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中学化学教学与实验研究的变革成果

我国中学化学教学与实验研究的变革成果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人们对教育和科学的内涵及其功能的认识存在差异,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各自相异而又有一定关联的特征,作为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即教师角色、学生主体以及教学内容等,也基于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相应发生变化。(二)教师角色:从“为教而教”到“为学而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以关注知识本体价值为教学取向,课堂教学实施的是传统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我国中学化学教学与实验研究的变革成果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人们对教育科学的内涵及其功能的认识存在差异,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各自相异而又有一定关联的特征,作为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即教师角色、学生主体以及教学内容等,也基于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相应发生变化。

(一)教学价值取向:从崇尚知识到关怀生命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化学教学遵循以学科为中心,崇尚科学知识的价值取向,认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具有客观性、系统性的永恒不变的科学知识,科学教育的价值就是通过加强抽象和理论化的科学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发展科技做好准备。由于人们对科学的本质及其与教育的关系认识比较窄化,化学课堂基于“双基”开展教学,教师的教学和教材的编写与使用都围绕着传授亘古不变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这一唯一目标,奠定了化学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崇尚科学知识的化学教育由于坚持“科学即真理”的片面科学观,体现的是化学知识本体的工具价值,强调对知识习得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视,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容易忽视学习者心理和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以及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和不断深入,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开展素质教育,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重要的是要重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教育的价值。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的本质并不是科学知识,而是隐藏在科学知识背后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而科学知识也并非永恒不变的真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条件的变化,科学知识也在发生变化。科学教育的价值就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体会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形成科学思维,培育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对科学本质和科学教育价值的重新认识推动了科学教学实践的变革,化学教育开始超越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从“双基”教学变为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活动,“科学为大众”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科学教育的视野从培养少数人成为科学家转为面向所有的学生。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再一次促进了教育领域的深度变革。随着“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怀,人们开始关注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意义及生命价值的审视逐渐成为课堂教学实践中重要的价值取向”。以科学素养为导向的科学教学开始追寻从实践层面上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从2013年开始,化学课程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明确了学生学习化学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以化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在强调化学学科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化了对生命的尊重。化学教学的价值取向从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到对学生生命的关怀,体现的是对化学知识本体的工具价值的超越,是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知识发展个体素质,进而体现知识内在价值的回归与实现。化学教育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尊重打破了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工具理性,逐渐走向科学知识的价值理性。

(二)教师角色:从“为教而教”到“为学而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以关注知识本体价值为教学取向,课堂教学实施的是传统的“三中心”教学模式。为全面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教而教”的教育理念,即为了教师有效的教和让教师教得更好,成为教师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的出发点,同时也成为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归宿。“为教而教”的教学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强调把教材中的学科知识视为永恒不变的真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教师在讲授中不仅要注重科学严谨地讲解概念和原理,还要积极探索巩固性原则的运用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把一定的知识保存在记忆中,并在实践中通过运用转换为技能。讲授的技能和巩固性原则的运用,是这一阶段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虽然此阶段也强调教师要注意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要启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但这种为了传授知识而进行的启发式教学和学生围绕知识的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本质都是“灌输”。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积极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课堂教学价值取向逐渐由崇尚知识转变为关怀生命,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开始逐渐走向“为学而教”,即为学生的学习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教学的目的或落脚点是学生的学。这种理念强调学是教学的逻辑起点,要关注学生学的状况,打破了传统“三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的本质从科学知识转变为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只靠讲授的方法是无法让学生领会的,那么化学教学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一是建构了以知识、教学、认识三大领域理论为支撑的化学课堂教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理论创新; 二是形成了体现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推动了实践变革;三是广大化学教师积极变革教学方式,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把“科学探究”作为落实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精神的关键,采取以探究式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活动,让他们在掌握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提倡开放性与实效性兼顾的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渐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指导者转变。(www.xing528.com)

(三)学生主体性:从被动接受学习到自主建构学习

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格成长的,只借助于学科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单纯地着眼于智力活动或伴有大脑活动的抽象智力的发展,人格是不能获得健全发展的。“双基”导向的化学课堂教学由于崇尚化学学科知识的工具价值取向,教学内容主要是脱离了学习者的生活,并与整个社会问题相脱节的抽象的理论化的学科知识,而掌握学科知识的教师在课堂中拥有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师组织教学仅仅考虑学科的逻辑结构,而不过问学生想学什么,也不考虑所授知识和学生生活的关系,致使学生生命成长和发展的价值被广泛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被严重漠视,学生成为课堂中被动的学习者,化学课堂成为“无人”的境地。

进入21世纪以后,化学教育改革强调对科学本质和化学学科特征的理解,关注科学精神的养成和对化学中人文价值的感悟,化学课堂教学开始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提高。一方面,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基于真实学习情境进行自主、合作或探究的学习,同时也注重学习的价值,创建多元的学习思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了以往机械被动学习的局面;另一方面,教师充分发挥化学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价值,组织学生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以化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在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的深度与效果,使学习走向了深度学习,即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通过广泛多样的学习活动而产生,是指向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突出问题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化学课堂中的深度学习“强调化学学科特有的学习活动——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完成挑战性任务,积极参与,产生情感共鸣”,既能在真实学习情境中重构化学知识结构,又能通过直接的体验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化学学科能力,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由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者逐渐变为积极主动的建构者。

(四)教学内容: 从注重知识结构到加强STSE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现状决定了科学课程把提高科学知识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学科性,发展抽象思维作为科学教育的重点,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科学人才。按照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以及同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的指导精神,1953年和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中学化学教科书4册,教材编写全面落实以上两个文件中关于促使“学生得到现代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思想,以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这些化学学科知识都是精选“形式极其稳定且不易改变的课程材料”,教材中很少提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理念,教材编写趋向抽象和理论化,而较少有学生经验和实践应用。

1976年以后,“双基”教学得到重新重视。根据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指导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国通用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课本《化学》,教材内容加强了基础理论的学习,增加了许多化学实验,以进一步强化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素质教育提出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化学教学的内容也得到扩展,充实了包括环境保护、新材料能源海洋、卫生保健、食物等方面的内容,增强了化学与生活方面的联系,学习的难度也有所下降。此时教学内容虽然较之前有所扩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但仍缺少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致使科学教育中出现价值和道德伦理培养的缺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迫切需要改革人才培养规格,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化学教育改革课程内容要求课堂教学聚焦“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在内容选择上,要“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教材编写选取核心知识,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教材编写实现了“一纲多本”理念,体现了中学化学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以发挥教材的多种教育功能。广大化学教师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发多元和富有时代感的课程资源,逐步涉及科学与技术的本质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发展等内容。21世纪的环境问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化学教学内容从加强STS联系逐渐转变为渗透STSE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普高课标(2017年版)》)就要求注重元素化合物知识与STSE知识的融合,体现了科学教育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实质。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的再次扩充使学生的视野提高到科学技术为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全球环境保护服务的高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化学教育对生命价值的关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