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内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整体行动,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基础教育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全州基础教育质量。行动期3年,即2018年、2019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按照“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资源共享、强弱一体、增强保障、特色发展、创建品牌、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学区制、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四项改革,抓好学前教育规范教学、分层发展、升等晋级和义务教育补短板、常规管理、强体质、以美育人以及高考综合改革、新课程改革、特色化发展十项重点工作,建立组织、师资、科研等保障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升我州基础教育质量,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质量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
具体目标:
学前教育:按照《3~6周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得到有效发展,基本达到身体健康和情绪安定、乐意与人交谈和讲话礼貌、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和有自信心、对周围的事物及现象感兴趣和有好奇心、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及生活和艺术中的美等22项具体的教育目标。
义务教育:按照国家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完成相应的课程内容,达到规定的学科总目标和具体的学段目标(分级目标),小学学科学业水平监测质量低分率逐年减少、及格率达到50%以上、优秀率逐年提高,初中三年级学生学业水平质量在全省中等以上水平。
普通高中教育: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完成相应的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90%的学生学业水平达到合格标准。州内有10所以上普通高中达到省一级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普通高中校校有特色,建立与高等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普通高中学生实现多渠道升学,大学本科录取率不断提升。
(三)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发展模式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统筹发展。
1.构建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以教学质量监测为抓手,实行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县(市)域内学前教育、小学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由县(市)负责,州级指导。州级负责抽查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对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部分学科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县(市)配合。初中二年级部分学科和三年级所有学科参加全省学业水平考试。积极探索全州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统一测试、高三年级统一测试,为新高考制度下学生选课走班和高考备考建立平台。创新学科教育发展机制,组建基于合作共享,由州、县(市)、校三级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学科教育发展工作室”,统筹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实行“名校”滚动发展策略,组建教育发展集团,一校带多校。
2.强化乡镇中心小学的统筹发展职能。乡镇中心小学负责区域内村级完小、教学点的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要指导村级完小按照“一校一策”的发展思路,建设有特色、有质量的村级完小(含教学点)。完善对中心学校和村完小一体化办学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将村完小纳入对乡镇中心学校的评价考核体系。
3.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以农村教育质量薄弱学校为突破口,建立城区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机制。从办学理念、目标规划、管理机制、教学改革、质量监测、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系统制定学校教育质量提升3年行动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3年后办学质量有较大提升。
实施学区制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开展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2018—2019)学年文山市、马关县、丘北县开展学区制管理改革发展试点,各县(市)选部分乡镇开展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力争三年内基本形成学区制管理改革的成熟理论和做法,逐步在全州大部分区域内推广实施。
2.健全学区制管理机制。学区由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实行学区长负责制。各学区设立学区长,由教育主管部门选拔任命。建立学区内教育教学统一管理运行机制,学区内教育活动、教育资源、教学研究、考试评价、教师培训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学区内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学校图书馆、运动场、功能室以及各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向学区内学生开放。建立学区监督机制,对学区建设和学区工作进行有效监督。统筹学区招生,根据学区教育资源和入学需求,采取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的方式,合理划分学区内学校的招生范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3.推进学区教师人事管理机制。改革学区教师人事管理模式,逐步试行学区教师由“学校人”向“学区人”转变。破除教师交流轮岗管理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学区内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机制,学区内教师实行交流任教、跨校上课、师德结对等措施。学区内校长教师实行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原则上校长在同一所学校任职5~10年、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教3~6年后应在学区内学校间轮岗交流。
实施课程改革,构建先进课程体系。
