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认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文言”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文章”是指其功能;“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1)文言;(2)文言和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3)文言文记载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4)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18]
1.文言知识在教学目标中是辅助性的,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条件
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这是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适时适地使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翻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
(2)多数情况,对重要字词作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作翻译。
(3)需要翻译的地方,往往是有文言特殊句法的语句。
(4)对需要“深入”处理的语句,翻译至多只是个教学的起点,往往无须翻译(也翻译不出),有时翻译了反而有害。
文言文字词语句的教学处理原则
虽然大多数同学都对《杞人忧天》的故事十分熟悉,但是要完全读懂这篇文章也不太容易,需要借助注释、工具书及老师的指导。根据王荣生教授提出的“文言文字词语句的教学处理原则”,我们可以做出恰当的安排。(www.xing528.com)
2.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脍炙人口,从古至今,人们对寓意的理解经过了由单一向多元化解读的转变。这些变化也折射出了社会的变迁,中国文化的流变。教师应尽量拓展学生的思维,不能限定在词典上的词条“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
3.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多元化解读
当学生难以理解文章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支架,呈现拓展阅读的文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忧患意识——杞国的地理位置及弱国被欺的坎坷经历。
(2)科学精神——近代自然科学难以在中国产生的原因;臭氧层被破坏,温室效应。(3)哲学思想——周国平对“杞人忧天”进行哲学方面的评价。
当学生接触到丰富而生动的阅读材料,再加上教师有效的点拨,相信初一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打破定式,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