厅,使现代与传统,室内与室外相互交融。摩根图书馆除了两间精彩的藏书室之外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印章,有一间展厅内设置了专门陈列,这也展现了贯穿摩根一生的征服者情节。
摩根的人生不能算是美国梦的典范,毕竟他并非白手起家,而是出身银行家庭,家境优渥,从小接受金融教育。相比起来,他更像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证明,他早在德国念大学的时候就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众。由于资质太好,摩根甚至被邀请留在德国当数学教授。后来回到美国在银行工作时,摩根也是头脑奇快,看数字毫不费劲。也正因为如此,摩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之时,就早早看准了时代洪流前进的方向。工业在进化,金融业需要进化,谁掌握资金流,谁就能掌握世界。这也是为什么摩根本人身价虽然只有洛克菲勒德十分之一,但却用他的才智和野心,替后世新自由主义时代美国的全球金融霸权,早早绘制好了蓝图。
#拓展游
犹太裔博物馆 The Jewish Museum
【地址】1109 5th Ave & 92nd St
【交通】地铁④⑥ 96 Street Station
【建筑】★★★★
【丰度】★★
【趣味】★
位于第五大道的犹太裔博物馆收藏有三万多件艺术品,宗教器物和民间作品,是国家级的犹太文化博物馆,常展为“文化与传承:犹太人的旅程”(Culture and Continuity: The Jewish Journey),此外也频繁的推出各类临展,主要偏重服务于犹太社群和现当代艺术。
将犹太裔博物馆一并列于此处是因为该馆也是由豪宅改建成博物馆的典范。这栋宅邸原本的主人叫作菲力克斯·沃伯格(Felix Warburg),是一位德国犹太裔银行家,他一生热衷于慈善事业,虔信犹太教,还曾经是美国犹太教神学研究院的主席,因此在犹太社群众很有影响。博物馆的收藏最初来自神学研究院接受的宗教礼器的捐赠,沃伯格过世之后,他的夫人将这栋宅邸捐赠给了研究院,自此开始用来存放各类与犹太教或犹太族裔有关的藏品,1947年向公众开放,成为犹太裔博物馆。
这栋建筑的设计者是查尔斯·吉尔伯特(Charles Gilbert),他和他的老师理查德·亨特(Richard Morris Hunt)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纽约极其活跃,曼哈顿几乎四处可见他们的作品。吉尔伯特的另一件设计就在距离犹太裔博物馆不远处,也就是今天79街口的美国乌克兰学院(Ukrainian Institute of America),而亨特最有名的作品就在乌克兰学院的马路对面——大都会博物馆。至于犹太裔博物馆的设计,吉尔伯特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老师的手法,以十六世纪法国宫廷风格为主,但是在建筑细部他又添加了歌特风格的雕饰,使得建筑在注重大气的同时,不失几分冷冷骄傲。
纽约新画廊 Neue Galerie New York
【地址】1048 5th Ave
【交通】地铁④⑤⑥ 86 Street Station
【建筑】★★★
【丰度】★★
【趣味】★
【加成】西洋画,★★
博物馆的名字是德语。与犹太裔博物馆类似,纽约新画廊是一家专注收藏德国裔和奥地利裔艺术家作品的博物馆。和第五大道上的其它豪宅博物馆一样,建筑原本是实业家威廉·米勒的宅邸,其设计者是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师克里尔和黑斯汀,采用的是十七世纪法国复兴风格,2001年改造成为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