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举张纯。他的六世祖是武帝时期作为酷吏而闻名的张汤。元凤六年(前57年),张汤之子张安世被封为列侯以来,张氏一直到王莽时期都保有列侯地位,至东汉永初三年(109年)“无子国除”而衰竭,是维持列侯地位长达180 多年的稀有存在(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三五“张纯”)。元始五年,王莽被授予九锡,登上禅让的阶梯之时,张纯作为首列列侯参与了奏请。[16] 这是王朝交替之际禅让剧的嚆矢,经过东汉末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的向魏公加九锡,延康元年(220年)十一月的向魏文帝禅让,而被再定位,成为“汉魏故事”。隋文帝参照的就是这个汉魏禅让故事。⑮九锡奏请、禅让成为以后历代王朝交替时必须参照的故事。
进入东汉以后,张纯再定位的国制具体内容是以下五点。[17]
第一,张纯定立了郊祀、宗庙和冠婚葬祭的礼制。“纯在朝历世,明习故事。建武初,旧章多缺,每有疑议,辄以访纯,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帝甚重之。”(《后汉书·张纯传》。
第二,建武二年,确定宗庙祭仪昭穆(庙主神位的顺序),定为高祖—太宗文帝—世宗武帝—宣帝(中宗)—元帝—光武帝的顺序。据此,光武帝确立了继承自受命之祖高祖的支配天下的正统性。
第三,建武二十六年,再定位了宗庙祭仪的禘祫制度(诸庙主合祭)。据西汉旧制,每三年举行一次祫祭,禘祭在元始五年初次实施。张纯提议每三年举行一次祫祭,每五年举行一次禘祭,禘祭在夏四月,祫祭在冬十月举行。光武帝裁可。
第四,张纯赞同建立辟雍、明堂制度。张纯认为,圣王的辟雍是为尊崇礼仪、实施教化而建造。他调查了七经谶、明堂图、河间古辟雍记、孝武太山明堂制度,以及平帝时的议文,打算上奏议案。恰逢博士桓荣上言宜立辟雍、明堂,于是,张纯在三公、太常会议上赞同了桓荣的提议。
第五,建武三十年(54年),张纯建议光武帝举行封禅礼,于中元元年(56年)二月实行。成为其基础的是武帝的元封旧仪和刻石文。看完封禅礼的举行,三月,张纯去世。(www.xing528.com)
张纯对东汉初与礼制、祭仪相关的几乎所有讨论都有影响,在古典国制再定位之际发挥了核心作用。
接下来特举曹充。《后汉书·曹褒传》有如下记载:
父充治庆氏礼,建武年间为博士,跟从光武帝巡狩泰山,定封禅礼。回来后,受诏书,议定七郊、三雍、大射、养老礼仪。显宗明帝即位,曹充上言:“汉再次受天命,举行封禅祭祀。可是处于礼乐崩坏,不能成为后世规范的状况。五帝、夏殷周各自都没有因袭礼乐。大汉应该自己制作礼乐制度,以示后世。”明帝问:“制作礼乐是什么意思?”曹充回答:“河图括地象有‘礼乐文雅出现在汉世’,尚书璇玑钤有‘帝出现在汉世,德洽制作乐,名为予。’”明帝赞赏这些回答,下诏敕令:自今以后改太乐官叫太予乐,作诗作曲,期待有德的官员。
(曹褒字叔通,鲁国薛人也。父充,持庆氏礼,建武中为博士,从巡狩岱宗,定封禅礼,还,受诏议立七郊、三雍、大射、养老礼仪。显宗即位,充上言:“汉再受命,仍有封禅之事,而礼乐崩阙,不可为后嗣法。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大汉〔当〕自制礼,以示百世。”帝问:“制礼乐云何?”充对曰:“河图括地象曰:‘有汉世礼乐文雅出。’尚书璇玑钤曰:‘有帝汉出,德洽作乐,名予。’”帝善之,下诏曰:“今且改太乐官曰太予乐,歌诗曲操,以俟君子。”)
曹充在建武年间为博士,是定立庆氏礼的人物。他参与谋划封禅礼的制定,在七郊、三雍、大射、养老仪礼制定之际,成为核心人物。他还进言制作成为后世典范的大汉礼乐。明帝实行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大予乐”的命名,大汉礼制的制作委任于其子曹褒。
古典国制的再定位,以活跃于西汉末、王莽时期的张纯、曹充等为中心,通过从建武年间到永平初年的各种集议被再定位,永平三年八月的公卿会议进行确定。那些都把“汉家故事”、以元始年间为中心的诸改制作为基础。西汉末通过古制进行的诸改制,也成为以郊祀祭仪为中心的“元始故事”,[18] 被“建武故事”、“永平故事”继承(后述)。而且,章帝时期进一步以“汉家故事”为基础制定了“汉礼”。为探其经过,本文将另辟一章叙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