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感叹。让我们跟随先生的文字回首当年是否也含有鲁迅对阿长的深情。
(1)资料助读二:
“迷信是不足法的,但那认真,是可以取法,值得佩服的。”(鲁迅《〈如此广东〉读后感》)
明确:当时年幼,对阿长的感情还比较单纯幼稚;如今,当历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再次回忆起阿长时,便因融合了同情、感激而成为深情的缅怀。(板书:深情的缅怀)
(2)资料助读三:
1926 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因写了声讨反动政府的文章,受到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迫害,为所谓“正人君子”各种“流言”诋毁。他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以致肺病复发。《阿长与〈山海经〉》写于是年3月。
资料助读四: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鲁迅《朝花夕拾·小引》)
明确:先生此时被纷乱世事所困扰,儿时那位最关心自己的长妈妈,她质朴的美和善良始终闪耀在自己灵魂深处,成为慰藉自己心灵的良药。
2.深情诵读最后两自然段:
(1)资料助读五:(www.xing528.com)
“阿长死于光绪己亥即一八九九年”“夫家姓余,过继的儿子名五九,是做裁缝的,家住东浦大门楼”“推想总在五十六十之间吧。平常她有羊癫病即是癫痫,有时要发作”。(周作人《鲁迅的故家》)
明确:阿长无名字,无自己的生活,无夫无子,一无所有;地位之卑微,命运之酸辛,触发鲁迅之悲悯。(板书:深切的悲悯)
(2)资料助读六: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鲁迅《写在〈坟〉后面》)
明确:此时的鲁迅已走过生命的四十六个春秋,阅尽无数的创伤与爱恨,他更深入生活、思考现实,怀着感激与内疚,对长妈妈发出了深深的祝福。
(3)资料助读七:
“我在读《朝花夕拾》的时候,有一句话,每读一次,都会感到心灵的震撼。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安魂曲’。”(钱理群)
明确:读出鲁迅对阿长的敬意、依恋和深深的祝福。
3.假如长妈妈仍在人世,知道了此文,会有何反应?结合文章内容与人物特征,想象长妈妈会说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