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贵神速”,“战贵速决”,这是兵家常识,但也不可绝对化,由于战役决战或战略决战的需要,本来可以速决的战役或战斗,也可缓决,暂时留住敌人,不予歼灭。
辽沈战役中,对锦州一战,即为速决。毛泽东命令林彪、罗荣桓:“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并且“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要“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所以,东北野战军,便以6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1个坦克营的兵力,围攻锦州,另以两个纵队配置于锦州西南的塔山、高桥地区,3个纵队配置于黑山、大虎口、彰武地区,阻击援锦之敌,确保锦州攻坚战的速决。
我军从1948年10月14日对锦州发起进攻,仅经过31个小时,便全歼锦州之敌,俘获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以下10余万人,解放锦州。这么大规模的战役,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胜,其激烈程度可以想见,是为速决的典型战例。而对长春之敌则采取了缓歼的战术。开始,长春在我包围之下,完全易于歼灭,但这样打法却不利于辽沈战役全局,反有可能增加全歼东北诸敌的困难。先打掉锦州,迫使长春之敌一部起义,大部投降,不战而胜,岂不妙绝。(www.xing528.com)
在淮海战役中,歼灭黄伯韬兵团,便是速决,所以,把此一战作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并作了以6至7个纵队歼敌3个师的部署。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到22日结束,仅16天时间,便歼灭了黄伯韬兵团,击毙了黄伯韬,还歼灭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东援的12个师之一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到12月15日,我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配合,又围歼了黄维兵团,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吴绍周,同时歼灭了由徐州西逃的孙元良兵团。这时杜聿明直接指挥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弃徐州西逃,也被围于永城东北的青龙集、陈官庄地区,本易于消灭,毛泽东却命令对其缓歼,待到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同华北野战军一起完成对平津地区之敌的分割包围之后,再歼灭杜聿明集团,此又一妙招。平津战役的初始阶段,对从塘沽、天津等地到新保安、张家口等地之敌,或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待到淮海战役彻底胜利,再将平津之敌斩头去尾,以天津、北平、绥远三种方式予以解决,更是缓歼的典型战例。
由此看来,速决和缓歼,全是依据战略或战役全局的需要而互为表里,不可分割。速决,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具备了战役全局的态势、敌我军力、财力等等都有利于我的条件;缓歼,不是不歼,“缓”而已,时机一到,坚决歼灭,关键是依据全局的需要,掌握好时机。一旦部署既定,有了稳操胜券的把握,最终还是要彻底解决问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