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王》中精彩细节:内心需求与情感错位

《老王》中精彩细节:内心需求与情感错位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王》中写了杨绛与老王之间的好几个交往片段,有些细节耐人寻味。(一)老王的内心需求关于精彩细节,有学者着眼于特别的句式,比如“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二)“我”与老王情感错位解读《老王》,很多人都会关注文章开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二者虽然都是作者本人,但是不同时期的作者本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

《老王》中精彩细节:内心需求与情感错位

领会散文内容,要从作品所写的人和事出发。《老王》中写了杨绛与老王之间的好几个交往片段,有些细节耐人寻味。

(一)老王的内心需求

关于精彩细节,有学者着眼于特别的句式,比如“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此外,还有学者关注了“我”与老王的这段回答——“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黄厚江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中的“大约”“不老实”一词,可以看出老王在他那个群体中,是被嘲笑的对象,被人当作笑料。[4]但即便如此,“我”以及“我们”一家,不仅不嫌恶老王,而且照顾他的生意,关心他的生活,这才让老王把我们当作了亲人。这种尊重和理解,只要对比契诃夫《苦恼》中的车夫姚纳的遭遇,便知是多么难得。[5]有学者揣摩老王的语言“我不是要钱”一句,“不是要钱”,那么老王来“要”什么,读者应该能够揣想出来。

(二)“我”与老王情感错位

解读《老王》,很多人都会关注文章开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从这句可以看出“我”与老王本就有较大的身份差异。余映潮老师在授课时就带着学生细细赏析了这一段的铺垫作用——“这样的开头极具匠心,与《背影》的开头有异曲同工之妙。”[6](www.xing528.com)

还有老师关注“不知”“也许”这些读者容易忽略的字眼,由此分析出“我”并不清楚老王的病情,对老王也并不关心。老王因为“我们”一家对他饱含同情,以及“我”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为人谦和与不占人便宜的做人素养,让他产生了误解,使他误以为“我们”一家已经把他当成朋友,甚至是亲人,所以他也把“我们”当作了他的朋友,甚至是亲人。[7]然而,“我”对老王“疏离”态度,无形中化为一堵墙,拒老王的“亲近”于千里之外,因而在多年以后产生愧怍之情。

(三)“我”的愧怍之情

“幸”与“不幸”是相对而言的。黄厚江老师在教学《老王》时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者也是不幸的,但和老王相比,她太幸运了,还有家人、有住处、有生活费。”老王是“我”“幸运”的参照,但“我”并没有因此而生出优越感,而是时时感到对这个“不幸者”有所亏欠。有学者这样分析:“几年”这一时间的出现不容忽视。回忆性散文里有两个“我”,一个是事件发生当时的“我”,另一个是写“这篇文章”时的“我”。这二者虽然都是作者本人,但是不同时期的作者本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有所不同的。有学者这样分析:《老王》故事发生时的“我”有爱心,有同情心,同时又有知识分子特有的清高;对不幸者老王的态度和情感,更多地表现为物质上的公平交易,而无精神上的对等交流。写作《老王》时,从“文化大革命”苦难中走过来的“我”,是带着严肃的自省精神在审视当年的“我”,深深忏悔自己当年在精神上对老王的冷漠。”[8]

杨绛晚年在《走到人生边上》中写道:“每个人如果回忆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事没有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由此可见,她是在为自己没有用心温暖“老王”而深感“愧怍”,《老王》则是她通过一个普通人——老王,在反思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