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学家柳宗元将中原饮茶之法带入柳州。宋时融水茶产纳入官册。
在唐代,饮茶之俗逐渐在大江南北蔚然成风。伴随着经济文化交往,茶俗还传播至偏远的地方。
柳宗元到柳州以前,已颇谙茶道。他在永州为官时有诗《夏昼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即深得茶诗意趣。唐代的茶叶主要为团饼茶,常作烹煮,须先将茶饼研碎,这即是柳诗所说的“敲茶臼”。
到柳州之后,柳宗元一方面感到少数民族地区风俗异殊,“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柳州峒氓》);另一方面努力引入新的观念和风尚,包括带动饮茶之习和中原饮法。柳宗元的《奉和周二十二丈酬郴州侍郎衡江夜泊得韶州书并附当州生黄茶一封率然成篇代意之作》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当时43岁的柳宗元身份是柳州刺史。从题目可见,他仍保持喝茶的雅好,并将茶作为礼物赠予远方友人。
唐时柳州一带的茶俗,演进或显稍迟,但在茶产的品质上,水草丰美的桂中地区不输其他地区。中唐茶圣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列出全国九大茶产区,其中岭南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即今天的福建、广东韶关、广西象州一带,陆羽评价这些地方产的茶“往往得之,味道极佳”。这是唐朝岭南地区产茶的权威记录。民国《象县志》亦载“本县境内皆可种茶”,色香味“实不让各地名种”。
《宋会要稿·食货二九·茶法·产茶额》载“广南西路融州融水二千斤”(www.xing528.com)
《宋会要稿》中记载了融州茶
象州县及周边曾属柳州地区,随着行政区调整,象州县今属来宾市,不过仍与柳州市柳江区毗邻接壤。可以说,柳州南部一带的桂中地区,曾经是茶树的“乐土”。至于柳州北部,亦有柳宗元曾在三江林溪乡品尝牙己茶赞不绝口的民间传说。
至宋代,茶业的国民经济地位越发显要,由国家主导的贡茶、茶税、以茶安边、茶马互市等制度逐步完善。王安石《临川集》当中的《议茶法》记载“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可见当时茶已是民生的刚需。
《宋会要稿》当中,《茶法》之“茶货色”部分载,据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诸州路军县上报的情况,柳州茶处于征税的范围。“产茶额”部分载“广南西路融州融水二千斤”,这个产量弱于桂林(静江府、昭州)但稍强于广西南部其他州县(当时融州管辖颇广,融水是融州的辖县,约在今天融安及融水位置)。至于茶叶买卖的数量、价格及市场情况,则未见相关柳州、融州的记载,估计规模及商品化程度尚不高,茶叶以自产自用和缴税为主。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载:“静江府修仁县产茶,土人制为方銙。方二寸许而差厚,有‘供神仙’三字者,上也;方五六寸而差薄者,次也;大而粗且薄者,下矣。……煮而饮之,其色惨黑,其味严重,能愈头风。古县亦产茶,味与修仁不殊。”修仁、古县地域今属桂林荔浦、永福,分别与柳州鹿寨、融安并邻;实际上,修仁、古县历经行政区调整,也有部分区域划入了鹿寨和融安。可以推想,当时柳州亦存在相应的茶文化,时人对于茶叶的品次、功效已有较为细致的考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