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活动-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年鉴

文化活动-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年鉴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用科普活动月、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及各类节假日,举办专题讲座、论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编写科普宣传册、科普读物,宣传、普及三星堆历史文化知识。藏羌彝民族文化。7月3日,诸葛亮研究中心与成都武侯区图书馆携手启动共建武侯三国文化项目,“走进三国”系列公益讲座持续每月一期在武侯区图书馆三国文化馆举办。

文化活动-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年鉴

五月社科活动月期间,四川省社科联与四川省图书馆联办8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巴蜀文化、中医文化)在线专题讲座(由于疫情原因,采取线上直播或录播),分别邀请了谭继和、段渝、彭邦本、马烈光等省内著名专家开展《巴蜀文脉》(上、中、下)、《三星堆历史与文明》《巴蜀文化悠久历史和永恒魅力》《返本开心,恢弘养生》《中医药在疫情防治中的作用与价值》等讲座,点击量达到12.7万人次。与广元市社科联联办中华传统文化讲座3场,与乐山市社科联联办中华传统文化专题讲座3场,与雅安市社科联开展蒙顶山茶文化系列讲座2场,与绵阳市社科联联办科普活动2场,与德阳市社科联联办中华传统文化讲座3场,与泸州市社科联、中医养生文化普及基地等单位联合开展“中医养生文化科普宣传”系列活动。

三星堆文化。三星堆古蜀文化普及基地挖掘三星堆文物科普作品,先后亮相CCTV3《国宝音乐会》、CCTV1《开讲啦》、CCTV9《如果国宝会说话》,主办的《发现三星堆:三星堆与巴蜀考古——纪念三星堆发现九十周年特展》被评为2019年四川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荣获第十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制作的短视频《三星堆之眼》和开发的科普教育案例《吉金铸史——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体验课程》分别被评为2019年度四川省十大文博短视频和十大文博教育案例。利用科普活动月、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及各类节假日,举办专题讲座、论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编写科普宣传册、科普读物,宣传、普及三星堆历史文化知识。3月,与腾讯淘宝封面新闻、四川在线、快手等多家直播平台开展了网上直播科普导览活动5场,共计上百万人次观看;制作的系列短视频《趣说三星堆》、动画片《蜀娃的梦》网上观看人数突破上千人,制作的系列微广播剧“堆里有事”点击收听人数4 000余人。6月,与广汉市雒城第四小学联合开展了“探秘三星堆” 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11月,开展了“三星堆小小国宝守护人”网络评选活动,邀请北京大学孙华开展三星堆文化科普讲座。

藏羌彝民族文化。四川藏羌彝走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团队聚焦羌族释比、藏族嘉绒、羌绣、羌陶、让炯艺术、藏族面具、祥巴版画、藏族唐卡、羌笛等藏羌文化和民族艺术精品研究,组建羌乐团,撰写出版《羌年组歌》,深入挖掘藏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统音乐、民间舞蹈,对《格萨尔王》《羌戈大战》等藏羌史诗进行理论研究和艺术挖掘,编创系列民族文化歌舞作品并公演。

1月5日,四川省大禹研究会以北川企业为主,支持成立了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禹羌文化专委会,推动禹羌文化产品、产业发展。阿坝州社科联利用网络宣传平台“阿坝社科在线”网站、“阿坝人文社科”微信公众号及阿坝社科之家QQ群开展网络科普宣传活动,深入松潘、黑水等地发放《阿坝民俗礼仪小常识》2 000余册,开展“大禹治水精神及其生态文明贡献”等主题的社科普及知识讲座、科普宣传活动10余场次。

10月24日,四川农业大学社科联、中国藏茶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藏社科院、四川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及雅安市及各县相关部门、藏茶企业、网络媒体机构、图书出版机构等单位共同举行“2020年年会暨荥经茶马古道与藏茶文化高峰论坛”,百余位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为荥经茶马古道与藏茶文化的发展把脉。大会采用线上直播方式,平台点击量达4.2万人次。

