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化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构建、实施和管理化学课程,有利于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化学课程资源是指形成化学课程的直接因素,如化学教学计划、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科书、化学教学辅导用书等。化学教科书是化学课程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化学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为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
(一)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教学用书通常由教材编写人员进行编写。对于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使用教师教学用书是非常必要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教科书编写的理念、编写的思想和教科书的特点与特色予以进一步的阐释,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教科书设计的意图,包括教科书内容的组织方法和编排方式,情景素材的选择与呈现以及栏目的设置与内涵可以帮助教师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教师教学用书从教学实践层面上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与教科书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并附有光盘),现以《化学1教师教学用书》为例予以简单介绍。
考虑到《化学1》是高中化学课程中首先要学习的一个模块,该书首先对整套高中化学教科书的编写进行了说明,详细阐述了教科书的设计思路、教科书的结构,提出了若干使用教科书的建议。从有利于教师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以及更好地使用教科书的角度出发。全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每章包括本章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资源三部分。本章说明是按章编写的,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和课时建议。“教学目标”指出本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内容分析”从地位和功能、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深广度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对全章内容做出分析;“课时建议”则是建议本章的教学课时。教学建议是分节编写的,包括教学设计、活动建议、问题交流和部分习题参考答案及说明。教学设计对节的内容特点、知识结构、重点和难点等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活动建议是对“科学探究”“实验”等学生活动提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问题交流是对“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栏目中的问题给予解答或提示;部分习题参考答案及说明则是对节后的习题给予解答或提示。教学资源是按章编写的,主要编入一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化学知识、疑难问题解答,以及联系实际、新的科技信息和化学史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并在教学时参考使用。该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为了丰富化学课程资源,在书的最后编入了科学家谈化学的内容,以开阔教师的视野。
江苏教育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与教科书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仍以《化学1教学参考书》为例予以简单介绍。
全书以教科书的专题和单元为序,设置的主要栏目有学习目标、课时建议、编写思路、教学建议、疑难解析、实验指导、习题研究、参考资料等。其中,“教学建议”在帮助教师把握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提出思路和建议,并附有若干教学设计片段供教师讨论;“实验指导”对教材中的实验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和解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参考方案,同时根据本专题的内容新增了若干实验;“疑难解析”从知识拓展、教学组织和实验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参考资料”从化学学科发展史、化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教科书有关知识的拓展、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提供教学素材,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该书的最后附有教科书习题的参考答案,供教师参考使用。
(二)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
1.教学课件
现在利用教学课件辅助化学教学在中学化学课堂已经比较普遍,特别是在城市中学已经基本普及。教学课件辅助化学教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模拟演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原子模型和分子模型、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等,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二是模拟演示化学变化的动态过程,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条件和本质;三是模拟演示具有危险性、不适合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或学生动手操作的化学实验,如钠与盐酸的反应等(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都没有列入这类实验);四是模拟演示一些由于错误的实验操作造成实验失败或仪器损坏的典型实例,如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等。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水平。
在使用教学课件辅助化学教学的实践中需要注意避免一些不良做法。例如,过分依赖教学课件,该做的实验不做,利用教学课件代替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化学课完全变味;课件取代教科书、取代板书、取代师生之间生动活泼的交流,课堂上从情景设置到得出结论都由教学课件完整呈现,把教学课件辅助化学教学变成了教师辅助教学课件教学。由于现在获得教学课件的途径比较多(主要来源于网络),有的教师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做法,不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情况进行适当修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外,有的教学课件过于花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师课件呈现速度太快,学生忙于记录,完全没有时间思考。因此,对课件的使用一定要扬长避短。
2.音像视频和报纸杂志
广播电影电视(主要指科教片)和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包含了大量的化学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从中选取合适、有针对性的相关资源(包括新闻报道、视频、录音、各种案例等)用于化学教学,以此增强化学教学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加深对化学的理解。例如,在甲烷的教学中,有位教师播放了“可燃冰”的视频,密切联系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新型能源的进展,教学效果很好。(www.xing528.com)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这些素材作为教学资源时,要防止纯粹为了吸引学生而不顾实际效果的哗众取宠的做法。例如,“燃烧与灭火”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许多教师为了营造教学氛围,创设了各种各样的“燃烧”的情景视频,包括三国时期的赤壁之火、大兴安岭的灾难之火、北京奥运会的光荣之火等,画面不可谓不壮观,但是在选择这些素材时却没有考虑与本节课的实质性内容“燃烧的条件”相结合,使创设的情景未能成为本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效果不理想。
