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环节:初读,勾勒春天初画面。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词的读音,把握语句的重音和停连。
2.探究:作者是按照什么内容顺序来写文章呢?(学生自主梳理)
明确:盼春、绘春、颂春。
小结: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心怀喜悦歌颂了春天。“盼春”是本文的开端,作者满怀期望,采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来到人间,写得生动有趣。
2.师提问:刚才在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能分别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五幅图画,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小结: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了浓郁的春色。每幅图画作者的描写角度和观察方法都不相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学生大声朗读,要求随意、自由、尽情。(教师巡视并指导)
4.找学生读课文,读自己喜欢的片段即可。
5.点评朗读的同学,提问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明确:语速、语调、语气)
第二环节:品读,抓住景物特征
1.师提问:请同学们比较五幅春景图,抓住景物特征,归纳描写角度或顺序,并完成表格。
明确:春草图——嫩、绿、多、软——由景到人;春花图——多、艳、甜——由高到低;春风图——和煦、芳香、悦耳——使用多种感官;春雨图——绵长、细密、轻盈——由物到人、由近到远;迎春图——春到人欢、情景交融。
2.生思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图画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
点拨:没有固定答案,调换与否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此问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第三环节:再读,品味个性化语言
1.自主阅读,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这么美,源于作者善于观察景物,并且用了许多优美语言来描写。请同学们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在小组里互相讨论,说说喜欢的理由,然后向全班汇报。
2.师也有喜欢的语句,谁来猜猜老师为什么喜欢?
①“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叠词)(www.xing528.com)
点拨:描写春草的这一段里,采用倒装句式和叠词来写生命力。嫩,写质地。绿,写颜色。软绵绵,写姿态。人盼望着春天,草也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着春天。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
点拨:描写春花的这一句,色彩鲜艳,层次分明。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比喻、排比这两种修辞用得形象生动。
③“赶趟儿”“杂样儿”“青草味儿”(口语化)
点拨:这带有一种亲昵的意味,是作者为了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儿化音比较口语化,更贴近生活,使人更容易融入作者的情感中,从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归纳:(屏幕出示)①倒装句和叠词的使用。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妙用。③口语化的表达。
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背诵课文中最喜欢的一个片段。
3.质疑作者,发散思维。
①“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得不切实际吗?(联想的手法)
②春雨图单写景就可以了,是否需要写乡下的人?(衬托)
③本文描写迎春图的一段与前面描写春天的景物是否不协调?可以去掉吗?(动静结合)
归纳:(屏幕显示)如何进行景物描写:1.联想2.动静结合3.衬托。小结:写作特色
提问:学完这篇文章,我们能不能在这大好的季节里只赏赏花、淋淋雨、吹吹风、看看草呢?作者告诉我们该干什么?
明确:一年之计在于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
提问:“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分别蕴含什么意义?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表现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补充资料:《春》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 年,作者一改初期作品的哀愁基调,鲜明地表达出欢快的情感,风格的转变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状态有关。1932 年8 月,朱自清旅欧归来,与陈竹隐女士喜结连理,同年9 月担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之后又喜得贵子。一连串喜事让朱自清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因而影响了该时期的作品。所以作者流露出对春的赞美,对人的关注,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学生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读出向上的激情及不负春光的决心。这三句要分别读出“希望”“喜爱”“力量”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