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文字精悍短小,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多被省去,几乎不添一字赘言,事因人起,言由事彰,人以言传。虽寥寥数语,但事件的全貌依然得以呈现,所塑造的人物也有非常显著的个性特征,形象鲜明。
(一)语言精练简约
李新民(1989)认为,《陈太丘与友期行》语言的精炼和个性化,体现在文章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文章的结尾,虽只寥寥数语,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惟妙维肖。[5]
至于《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主题思想,则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称呼语的使用(www.xing528.com)
解读称呼语,深入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语境,探寻作者如此言说的意图,对人物性格的赏析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为我们打开解读文本的一扇窗。
友人问元方“尊君在否”,有人认为这一句“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刘菊春(2017)则认为,“君”从尹从口。尹,本义是管理,引申为治事的官职。尹+口(发号令)为“君”,会意为统治者,引申指诸侯、大夫,也因此常用作敬称(尊长者、朋辈之间)。友人问元方“尊君在否”,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礼貌。[6]从上下文来看,友人那时那刻无须掩饰什么,也没有掩饰什么,他“言之所述”与“言有所为”是一致的,不能说这是他性格鲁莽的体现,更不能说他毫无谦恭之意。
七岁小儿元方“答曰”,称对方用“君”;对方发火后,仍称对方为“君”。这体现出元方虽年幼,却也恪守礼仪。另外,从元方说话的语气来看,元方是“曰”“答曰”,并没有“怒曰”“愤曰”,元方骨子里的礼貌、良好的家教都在这里充分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