10月31日至11月1日,康巴文化研究中心召开主题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康巴文化研究的新视角”第九届康巴文化研讨会,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会,并进行学术交流,会议遴选出65篇汉文、藏文论文出版论文集,内容涉及康巴文化、历史、文学、艺术、语言、藏医学、文化产业等。2020年,中心邀请格勒、益西微萨·阿错、杜永彬、土登彭措、央嘎、卡冈·扎西才让等知名学者开设学术讲座8场。康巴文化普及基地组建康巴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团队,深入基层实地采访。

11月7日,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主办“2020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暨第五届彝文书法作品展示”活动,来自云、贵、川近百位彝文书法研习专家在凉山州西昌市,共同探讨彝族书法,促进彝文书法艺术的推广、普及与高质量发展,凉山州书法家协会同时成立了彝文书法学会。

11月16日至23日,四川民族学院社科联会同康巴文化科普基地开展了“文化普及周” 活动,组织编写非遗读本《走进绚烂康巴,寻梦非遗甘孜》,开展康巴文化讲座报告13场,推出“走康巴、拍康巴”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康巴民居建筑素材征集”活动,评选出《色达色尔坝藏房》等85件优秀作品。

11月21至22日,四川藏区历史与现状研究团队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联合举办“新时代民族史研究的视野方法与理论”圆桌会议。会议就中国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宏观思考、民族史观与民族历史书写、民族史研究的文献与理论、语言与民族史研究、区域民族史研究的反思等主题进行了研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等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三国文化。7月3日,诸葛亮研究中心与成都武侯区图书馆携手启动共建武侯三国文化项目,“走进三国”系列公益讲座持续每月一期在武侯区图书馆三国文化馆举办。昭化古城三国文化普及基地按照“东城西市”的总体布局规划,建成了123亩以三国文化为历史背景的新昭化西市。举办“爱国·凝心·立志·筑梦2020首届汉服汉礼公祎祭蜀汉丞相费 典礼暨蜀道汉文化交流会”和游园活动;推出首部以三国历史文化为素材的大型沉浸式演出“葭萌春秋”;开展“行蜀道、学三国”研学活动,20余所中小学生参加了活动;邀请广元市金牌“知客”苟银春以评书形式向游客、研学群体讲三国故事、品三国历史。陈寿三国志》文化普及基地与西华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四川省陈寿研究中心,全面提升陈寿旧居陈列布展,建成容纳120人的科普场地和长200米、高3米的“三国文化”墙,开发建设VR平台,提档升级西山风景区官网、微信公众号;开办“顺庆大讲堂”“果州讲堂”,开设“陈寿与三国”“陈寿的家世生平琐谈”等讲座。广元市社科联持续打造“广元讲坛”学术品牌,邀请省内外学术名家,举办蜀道文化专题普及讲座20期,剑门关古蜀道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人文讲坛持续在剑阁县中小学校开展教育活动。

民俗文化。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参与策划和主办“都江堰市春节迎财神民俗节暨首届赵公山大庙会”活动,自2019年12月活动启动以来,受众人群超过50万,提供了政府搭台、文化唱戏、企业运作的区域文化旅游产业振兴发展的尝试和思路,引起了新闻网络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月23日,绵州文化普及基地与越王楼参与由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发起的十八座名楼首次“牵手”活动,共同点亮名楼祈福中华活动,向抗疫英雄致敬;联合绵阳民间文艺家协会,设立绵阳传统文化体验馆,展示白马藏族艺术剪纸、刺绣、扎染、拓片等绵阳的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出四川省第一、第二批20位和绵阳市40位历史名人、绵阳市国家、省、市50余位书香之家等系列图文专题展览,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推送。

四川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普及基地开展《巴蜀文化与今日四川》(上、下)、《〈山海经〉与中国神话》《文化、遗产与国家化》《三个维度看非遗》《白马藏族民俗文化浅见》等线下文化普及讲座7场。9月28日与10月26日,四川省民俗学会赴德阳开展“德阳文庙” 系列讲座,与成都市锦江区东门市井合作,在东门市井老成都特色市井文化体验街区组织“菱窠读书会”,开展四川民俗,方言美食、市井生活等读书、讲书活动。民间文化普及基地开设“民间文化在线”微信公众号,设立“民间文化讲坛”,邀请巴蜀文化名家开设《如何创造性地弘扬巴蜀文化》讲座。四川省绵竹年画文化普及基地开展绵竹年画研学体验和绵竹年画艺术培训,开展年画上墙工作,绘制主题绵竹年画4 000余幅;开发传统手绘年画卷轴、手工刺绣年画、手绘布艺年画、陶版年画等九大类产品;邀请国家级、省级年画传承人对年画村景区农户、外地学员进行培训和分类辅导2万余人次。开发500余种与年画有关的创意产品;全年累计接待135万人次。

