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柳州茶:打油茶的个性差异对比

柳州茶:打油茶的个性差异对比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型油茶会则是全寨甚至几寨联合举行的活动。但是编者观察到,同在柳州北部的苗族、侗族之间,打油茶习俗存在一定差别,见下表。融水、三江打油茶主辅料及方法对比直观对比的印象是,苗族打油茶较素、程式较简单,侗族打油茶较荤、程式较繁复。可以说,正因为居住地的交通、经济条件差异,使得传统上侗族同胞生活相对富足,物资相对丰裕,打油茶时“好料子”更多。

柳州茶:打油茶的个性差异对比

人们常说,侗乡打油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差异类型呢?

1.食材差异

茶汤基本相同,主料则可以花样百出。由此,油茶可以分出粑粑油茶、汤圆油茶、艾粑粑油茶、香屁藤粑粑油茶、虾子油茶、粉肠油茶等。

2.时令差异

以时令区分的打油茶活动,如吃年茶(元宵节)、社茶(农历二月初二)、谷雨茶(农历三月三)、五色糯饭茶(农历四月初八)、十四茶(农历七月十四日)、粽粑茶(端午节即农历五月五)。对个人而言,还有对岁茶、生日茶等。

3.规模差异

按人数规模,打油茶可分为小、中、大类型。小型的多为家庭内部聚会,近亲相邀,用于联络感情、纪念生辰、庆祝家内小喜事。规模为数人到十几人不等。这种茶会一般时间较长,“吃茶不计碗数”,比较随意和尽兴。

中型聚会往往是一两家之大喜(比如婚嫁、添丁、进新居等),对外宴请宾客,宾客到家祝贺。这种聚会可能有几十人参加。村里的小喜事带来的茶聚,也是这种规模,比如戏台落成,迎送歌师,芦笙队“为也”(到外村唱戏、赛芦笙等集体做客)归来且获得糯米糍粑、酸鱼酸鸭等礼品

大型油茶会则是全寨甚至几寨联合举行的活动。主题是庆祝重大节日、商议重要寨务、村寨之间的集体互访和娱乐,比如要新建鼓楼凉亭、举办一堂芦笙会等。这种油茶会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以上。如果人数过多,将分成几个集会场地同时进行。在吃油茶的间隙,姑娘们还围拢在一起,欢唱“耶歌”(侗族曲牌)、“嘎堂”(侗族大歌),气氛十分热烈。如果是晚上的活动,可能到半夜,或者天蒙蒙亮才宣告结束。它最能体现出,打油茶在进食的功能之外,还有着厚重的社会生活意义和内涵。

4.民族差异(www.xing528.com)

不同族群生活在同一地区,久之会出现习俗趋同,这本是正常的文化变迁。但是编者观察到,同在柳州北部的苗族、侗族之间,打油茶习俗存在一定差别,见下表。

融水、三江打油茶主辅料及方法对比

直观对比的印象是,苗族打油茶较素、程式较简单,侗族打油茶较荤、程式较繁复。而仔细考究下去,习俗差异背后实是经济基础的不同。

在柳州北部,侗、苗、瑶等少数民族世代杂居,如今侗族自治县中有苗寨、苗族自治县中有侗寨。而察其地貌,传统上苗族同胞多居深山。民国《三江县志》卷二记载本县苗族人民“多居县之西北境”,即所谓“深潭沉碧,危峰碍日,迷树蒙烟,怪石狰狞”之深山大泽中,生活多是刀耕火种,田禾甚少,文化交流方面亦“山居令人塞”。根据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等考证,其他地方的苗族人民,也是所居偏僻,而“好山入壑、不乐平旷”的原因是古代战争,迫不得已。

关于侗族族群,民国《三江县志》记载其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建筑、植牧”及纺织缝纫自足自强。其职业除了撑船放排(将山岭竹木滑入水中、顺江而下、运至下游外地),“畜牧渔业均极注重,造林甚为普遍”。关于住处,“始居于溪洞”,后来则“所居山原均有,生活较优”。

可以说,正因为居住地的交通、经济条件差异,使得传统上侗族同胞生活相对富足,物资相对丰裕,打油茶时“好料子”(好的食材)更多。苗族同胞亦嗜好油茶,有条件者也用荤菜打油茶,而如果地处深山,则只能因陋就简了。

编者走访融水红水乡黄奈村时,发现当地有一种“狗舌头油茶”,打制过程为:将山区粮食作物木薯打成粉,用水调匀;待茶汤煮沸捞出茶叶后,将木薯糊沿锅壁浇下,流至茶汤位置处即止;待木薯糊半熟成形,将其铲入汤中煮熟,即可分至碗中。由于木薯糊成形后颇似狗舌,故名“狗舌头油茶”。

融水茶业协会会长韦明玕认为,这是由于传统上地方苗族人民生计艰难,食材不丰,不少穷苦乡亲连油都缺乏,而且要将更多时间投入农作,所以打油茶只能尽量简单,用茶汤煮煮木薯糊或者米花,充饥即可。

实际上,编者在前文提到三江六甲人“多爱以茶叶研碎为末,以之煮油茶,拌饭而食”,也并未提及猪肝瘦肉、粉肠、虾子。油茶作为旧时常食,不分什么族群,一般只在过节时才会想到添加“好料子”。相应的,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交通便利,各族打油茶的用料均较以前更为讲究,“油+茶+米”的核心吃法获得留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