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莲说》的主题:佛家思想与理学道德的融合

《爱莲说》的主题:佛家思想与理学道德的融合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陆精康认为,“《爱莲说》摄取了佛家思想的外壳,寄寓着理学的道德标准,其主旨是为周敦颐心目中的‘理学君子’造像。”任俊华、彭丽瑶认为《爱莲说》并不是教人莫学陶渊明的隐逸,相反,它对这种隐逸是持肯定态度的,它是周敦颐欲归隐而又不能的一篇内心独白。[7]张京华还认为,《爱莲说》真正的主线不是莲花与牡丹,而是莲花与菊花;不是富贵与廉洁,而是出仕与退隐。

《爱莲说》的主题:佛家思想与理学道德的融合

(一)君子

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认可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花赞美君子之德,并指出只将“君子之莲”作为一种洁身自好、高岸脱俗的人格象征是简单化和表面化。

陆精康认为,“《爱莲说》摄取了佛家思想的外壳,寄寓着理学道德标准,其主旨是为周敦颐心目中的‘理学君子’造像。”“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是文章的核心,作者借助莲花意象,正是为了阐明理学家的道德观。这,无疑就是所谓“高洁志趣”的真正内涵。[4]

易思平指出,“莲作为佛教之花,由于融入了道家儒家的主要精神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它便也称得上是‘援佛入儒’、‘援道入儒’的理学精神之花。”“在象征意蕴的层面上,它就既具备了道家高洁脱俗的超凡气度,又具有了儒家入世苦行的救世精神,体现出一种纯美无瑕、普度众生的‘圣人’情怀。”[5]

安庆指出《爱莲说》“借莲花之形,写君子之质——洁身自爱、不媚于俗、刚正不阿、谦冲自牧、清雅脱俗……一下子接通了诗骚以来‘比兴’‘比德’的精神传统,使全文具有了象征意蕴、哲理品格,有效实现了独感与共感的统一,进而拓宽了表现的境界。”“赞美君子的内在质地也不是周敦颐的终极目的。其终极目的,实际上是他对自我君子般品性的一种肯定、坚守和礼赞。”[6](www.xing528.com)

(二)隐与未隐说

部分学者见解独到,提出“欲隐未能的苦吟说”。任俊华、彭丽瑶认为《爱莲说》并不是教人莫学陶渊明的隐逸,相反,它对这种隐逸是持肯定态度的,它是周敦颐欲归隐而又不能的一篇内心独白。他们通过对周敦颐人生经历的六个阶段进行考察,求证周敦颐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爱莲说》的真正思想应当是:表白作者想做而又未能做到像陶渊明那样,在从政不可得时毅然辞官归隐,去追求事业上的建树;但是还能努力做到不受官场恶习污染,保持君子人格。[7]

张京华还认为,《爱莲说》真正的主线不是莲花与牡丹,而是莲花与菊花;不是富贵与廉洁,而是出仕与退隐。莲花象征出仕、有为,菊花象征退隐、无为。“较被忽视的莲与菊(隐逸)的取舍,实际却是作者更深层的隐忧所在。与富贵相对的取向是安贫,与隐逸相对的取向则是有为。”[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