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解读:穿井与察传之辨析

深度解读:穿井与察传之辨析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察传”就是对传言加以辨察,以定其是非。刘思远老师认为“穿井”一词的用法有感情色彩,他在《出入文本 读出厚度——文言文备课例谈》[2]一文中谈道:在那个时代,丁氏要挖一口井是很辛苦的事,但是有了自己的井,他就可以避免外出“溉汲”之苦,所以丁氏在挖井成功后的心情必然是喜悦轻松的。依现存可考究的古籍,“穿井”一词广泛见于先秦、汉及后世典籍,“挖井”“打井”出现较晚,见于清代文献。

《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察传”就是对传言加以辨察,以定其是非。《穿井得一人》大意是:丁氏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但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

(一)谣传产生的关键句——穿井得一人

1.“穿井”与“挖井”“打井”之用

“穿井”意为挖井,打井。刘思远老师认为“穿井”一词的用法有感情色彩,他在《出入文本 读出厚度——文言文备课例谈》[2]一文中谈道:在那个时代,丁氏要挖一口井是很辛苦的事,但是有了自己的井,他就可以避免外出“溉汲”之苦,所以丁氏在挖井成功后的心情必然是喜悦轻松的。“穿”,能使我们联想到“穿越”“穿过”“穿针引线”等词语,读来产生轻快之感,可见用“穿”比用“挖”更能表现出人物内心的轻松愉悦。我认为此说法欠妥,有待考究。依现存可考究的古籍,“穿井”一词广泛见于先秦、汉及后世典籍,“挖井”“打井”出现较晚,见于清代文献。对“穿井”“挖井”“打井”,我梳理如下:

“穿井”一词见于秦汉典籍,其时已广泛使用:

(1)敫,是胃(谓)又(有)小逆,毋(无)大央(殃)。可以穿井、行水、盖屋、饮乐、外除。

——《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

(2)穿井城内,五步一井,傅城足,高地,丈五尺,下地,得泉三尺而止。

——《墨子卷十四》

(3)阴气极,则北至北极,下至黄泉,故不可以凿地穿井。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

(4)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

——《史记卷一一八·列传第五八》

(5)于是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即穿井数百,伐材数千。

——《汉书卷九四上·列传第六四上》

“挖井”一词最早见于清代:

(1)所有沿途道路、并挑挖井泉以及到哈密后驻劄营盘、牧放马驼厂地。均须及时酌办、以免临期贻误等语。(www.xing528.com)

——《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

(2)依仗国泰是他义父,素日行事不端,庄前挖了一座吃水井,凡周围各村庄不准挖井,吃水皆在他这井中取水。

——《罗锅轶事》

“打井”一词最早见于清代:

(1)刘大人闻听打井中又捞上个死人来咧,吃了一惊。

——《刘墉传奇》

综上,“穿井”是先秦常见用法,“穿井”之用体现丁氏的轻快之感的说法并无确切的依据。

2.“得一人”的语境义

我认为造成误解的原因是传之者脱离了具体语境。丁氏“得一人”是指得到一个人的使唤,而传之者“得一人”是指得到一个活人。语言表达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境,有时候语境对语言理解有补充作用。例如:炎炎夏日,两个人走在路上口渴难耐,看见一个冷饮店,其中一人说:“嘿,咱俩去冰镇一下怎么样?”这里所说并非去冰镇自己,而是去喝冰镇饮料。同理,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这是指打水浇田常常耗费家里一个人的劳力。所以于丁氏而言,家有井不需时常外出打水犹如多了一个人的劳力,“穿井得一人”是在这样的语境下产生的带有省略的话语。但省略不是误传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省略是文言文常见语言现象,只要语境清晰,省略不会导致歧义。离开了具体语境,“穿井得一人”被理解为挖井得到一个活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寓意探讨

《察传》篇是以“寓言群落”的形式来证明观点的,“穿井得一人”是该篇众多寓言中的一则,探讨其寓意需联系全篇进行分析。早在20 世纪80 年代,何必[3]、王济凡[4]老师便对《察传》一文作深入探究解读,现把他们的解读整理如下:

《察传》脉络清晰,论证充分。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用“白为黑,黑为白”这两种颠倒的现象,突出“数传”失真的极致程度。这在一定程度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战国末期,策士横议,像张仪、苏秦之类的人物,往来于各诸侯国之间,唇枪舌剑,混淆视听,蛊惑人心。接着文章以一个语含谐谑的例子为喻:“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狗经过三传以后,竟然与人相似,实在荒诞。这说明,在言传过程中,积累现象上的误差会最终导致本质上的颠倒。

若文章仅以“人狗混同”这种极端性的设例为喻说明“察传”的必要性,虽耸人听闻,催人警醒,但空口无凭,还不足以令人信服。因此,文章接下来便引史为证。

第二段提出两个分论点:其一,“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对此,文中列举“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而称霸诸侯的事例,论证听到传闻加以审查的好处。相反,“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而国故身亡都是听信谗言的下场。该段以史为证,正反对比,说理透彻,让人信服。其二,“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文中征引遗闻逸事,用“乐正夔一足”“穿井得人”“三豕涉河”三则故事,选用了三条有悖常情常理的传闻,从不可不察句读、不察句义、不察字形等几个侧面进行充分论证闻言不察,以致以讹传讹。

最后,文末指出“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明辨是非,这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我们要顺着自然的情理和人事的情理来考察听到的传闻。结尾既呼应篇首“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也就审辨言辞提出正确的方法指导“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全文章法严谨,浑然一体。

因此,《穿井得一人》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当是:凡是听到传闻一定要深入考察,涉及人的传闻,一定要用常理加以验证。另外,从传闻产生的角度而言,启示我们说话要完整,表达要清晰,防止出现歧义;从传播的过程而言,启示我们不要轻信别人的话,更不要人云亦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