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文章的表达特点
(1)问题:通过朗读,你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句子简短,言语精彩,叙事简洁。文辞凝练,富有简约之美。
(2)问题:谢太傅更欣赏谁吟诵的句子呢?公为何“大笑乐”呢?
依据支架,联系历史文化语境和情境,品析关键句。
材料1:“撒盐”是古时的一种风俗——凡是遭遇不洁之事或将参加有危险之事前,抓几把盐撒向空中,或撒向自身,即可驱逐邪气,祛除不祥。现在东土仍保有这一风俗习惯,日本相扑队员比赛前就有抓盐撒场的惯例。[32]
材料2:魏晋名士以隐逸洁志为高,因此,谢安虽声名早著,然更喜隐居东山,多次辞谢做官。
357 年,即《咏雪》的故事发生的那年[33],谢家发生变故。族兄谢尚的亡故,对37 岁的谢安(320—385)而言是强烈的冲击。谢尚本有机会入主中央政权,却因病逝使谢氏家族失去进入中央权力机构的机会。陈郡谢氏在西晋时尚未进入士流,东晋才初露头角。谢尚过世,极大削弱了谢氏力量。
为了门户利益,自己怕是要违背初衷踏入仕途,这在当时名士眼中是一种惭德,会受到讥讽,谢安对此了然于心。(www.xing528.com)
材料3:谢朗(338—361),少有文名,文词艳丽。《世说新语·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出众的才能),《宋书·谢朗传》中记载“朗善言玄理,文义艳发”[34](才华横溢),如果撒盐的风俗“在当时的生活里并非常见,或者只是孩子的玩耍,号称‘文义艳发’的谢朗,使用这个比喻就是笨拙不堪,决不会收入名言隽(juàn)语的记录里”[35]。
材料4:初,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xī)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出自《世说新语·排调》第27则
译文:谢安在东山做平民时,夫人刘氏看到谢安的族兄弟们都在高官显位,聚集在他们家,社会人士亦为之倾倒,她开玩笑地对谢安说:“大丈夫不应当这样吗?”
比较:撒盐空中便可拟 撒盐空中差可拟
明确:第一,谢朗的回答也许揣摩了谢安的身份和彼时的心境,以“撒盐”的风俗为喻,希望可以驱逐邪气,祛除不祥(即将参与危险的事)。《咏雪》的故事发生时,谢朗已经19 岁了,是家族中的长子。在家族文学沙龙中,面对提问的叔父,一起讲论文义的弟弟妹妹,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充分揣摩了家庭变故对叔父心境的影响,给叔父以宽慰和鼓励,为家族祈福。
第二,“撒盐”这一人工动作,创造的是“物境”,令人联想到的是盐的咸涩。谢道韫的回答则营造了“意境”,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希望,令人联想到的是“新味”,展现了谢道韫才思敏捷的高尚意趣。“表面上看盐和絮与雪都有形似之处,但絮和雪之间却有一个盐无从具备且富有诗意的差异点,或者说矛盾之处,即柳絮本是春天之物,不可能在冬天出现,这样就形成了本体和喻体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为比喻的艺术张力提供了基础。柳絮之比的妙处不仅在于写出了纷纷白雪的形态和情态,更从中透露出春天的暖意和对冬去春来的希冀。”[36]
第三,谢安的评论方式含蓄,是“魏晋风度式”的表达,是由谢安所处时代的审美趣味决定的。“魏晋的时代风尚看重人的内在品质、才性,超越实用功利,而是以一种纯粹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去观照。因此,从时代趣味入手,作家肯定会更加推崇谢道韫的比喻,因为盐的实用性更强,而柳絮的审美性更强,更符合时代的审美趣味。”[37]
第四,“《咏雪》实际上展现的是谢朗、谢道韫、谢安三人的率真性情,呈现‘魏晋风度’的独特一角。这才是谢安‘大笑乐’的原因”[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