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二战”期间,英国轰炸中队第一先遣队在执行一次名为“鸳鸯茶”的轰炸任务中,一架飞机被德军防空武器击中,几个机上人员被迫跳伞逃生,并约好在土耳其浴室见面。但他们分别降落在被德军占领的法国首都巴黎市内不同地点。
德军展开了全市大搜捕,大胡子中队长雷金纳德被动物园管理员所救。
而另外两名士兵,也分别在油漆匠奥古斯德(布尔维尔饰)和乐队指挥斯塔尼斯拉斯(路易·德·菲耐斯饰)的帮助下掩藏好了。
即便德军展开了全城的搜索,油漆匠、指挥和中队长还是在浴室顺利地会面,几经辗转,英国士兵终于接上了头。几个原本并不认识的人,就这样结成了生死同盟,与敌人展开了斗智斗勇的生死游戏。同时,也闹出了不少温情的笑话。他们用微薄的力量对抗严酷德军,险相迭生,滑稽搞笑,为了逃出虎口,共同战斗。最终,油漆匠,乐队指挥和飞行员们一起飞向了法国维希政府统治区的安全地带。
画外之音
1966年,是人类近代史上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组织;那一年,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风雨飘摇;那一年,列侬宣称“披头士乐队比耶稣更加流行”;那一年,法国银幕上出现了一部将被永远记入史册的卖座喜剧片。
1700多万的入场人次令它成为当之无愧的法国影史票房冠军,直到1998年,才有《泰坦尼克号》以2000万的人次刷新了它保持三十多年的纪录,但它仍是法国影片的票房纪录保持者,直至今日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同时,这部影片的中译本也可视为中国译配电影中的巅峰之作,上译厂的老艺术家们对影片台词所做的二次创作,只可用绝顶精彩来形容,相信很多观众都能大段大段地背诵片中的精彩对白。
1966年5月16日,在8个月的前期筹备之后,影片开拍,剧组上下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没有人有过拍摄一部如此昂贵的电影的经验,当时的1400万法郎,将通胀率计算在内换算成今天的货币要接近1000万欧元,这在今天的法国影坛也是不折不扣的超级大制作,更不用说当年了。此外,在1966年,沦陷题材仍属于喜剧片的禁区,之前从没人敢在大银幕上拿它开玩笑,以至于在拍摄期间,《虎口脱险》的对外宣传打的都是“一部艺术实验电影”的旗号。
下里巴人的油漆匠和阳春白雪的大乐队指挥,本来是毫无关系、老死不相往来的两个阶层的代表,但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一次机缘巧合中,或者,更确切地说,在导演乌里的精心安排下,他们走到了一起,因为不同的个性发生种种冲撞,产生各种笑料,最终又因为共同的目标而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成为朋友。从这一点来说,《虎口脱险》也是一部关于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颠沛流离命运的影片。
《虎口脱险》的价值还体现在它也是乌里、路易·德·菲耐斯、布尔维尔三人组合的最后一次合作,当然,在当初拍摄的时候,他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一点。1969年,乌里又为布尔维尔拍摄了《大脑》,但他的搭档却是让-保罗·贝尔蒙多。1970年9月23日,布尔维尔因多发性髓瘤去世。1971年,乌里为德·菲耐斯拍摄了《疯狂的贵族》,原本为布尔维尔所准备的仆人一角只得由伊夫·蒙当取代。1973年,在为布尔维尔追颁荣誉勋章的大会上,德·菲耐斯发表了一篇满怀深情的致词,追忆自己的好友和工作伙伴。10年之后,德·菲耐斯也永远地离开了深爱着他的全球影迷。
丹尼尔·汤普森的父亲杰拉尔·乌里,1919年出生在巴黎一知识分子家庭,17岁时他决心当演员,在法国国家戏剧学院500选5人的新生招考中脱颖而出。毕业后,他活跃在话剧舞台和大银幕上。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二战”爆发,有着犹太血统的他为逃脱盖世太保的追捕,被迫带着自己的奶奶、母亲和已怀孕的妻子逃到瑞士,在日内瓦偷偷地继续表演事业,这一经历可以在他日后的作品《王中王》中找到影子。“二战”结束后,乌里开始尝试剧本写作,1960 年改行当导演,但他的前三部电影反响平平,年近半百的杰拉尔·乌里郁闷彷徨。一天,在与片场一位跑龙套的小配角聊天时的一句话,让他突然顿悟,“你实际上是个喜剧片作者,只有承认这点,你才能真正地表现出你自己。”说这句话的是他的朋友路易·德·菲耐斯(《虎口脱险》中指挥家扮演者)。乌里继而转攻喜剧片,1964年他自编自导的《暗渡陈仓》大获成功,主演是当时红透半边天的喜剧名角布尔维尔和“一语惊醒梦中人”的德·菲耐斯,“黄金三角”组合由此形成。(www.xing528.com)