3.网络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互联网上海量的教学信息为广大化学教师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化学网络教育资源的内容比传统媒体更加丰富多彩,诸如网络化学课程、网络化学试题、网络化学教学博客、网络化学教学素材、网络化学教学资源网站等。
有些出版社、杂志社的网站内容比较丰富,设计比较系统。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提供了由该出版社出版的全套电子教科书,还有大量的教学课件、视频资料、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设计、试题、化学史料等。又如,化学教育网站“教学资源”栏目有教案设计、教学课件、实验教学、知识介绍等。
还有一些省市教研专业网、教育研究机构和学校校园网界面比较清晰,实用性很强。例如,由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化学课程网”,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北京教育科研网”,由江苏省教研室和江苏省教科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教学新时空”,由山东省教研室主办的“山东教学研究网”,这些网站都提供了许多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参考资料和用于检测评价的具体内容,也很有借鉴价值。
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化学教师要提高鉴别能力,不要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而是要清醒地意识到网络信息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切不可盲目照搬,有比较才有鉴别。在使用网络资源时,对于同样的内容,要多收集一些信息进行比较,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的做法,应该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选择、组合、优化。
(三)生活、生产和社会资源
新的化学课程强调化学与生活、生产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生活、生产和社会的资源。化学课程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密切联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化学科学的实用价值,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要发掘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学习素材,就必须学会用化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接触工农业生产的实际,只有在观察、接触的基础上才可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从这些真实的问题中提炼出有用的学习素材。例如,家用的水壶、热水瓶胆内常会出现水垢,水垢就可以作为探究活动的素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次弄清水垢形成的原因、水垢的主要成分、水垢存在的危害等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化学原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去除水垢的实验,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反思实验效果。又如,鸡蛋保鲜的问题。夏天气温较高,鸡蛋要放在冰箱里保鲜,否则鸡蛋容易变质。如果家里暂时没有冰箱,有什么方法可以使鸡蛋保鲜呢?教师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鸡蛋是会呼吸的,鸡蛋壳上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小孔不断地呼出二氧化碳,如果将鸡蛋放入澄清的石灰水中,鸡蛋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从而堵塞鸡蛋壳上的小孔,由此便起到了保鲜的作用。
生产中的化学知识也是比比皆是。例如,为什么古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是因为过去的渔网是用麻纤维织的,麻纤维吸水易膨胀,潮湿时易腐烂,所以渔网用上三天后晒两天,可以延长渔网的寿命。现在用不着这样做是因为现在织渔网的材料一般选用尼龙纤维。在中学化学课程中,与工农业生产联系的内容非常多,如农药、化肥、催熟剂、催化剂、人工降雨、玻璃雕刻、电解与电镀合金材料、耐火材料、合成纤维、合成塑料、合成橡胶、有机溶剂等。我们可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密切联系相对应的工农业生产,如在“氧气”一节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氧气与漂白粉在工业、自来水消毒、战争中的应用等;在“铵盐”一节的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我国目前化肥的生产状况以及各种化肥的科学施肥方法;在“煤和石油”的教学中,重点向学生介绍石油和煤的加工产品在工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原电池”的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新型电池及应用等。
社会中具有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自然博物馆、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化工厂、农科站、养殖(种植)场等都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采用参观、访问、讲座、讨论和实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与社会、科技、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现在的学生长期在校园内学习和生活,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基本来源于教科书和实验室,带领学生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走出校门,了解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中化学素材的形成和存在状态,应是学校化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也是所有学生的期盼和渴望。
自然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在收集自然标本及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并面向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自然博物馆与化学科学密切相关。生命的起源就与化学息息相关,任何生物的进化都包含着化学变化。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动植物化石标本,它们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都可以用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氧化还原反应”“溶解与溶液”“有机质与无机盐”“矿化与矿物质”等给予解释。科技馆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感受,开阔学生学习视野的学习场所,理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在科技馆里,学生可以亲身感受《课程标准(2011年版)》情景素材中提到的“现代汽车、潜艇、宇宙飞船所采用的合金材料的发展”“从石器、青铜器、铁器到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变化”。例如,我们在科技馆里可以看到形状记忆合金、钛合金以及碳纤维、导电塑料等高科技材料在航空航天、电气、机械、运输、化工、医药医疗、能源、军工、生活用品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还可以看到许多生动有趣的现场演示或表演。此外,学校还应有针对性地与一些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化工厂等加强联系,有准备地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学习。例如,对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化学”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提到的红外、色谱、原子吸收光谱、核磁共振等现代化学分析仪器,一般中学没有条件配备,可以带领学生到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参观。化学教师要了解当地的化工厂分布情况并与厂方加强联系,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参观学习。例如,在学习“合成氨”内容之后可以参观化肥厂,在学习“氨及其化合物”内容之后可以参观电化厂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