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干预和指导效果依赖于恰当的时机。但是要确定什么时候是干预游戏的恰当时机往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选择最适宜的时机和指导的方式是教育的艺术。正如爱德华(Edwards,1993)所指出的那样:“你总是害怕你将要失去那个焦点时刻。它实际是一个权衡性的举动。我相信干预,但作为我个人,我倾向于等待。因为我已经注意到儿童常常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而并不总是要我去告诉他们。儿童经常发现我从未想到过的解决办法。但有时候等待意味着错失良机,因此你必须快速地做出决定。”
游戏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当幼儿结成小组活动时,他们更需要时间与空间去互动、协调与磨合。教师要学会等待,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想法与标准去要求儿童,不要代替儿童的探索、思考与创造。等待和不失时机似乎是矛盾的,但又是相辅相成的。等待往往是必要的,教师要学会在等待中抓住时机。
一般来说,游戏干预的时机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成人的期待,主要是指成人希望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不断发展着的游戏层次、专注投入的游戏态度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二是儿童的需要,主要是指孩子的游戏行为是否自然顺畅,有没有得到帮助的需求。
以下6种情形正是包含了这两个因素,指明了教师介入游戏进行指导的时机。
(1)当儿童并不投入自己所构思的游戏想象情境时;
(2)当儿童难以与别人沟通互动时;
(3)当儿童一再重复自己原有的游戏行为,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有困难时;(www.xing528.com)
(4)当儿童缺少材料,使游戏难以继续时;
(5)当儿童发生游戏技能的困难时;
(6)当游戏中出现负面行为效应时。
萨顿·史密斯(Sutton Smith,1974年)建议,教师在主观状态不佳的某些情况下,最好不要介入儿童的游戏,比如自己不想与孩子玩时;觉得自己的介入会干扰孩子的游戏时;认为介入儿童游戏仅仅是一种责任,而不能从中享受乐趣时;感到身体太累、心事太重时。这说明,教师所把握的干预时机不仅指儿童游戏的客观状态,还包括教师干预游戏的主观心态,即一方面儿童游戏确实需要成人的介入和帮助,一方面成人确实具备投入儿童游戏的满腔热情和精力,两者都是直接关系到游戏指导效果的重要因素。
当教师的介入达到预期的效果或有所不达时,教师则有必要及时退出游戏。过多的干预会在儿童游戏中参与过多的成人意志,而阻碍了孩子的自主活动。不能忘记游戏指导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儿童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儿童独立思考和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