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在学校设立峨眉武术文化科普推广点6个,在社区设立峨眉武术文化科普推广点6个,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群众性峨眉武术文化科普活动,辐射带动学生及群众参与峨眉武术文化活动3 000余人次;在自贡荣县、威远县、三台县、峨眉山市、资阳市、内江市等地开展峨眉武术文化科普活动;采录峨眉武术传承人共计4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武术传承人1人,录制访谈视频超过150个小时、口述音频9 000多分钟,拍摄照片近千张。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峨眉武术工作坊名师“校园行”系列主题活动4次,参与学生近千人。先后举办峨眉武术文化研讨会、川南五市武术散打邀请赛、川南武术套路邀请赛。

合江汉宋画像石棺历史文化普及基地创办“‘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让孩子们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感受传统文化”科普品牌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流动博物馆“五进” 活动5次。

客家文化普及基地增设客家擂茶外摆区,普及擂茶及客家文化。

川菜文化。2~3月,四川旅游学院社科联、川菜发展研究中心与文旅部相关部门、四川省市区文旅部门及省广播电台合作,推出“川菜非遗讲堂”“非遗公开课”等系列专题活动28期;5~6月,参与省文旅厅“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影像展播活动,制作“云上川菜,神奇魅力”专题片7集,在微信、四川广电、腾讯视频、新浪微博、youku、爱奇艺、中国IPTV等平台播出;与中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中铁黑龙滩养生全鱼宴的研发,赴贵州台江县开展饮食文化挖掘和创意美食旅游培训,推进文旅部“创意下乡”工作。

10月29日,川菜国际化发展高水平团队参与协办首届中华二十四节气菜大会;11月16日,参加以“健康美味·世界共享”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第三届世界川菜大会;参加11月7日举行的“全国美食地标城市高峰论坛”学术会议并作《做强城市餐饮品牌促进区域经济恢复和发展》主题演讲。参与申报成立四川省教育厅第一批全省高校重点中华传统文化学院——“中华饮食文化学院”,参与筹建“川菜产业研究院”。川菜文化普及基地开办“川菜云课堂”在“玩转郫都区”在线直播,举办“清明·寒食” “感触非遗——端午美食民俗游园会”等系列活动,举办“记忆中那轮明月”中秋主题美食民俗体验活动,拍摄川菜文化主题宣传片,川菜博物馆大师工作室开发的文创产品“川博典藏鹃城郫县豆瓣”在央 视《买遍中国·四川站》展示。四川洪雅藤椒文化普及基地与德亲国旅联手举办“一城一味一传奇——千载柳江城,万重藤椒味”藤椒文化之旅活动37场,通过“快SHOW洪雅”项目,在快手平台对藤椒文化进行宣传;举办川联川调、眉山餐饮协会、绝味生态圈、川菜对外交流促进会、川菜标准化寻味之旅等藤椒文化主题游学交流活动18场。四川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普及基地先后开展《田野调查方法论——川菜厨房里的“田野”》《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十六至十八世纪)》等线上讲座4场。

酒文化。7月,中国酒史研究中心启动“中国酒史文化馆”工程建设工作,从酒的起源、礼仪制度、文学艺术等六个方面展现中国酒史与酒文化;9月20日,参加“中国近代酒文献选辑课题成果报告会暨中国名酒地理带历史与文化学术交流会”并作主题发言。12月25日,川酒发展研究中心举行“川酒高质量发展论坛”全国学术年会,来自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就新趋势下酒文化与企业风险承担关系、四川白酒产业“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酒文化视角下川酒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等相关前沿问题,展开了交流探讨。(www.xing528.com)