1966年5月,经过8个月筹备,《虎口脱险》正式开机。1400万法郎的投资令该片成为当时法国电影史上最昂贵的电影。《虎口脱险》在宣传上打出“一部艺术实验电影”旗号,影片拍摄精益求精。拍摄油漆桶溅到德国军官身上那场戏时,道剧组用炼乳代替白油漆,这段戏共拍了12条才过关。每条拍完后后,军服还要送去蒸汽熨烫,仅为这个镜头就花了3万法郎!对细节的苛求最终保证了影片的巨大成功。
对导演乌里来说,最大的难题是布尔维尔和德·菲耐斯的对手戏,他在回忆录中记载:“有的演员是那种上来第一条就发挥很好的,就像布尔维尔,你反复越多,他的感觉反而越差,而德·菲耐斯恰恰相反。于是两人一个越演越糟,另一个却越演越好。幸好这种状况没持续很久,在互相了解后,他们各自都作了些调节,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德·菲耐斯指挥大乐队的那场戏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学好指挥,他事先接受了专门培训。不过实拍那天,当他真的站在一百多名专业乐师面前时仍感到一丝怯场。当《匈牙利进行曲》乐声响起,他立刻投入角色。乌里在回忆录中写道:“他的动作潇洒自信,丝毫没有落后于乐声,他像真正指挥那样带领乐队演奏。一曲终了,他向乐队鞠躬致意,所有乐师自发地全体起立为他喝彩。这时德·菲耐斯转过身,我看见了他眼中的泪光,我也一样。”
1966年12月,《虎口脱险》在香榭丽舍高蒙影院举行首映式。电影放毕,剧组上下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无数观众涌过来向他们表示热烈祝贺,从第一排座位走到到放映厅出口的14节台阶,他们足足用了30分钟。随后,法国观众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来迎接这部杰作。该片接着在意大利、比利时、英国、德国等连连打破票房纪录,横扫欧洲,风靡全球。
《虎口脱险》诞生16年后,该片终于来到中国。1982年7月,《虎口脱险》经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在国内放映,万人空巷。据该片的译制导演苏秀回忆,影片中土耳其浴室接头那场戏哼唱了一段被影迷传唱的小调:“鸳鸯茶、鸳鸯品,你爱我、我爱你……”但原文中歌词 “Teafortwo”最初被译为“情侣茶”,虽然意思不错,但怎么唱怎么别扭,老厂长陈叙一回家想了半天,第二天到厂里把“情侣茶”改成“鸳鸯茶”。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这部译制片在配音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虎口脱险》也因此成为中国电影配音标杆之作。
法国喜剧大师路易·德·菲耐斯与演技派明星布尔维尔配合杰拉尔·乌里天才的编导手法,使影片成为世界公认的喜剧经典之作。
本片是最著名的有关“二战”的喜剧电影,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欢乐,其中主演路易·德·菲耐斯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著名的喜剧明星,他的喜剧天赋和在影片中精湛的表演使得《虎口脱险》曾在法国创下票房收入过亿的记录,成为法国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虎口脱险》令德·菲耐斯一夜成名,影片连续9周占据法国票房榜冠军。影院为招揽观众,纷纷拿出德·菲耐斯的旧作重映,哪怕是那些他担任小配角的老电影。德·菲耐斯从“跑龙套的”变成喜剧之王,此后又接连拍摄了《疯狂的贵族》、《警察的故事》系列等许多喜剧经典。
这是真正的喜剧艺术,天生被赋予浓厚的幽默感的法国人为我们奉献了永远的精神大餐。这是一部喜剧片,也是一部战争片,但是我们看完整部电影却没有看到一个人死去,即使是被那个斗鸡眼的德国机枪手打下来的自家飞行员,最后出现的身影也是飘摇的降落伞。战争很残酷,但是认识战争未必需要残酷的画面。
影片在中国获得的巨大成功,除影片本身的魅力外,还要归功于完美的译制。这部影片的中译版诞生于中国译制片的黄金时代,上译厂尚华为“指挥先生” 配音,于鼎传神地演绎了“油漆匠”,而“纳粹将军”童自荣、“修道院嬷嬷”丁建华、“动物园管理员”乔榛……阵容强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