1.统筹实施国家课程,优化整合地方课程,完善校本课程。要结合学校和教学实际,优化整合国家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要加强国家课程的再开发,全面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脱节错位的内容,在内容上进行优化整合,避免重复和遗漏。要注重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的相互衔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标准要求,增强课程的连续性。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省情教育课程,将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民族教育、安全教育、禁毒防艾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等教育内容综合化、系列化、结构化,形成科学、系统的地方课程体系。加强与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体育、生物、地理等拓展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深化德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全程育人观念,把德育目标融入各门学科,强化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把德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班团队活动(少先队活动课程)、各类专题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学校文化建设、重大纪念日及传统节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校风、学风、班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课程综合育人的核心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构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格局。
3.科学组织实施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在全州中小学开展生涯发展教育,将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生涯发展教育促使学生自我认知,增强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促使学生对学业和职业进行规划,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发展目标和计划,初步设计合理的职业和人生发展路径。全州分阶段实施生涯发展教育,小学阶段的生涯发展教育以生涯启蒙为重点,初中阶段的生涯发展教育以自我认识、生涯探索、社会理解为重点,普通高中阶段的生涯发展教育以自我认知、社会理解、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涯发展教育以职业规划为重点。按照各阶段生涯发展教育实施的重点,开设生涯教育课程、组织生涯教育活动、提供生涯发展指导、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加强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狠抓学习习惯和行为养成。
4.扎实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到2020年全州乡镇中心校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全部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要求设立心理辅导室,并按照配置标准配足配齐心理辅导和办公所需设施设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及规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重视叛逆期儿童、青春叛逆期学生、留守少年儿童的转化工作,采取有效的方法调适学生的心理,以情感留住学生。
5.阅读课程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各级中小学要以培养学生阅读核心素质为目标,构建校本阅读课程,切实解决“群读”图书,扩大阅读面。以学校为单位,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分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整体规划阅读课程,制定阅读课程实施方案,设计不同年级、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阅读的内容和质量要求。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让学生会读、会思、会做笔记、会用。打造阅读环境,充分利用图书馆、校内外学习空间,让学生喜欢读、爱读。(www.xing528.com)
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性。
1.实施高效课堂改革。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实施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改革,探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多形式实施个别化教学,在初中学校创造条件开展分层教学试验。营造轻松、有趣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习蔚然成风。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精准教学。以“智慧校园”“智慧教室”为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积极探索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下的精准教学,大胆引进在线学习平台和教学应用软件,分学科开展智慧课堂探究试点,将云计算平台与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于基础教育,用信息化科技关联教师、学生、家长,用大数据服务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以灵活易用的备授课系统、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服务,让教学过程精准化、生动化,让课堂组织高效有序、教学效果反馈及时、教育评价有据可依。
(四)重点工作任务
学前教育:
1.分层发展。探索等级幼儿园、公办乡镇幼儿园、村级幼儿园分层、无等级民办幼儿园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保教要求。等级示范幼儿园要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工作、游戏的支持与指导等方面加强培训,至少确定1~2所当地薄弱幼儿园进行对口帮扶。加强村民委级和民办幼儿园的管理,重点抓好幼儿园常规管理、保教工作一日常规的实施。建立州、县(市)级示范幼儿园面向农村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开展教学帮扶机制,通过师资培训、交流合作、观摩互检等措施,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综合效益。合理划分教学辐射区域,以等级幼儿园为核心,组建教学联盟,共享教学成果。
2.规范教学。认真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范引导各类幼儿园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幼儿园质量监管,规范办园行为,制定《文山州幼儿园一日活动作息时间安排表》《周日活动计划》《文山州幼儿园一日活动工作细则》(小中大班)等规章制度,规范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创编适宜县城和农村、民办幼儿园幼儿的春季和秋季学期的4套早操,并推广应用。加强科学保教,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合理安排幼儿生活作息。积极推广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实践行动,总结经验,形成模式。
3.升等晋级。继续开展幼儿园升等晋级工作,创设学前教育通过质量提升获得发展空间的工作机制。力争用三年时间,使等级幼儿园达到100所,实现“一村一幼,一乡一中心,一县一示范”目标。
义务教育:
