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界和语文教育界多年的探索,基本确定教学点的选择必须依据相应的文本体式和依托具体的学情。而教学点的确定又直接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下从三方面对教学点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依循文本体式选择教学点
什么样的体裁就有什么样的特点,什么样的特点就制约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文本体式决定和制约教学点的选择。
首先,《陋室铭》是一篇文言文。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基本原理》[15]一文及褚树荣老师在《实现“文化渗透”的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要领》[16]一文中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考虑四个层面的内容: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其中“文化层面”也是最高的层面,指对某一些文化传统的渗透,熏陶某一种情怀,传承我们传统的文化。其次,《陋室铭》是一篇“铭”文。仅81 字的《陋室铭》被收入多种版本的教材,诚然跟它的内容精粹、含韵深远及刘禹锡的“诗豪”地位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用文学体式“铭”文,结合它朗朗上口的韵律,作者“德馨”的情怀,才是教材编写者无法割舍它的综合原因,可以说,《陋室铭》是初中教材中唯一的“铭”文。
文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怀并以此提挈全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用典故和类比的方式委婉又强烈地表达自己的向往并以此结篇,符合文言文教学中对文化层面“渗透某种文化,熏陶某一种情怀”的需求,也切合作者“称述功德”的写作初衷。
(二)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点
把握学生阅读“这一篇”课文的已有经验水平,才能更好把握学生感受文本要紧处、关键点的教学。
1.生活经验方面。《陋室铭》刘禹锡及所经历的政治生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七年级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同程度地会存在距离感、隔膜感。对刘禹锡所处时代的政治社会状况的了解,直接影响对本文内容、主旨及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时,要适当补充资料。
2.语文经验方面。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接触至少10 篇比较简单而有趣的文言文,在“文言”“文章”“文学”方面有一定的积累;文化方面,对于刘禹锡的诗作,小学已学的《浪淘沙》《望洞庭》,7 年级上册的《秋词》,但毕竟是诗歌的教学,教师未必郑重其事。于是,学生对刘禹锡的人生际遇、创作风格的了解不一定很了解,这对学生在把握本文所寓含的人生情怀时会有一定的影响。并且七年级的学生,尚未能理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隐逸情怀,尚未明白周敦颐《爱莲说》的君子志趣、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部编本的文言散文《陋室铭》,是打开学生了解文人情怀的一扇重要的窗口。正因可以借鉴的情感体验有限,所以刘禹锡自己的描述尤为重要;引导学生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案牍”等作者喜好的生活的感同身受也是不容忽视的。(www.xing528.com)
(三)依据教学点确定教学内容及方法
依据《陋室铭》聚焦的教学点,综合十多篇公开发表的课例,执教者大概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1.从文章内容角度。(1)“陋室”系列问题:“陋室”是什么意思?为何不写“陋室”之“陋”,而写“陋室”之不“陋”?作者为什么要给“陋室”做“铭”?本文体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情趣?哪些物品适合放置在陋室之中?(2)“德馨”系列问题:文章主旨句是哪一句?“德馨”体现在哪些方面?“惟吾德馨”与开头几句是什么关系?
2.从行文结构角度。为何不直接写陋室而要写开头四句?开头四句有什么作用?写作最后一句的目的是什么?“何陋之有”与陋室是否矛盾?提及诸葛庐与子云亭的目的是什么?
3.从写作特色角度。开头与结尾分别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哪些句子是直接描写,哪些是间接描写?他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文章运用了多少种修辞手法?
4.其他讨论题目。陋室到底陋还是不陋?“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否矛盾?为什么?刘禹锡的生存之道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而教学方法尤以“诵读法”“知人论世”“自主赏读”“合作探究”“辩论法”“读写结合”“比较阅读”等方法较为普遍。
图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