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伏特加酒进入美国市场后,好一阵子处于坐冷板凳状态。原因很明白,无论在哪里,伏特加酒的市场,都是俄国人的天下。伏特加之于俄国,犹如茅台之于中国,是一个民族酒文化的象征。当一种商品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时,其他民族再生产同样的商品就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之匹敌,即使你的产品质量同样好,甚至更好,也无济于事。因为商品独具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无法复制的。看来,青岛伏特加只好认命了。
有道是,天无绝人之路。俄国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1980年,当俄国还是苏联的时候,他们大举入侵小国阿富汗,引起环球公愤。
青岛伏特加的美国代理商——蒙那克进口公司,却从一片切齿声中听出了千载难逢的商业机会,策划出一场“细佬仔”挤倒“大只佬”的喜剧。
不久,《纽约时报》登出一则广告。广告画面上有两瓶伏特加.一瓶是俄国的,一瓶是青岛的。俄国的那瓶伏特加上插着一面苏联国旗。广告语是:“俄国人估计错了么?”用意很明显,是在暗示俄国人侵略阿富汗,大家别买侵略者的东西。这则广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纽约一些著名饭店立刻拒绝销售俄国伏特加,改为销售青岛伏特加。
在芝加哥,另有一番景象。100多家报刊对俄国入侵阿富汗大肆笔伐,电台、电视台也群起而攻之,在每晚的黄金时间里对俄国的入侵行径大加谴责。这里的各大报也刊载了一幅漫画广告,画面上也是两瓶伏特加,不过夸张得特别大,一瓶是俄国的,另一瓶是青岛的,分别靠在两个扶梯上,连绵不断的酒客从靠着俄国伏特加的扶梯上走下来,走上靠着青岛伏特加的扶梯。广告语是“俄国伏特加与中国伏特加相比,缺点千千万。”结果可想而知,纽约、芝加哥及美国其他城市的酒吧、饭店纷纷销售青岛伏特加。1980年,青岛伏特加在美国的销量增加了一倍,而俄国伏特加的销量却减少了一半。
俗话说,苍蝇不叮没缝的蛋。俄国伏特加往日的强劲地位,在于它的文化内涵的不可取代性。要向俄国伏特加挑战,就必须寻找它的文化“缝隙”。既然俄国入侵阿富汗引起了公愤,导致伏特加这只“蛋”裂了缝,就莫怪蒙那克进口公司这只“苍蝇”在它身上“下蛆”了。这似乎有点“落井下石”的味道。不过,损一损侵略者的产品形象,也在情理之中。美国消费者抵制俄国伏特加与8年抗战时期国人抵制日货的情形相仿。(www.xing528.com)
蒙那克的广告,属于竞争性比较型广告。欧美国家对此类广告的合理性尽管有争议,但一般还是允许的。原本不允许的意大利,议会也在1993年11月通过了允许比较型广告的提案。不过,在我国的广告法规中,这种广告是不允许的。我们借鉴蒙那克的经验,主要是领悟它视“缝隙”强烈而敏锐的“寻找”意识,而不必依样画葫芦地去搞比较广告。其实,“缝隙”是多种多样的,有情感的、品质的、功能的、包装的、价格的……只要睁大眼睛仔细地观察,竞争者的“缝隙”就无所不在;只要把耳朵贴在地上倾听,并与消费者保持同一“波长”,就能听到消费者的心声。把竞争者的“缝隙”与消费者的心声匹配起来,就能乘虚而入,攻占滩头阵地。
北京卡夫食品有限公司的“雪凝”牌酸奶抢占北京市场一仗,就打得很出色。多年来,北京的酸奶市场一直被十几家老企业霸占着。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会栽在半年前才在北京西三旗立脚的“卡夫”手下。他们哪里知道“卡夫”已将他门的“缝隙”一一收入眼底.而且针锋相对地推出“雪凝”。“卡夫”没有搞对比型广告,但处处都在对比。不过,其锋芒所向是老产品的“缝隙”而不是具体的某一品牌。一上阵,就拳脚交加——密集广告先行,SP活动周密配合,强攻擂台,志在必得。广告语很对消费者的胃口;“将容杯倒过来,酸牛奶不会出现倒流”的承诺,没有哪家老企业敢于应战;机械化铝箔密封保鲜包装,让蜡纸加橡皮筋的老产品自惭形秽;组建一支完备的冷藏车队为零售商进货,赠送800台冰柜给京城各地零售商售货,又使老企业自叹弗如。“雪凝”以高于老产品一倍的价钱反而深得消费者喜爱,连从不销售酸奶的中发公司、燕莎商城这样一些高档购物场所也把“雪凝”摆上了自己的冷饮柜台。
活学活用:
乘虚而入,常常是攻击对方的短处或漏洞,变对方不利为我方利益,从而在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上例,中方针对日方担心失去市场的弱点,对其薄弱之处发起反击,步步为营,终于取得了谈判的胜利。
实施广告策略也要睁大眼睛,不停地寻找“缝隙”,才能为商家竞争提供好的机遇,诚然,找缝隙,钻空子,虽能巧中取胜,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在现代商业社会乘虚而入,也必须具备强劲的实力,以高品质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为基础和后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