1.补短板。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发展,弥补影响我州义务教育质量“短板”。一是城乡之间、校际存在不均衡,城镇中小学“择校热”“大班额”等实际问题。进一步扩大我州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探索“优质学校+分校”“优质学校+弱校”“优质学校+新校”的办学模式,采取城乡教师交流、农村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学习、优质学校为薄弱学校提供“订单式服务”等措施,促进我州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二是学科教学缺乏专业性,英语、数学学科教学质量较低,物理学科学习难度大。乡镇中心小学杜绝“包班教学”,村完小逐步实行学科教学由具有本学科教师资格的教师担任。村完小和校点在学科教师配备不足的情况下,采取跨年级的方式尽量让专业(学科)的教师承担专业(学科)的教学。依托英语、数学、物理学科发展工作室,加大学科教学改革力度,提高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部分农村小学未开设英语课程,科学课程教学质量低,部分初中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规定时间开展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教学。各县(市)和学校要通过增加英语教师配备、应用“互联网+”等措施,为农村小学创造条件开齐开好英语课程教学。到2020年全州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英语课教学,有条件的小学可以从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小学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从一年级开设科学课程,要提高小学科学任课教师的专业性,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配备1名以科学教学为主的教师,规模较大的学校应配备专职的科学课教师。对不按规定开展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进行约谈,下达通知责令整改;四是普遍存在重知识学习,轻实践应用。要强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每二年举办一届全州中小学“科技创新”大赛。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开发一批科学实验、生涯发展教育体验、艺术实践体验、体育运动素质教育基地。今后三年内,每个县建1个中学生义工志愿者服务站、2个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条件具备的地方,可集中安排3~5天到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进行学工、学农以及安全、环保、科普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活动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知识性、人文性、体验性、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内容。
2.抓常规。各县(市)、学校要根据《云南省中小学教育常规管理指导意见》(云教研〔2016〕7号),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建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行为准则。建立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的审核批准、实施与监督、质量分析与评价等的管理制度,严禁教师不备课就进行教学,不能用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备课。规范教学管理,对各学科教学计划、备课、上课、布置作业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检测、反思等要有明确要求,规范教学设施管理、教务常规管理、作息时间表编制、课程表编制、教学业务档案、学生学籍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各级有关部门要精简各种检查验收、培训及非教育教学事务工作,保障校长和教师能够潜心于教育教学,确保教育教学秩序正常,不得随意停课、代课、换课。
3.增强体质。加强体育教育,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一是要立足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开足开齐体育课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到2020年乡镇中心小学、初中学校、普通高中学校都要有篮球、排球、足球运动队,村完小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运动队。致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教育,加大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地方民族运动项目等体育有关技术和技能教学比重,让学生初步掌握一至二项体育项目的练习方法,爱好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巩固校园足球工作成果,完备青少年足球训练体制,完善各学段校园足球联赛赛制,力争在足球文化、普及程度、运动水平等各方面实现“全省领先”。
4.以美育人。从促进学生大脑发育、提高运动能力、培养健康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高学生对美术、音乐、体育教育的认识。“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挖掘地方民族美育资源开展艺术教育,课外美育活动学生参与面达到100%。学前教育阶段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使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实现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从小学阶段就要关注学生艺术、运动的天赋与兴趣,要用高尚的艺术影响学生。要使学生了解美育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努力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普通高中美育课程要通过多样可选择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发展各自艺术爱好和特长,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结合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推进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系列活动,着力挖掘民族、民间、民俗的美育特色资源,丰富学校美育课程的内容。
普通高中教育:
1.高考综合改革。根据《文山州应对高考综合改革工作方案》,按照“行政主抓、学校实施,统筹谋划、试点先行,中小并举、体系推进,加强培训、贮备资源”工作思路,有步骤推进考试招生制度解析与宣传、学校定位与规划、课程设置与管理、教学管理与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指导、教师配备与能力提高、初中学生评价制度与高中阶段考试招生改革、教育资源配置与优化、义务教育管理与质量提升等10个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切实落实《文山州应对高考综合改革工作任务分解》所制定的工作要求、时限,确保全州普通高中在课程设置与实施、教学改革与管理、教学设施与设备、师资配备与建设等方面与“新高考”实现无缝对接。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积极推进精神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构建。不断提高普通高考升学率,力争三年后我州普通高考升入著名高校的比例不断提高,本科升学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专科率逐步下降,普通高中学生升学有希望。
