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企业化也被称为非政府组织商业化或市场化,主要指非政府组织通过非传统的经营性行为获得部分活动资金的现象,是非政府组织对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外部条件变化的一种制度性反应。这一现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欧美国家在社会服务领域的角色与作用发生了历史性转型,从社会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授权者,社会服务的资金与生产从行政管理上被分离了。与此同时,在政府再造运动的影响下,许多国家的政府预算紧缩,减少了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而来自民众和企业的捐款数量也在减少,但非政府组织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有日益增加的趋势,这使得非政府组织普遍面临比较严重的财政压力。在这种条件下,仅仅依靠传统的筹资模式已不足以维持非政府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更不足以承担日益繁多的社会功能。因此,非政府组织必须借助于市场机制开辟财源,从事某些营利性活动,同时强化财政管理以避免财务危机,这直接导致美国与欧洲非政府组织企业化的兴起。[37]萨拉蒙指出,“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很多非政府组织为了拓宽资金来源多元化并减少组织依赖性,开展了越来越多的经营活动,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危险,即逐渐变得像企业。”[38]到20世纪末,非政府组织企业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以美国非政府组织为例,其收费收益所得收入占总收入的55%,大大超过了慈善捐赠的15%,更超过了政府支付的30%。罗森鲍姆(Nelson Rosenbaum)认为:“美国非政府组织正处于商业经营模式阶段,非政府组织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市场化的经营活动。”[39]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企业化现象,但差异较大。菲律宾非政府组织由于其发展水平及其他客观因素,企业化现象较为明显。(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