2.新课程改革。一是学习解读教育部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版)。州、县(市)、校三级培训于2018年12月底完成,培训在学习和解读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二是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攻关。针对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主题教研等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连续3年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相关的课堂教学交流、示范、竞赛;三是开展“文山好课堂”活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加强课程文化建设,推进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开展分层教学、科学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等举措,提高学校在课程理解、规划、执行、管理、评价以及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打造符合具有文山教育特色的“文山好课堂”。
3.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将特色发展作为立校兴校的发展战略,确立特色发展的思想,把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形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模式、校园文化、生源状况等作为学校特色办学的切入点。一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创特色。根据“新高考” 所采取的“两依据一参考”“三位一体”等多元录取模式以及高校自主招生、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从有利于学生个性、潜能开发的角度,优化教学模块、增设职业教育课程。加大选修课程开发力度,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提升外语学习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尝试接轨国际的课程,可以有托福、雅思等课程教材,提供给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自修。二是立足校园文化创特色。建立在对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基础上,深挖学校内部的潜力优势,夯实学校办学底蕴、学校精神和学校风貌,在特色形成和品牌建构的过程中实现内涵式发展,提高学校办学品质,彰显学校的个性魅力和办学水平。三是立足生源创特色。立足于本校的生源,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生源发展类别化的学校,可以分类教学。生源参差不齐的学校,可以分层教学。生源较为优质的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科竞赛的尖子生、科技创新的发明人。中等生源的学校,可以立足学科建设,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高考本科达线率,向普通高校输入优质合格的人才。较弱生源的学校,可以注重培养某项或者多项特长,如艺术、体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校可以采用分类教学,办特长班,办普职高融通的综合班,为学生另辟升学蹊径,为高校和社会输入“专门人才”。四是立足课程开发创特色。开设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校本选修课程,如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力培养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大学先修课程、体育项目课程、艺术项目课程以及社团活动课程等。五是立足师资队伍创特色。有特色教师就有特色课堂、特色学生和特色学校,通过紧缺计划招聘、聘请兼职、培养和激励等措施,建立特色教师队伍。六是立足完善评价机制创特色。进一步深化全州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从办学规模、学额巩固、学业水平提升、校园文化、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适时推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制定相应的评价实施办法,逐步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具有我州特色的评价机制。
(五)科学组织实施,增强保障能力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研究制定《文山州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并作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任务,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各项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务。落实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山州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各项目标与任务的督导评估,不断完善责任区挂牌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开展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专项评估工作,确保我市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四有”好老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开展“四有好老师”活动,每年要评选和表彰一批“四有好老师”。一是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广大教师教育情怀,弘扬高尚师德,提高工作责任心,倡导爱岗敬业;二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等教学基本功和学科教学专业技能训练,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实践应用探究活动,加强校本研修。实施校长培训计划,重点开展乡村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和名校长研修,3年内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对全州基础教育各级校长进行全员培训。强化教师职前培训,积极探索新入职教师到高水平学校跟班学习培训制度;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州、县(市)、校三级骨干教师培养机制,推进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建设。切实做好“七乡名师”“名优校长”的培养、认定和使用工作,充分发挥“名校长” 的示范引领作用。2018年启动,2019年、2020年分别评选认定一批州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3.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变革。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契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应用互联网以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4.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以研提质。完善教研机制,构建城乡教研一体化共同体和“互联网+教研”发展平台。创新教研形式,围绕立德树人、课程实施、地方和校本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师素养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开展主题式教研、合作式教研、集成推广应用式教研,促进教育教学增效提质。
(根据本研究形成《文山州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于2018年12月下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