盐文化。12月17日,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举行2020年学术年会,自贡市档案局、自贡市档案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四川轻化工大学的专家与会,就自贡盐业档案整理、研究与普及等主题内容进行了研讨;中心召开线上学术委员会议,评议批准成立“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盐业经济研究所”,以盐业经济为主要内容,致力于盐业经济思想史、当代盐业经济发展和研究管理体制改革等科学研究。四川省盐文化普及基地设立“盐博课堂”公益教室,举办盐雕DIY、泥塑等手工体验课活动,开展“盐的故事”科普巡展、“盐与健康”走进社区科普讲座、“博物馆里过暑假,多彩非遗进盐博”活动。会同有关单位联合开展线上科普活动,举行“会馆藏古今,盐韵传天下” 多平台5G文旅互动直播活动,约50万网友实时观看;录制有声科普,在微信官方平台讲述盐都故事。

茶文化。四川省蒙顶山茶文化普及基地组织蒙顶山茶“川金一品”科普茶会,近百人与会探讨蒙顶山茶科普推广发展路径,发放书籍资料130册;承办2020中国(成都)国际茶叶博览会“科普点亮生活,茶会滋养心灵——四川省蒙顶山茶科普主题茶会”,连续举办大型科普活动3场,人民网、中国网等中央省市媒体和数十家网络媒体予以报道,关注人次达数十万人;以蒙顶山茶史博物馆为科普中心,以蒙顶山实验小学等3所培训学校为抓手,以藏茶坊等3个手作工坊为窗口,以牛碾坪等5个科普茶园为阵地,以9个科普标识场地为点位,设置科普宣传栏、宣传标识、非遗制作展示场所等,构建了蒙顶山茶科普研学环线体系。协力蒙顶山茶鲜叶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助力疫情下茶农鲜叶交易和茶叶复工复产。与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云端人家”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无偿提供茶叶苗;将当地种植的黄苓非药用部分的嫩芽及叶片制成黄苓茶并传授技术,被中共四川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简报》第100期报道。

川剧文化。电子科技大学社科联建立川剧传承基地,围绕“课程、社团、工作坊、研究、辐射、展示”六大任务开展基地建设工作,开设川剧公共选修课4门,打造学生川剧文化类社团5个,建立“双非遗娟人唐娃娃工作坊”,排演原创川剧《小萝卜头》,成立川剧文化研究中心,出版教材(专著)2部,构建形成学校川剧文化育人体系、传承模式和创新特色。

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基地打造“非遗小讲堂”“非遗百科笪笪答”“非遗移动博物馆”等品牌活动,面向学校、社区开展各类非遗社教活动;聚焦“中国节、中国戏、中国艺、中医药”四大板块,推出非遗四季活动。会同非遗传承人、专家、高校,开发具有权威性、系统性的非遗教育校本课程,打造具有天府文化特色的“非遗进校园”品牌,构建辐射全市的“非遗+教育”平台。结合“中医药”养生主题,开展非遗研学活动18场,共接待1 634人;承办“四川非遗购物节”线下主会场活动“FUNNY ICH非遗潮集”;开展传统医药、传统技艺等主题活动,举办香道、竹编、扎染、团扇等精品体验活动4场;潮集现场分时段举办提簧、空竹、街头艺人演出活动;联合成都古琴文化学会、尔雅琴社、成都市空竹协会等行业资源设立非遗传习基地;招募非遗志愿者240名,筛选其中50名优秀学员参与“非遗讲师”培训;与成都市娇子小学联合开设蜀绣课程,与温江嘉祥国际学校开设非遗进校园活动。5月25~7月20日,四川文化产业普及基地举办“非遗·乐享云端”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6月23日,联合怡心街道骑龙社区、三江社区共同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端午香包制作”体验活动;6月29~30日,邀请成都“冰人文化创意与传媒”公司创始人王浩斐以及刘氏竹编非遗传承人朱琳开办《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静物,创新是最好的传承》《非遗的过去与未来——刘氏竹编的品牌化之路》线上科普讲座;举办“生生不息·非遗文创之美”海报设计大赛、传统文化进校园“AICHER”爱客云课堂体验、“非遗·乐享云端”线上云展览等活动。11月26~28日,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第六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来自省内外4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40余名从事非遗口述史研究的学者参加会议,该会议已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阵地与知名学术品牌。12月1日至7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社科联建立“一带一路”国际艺术教育联盟,涵盖国内外72个高等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博物馆等,举办“一带一路”艺术作品展、“一带一路”艺术周线上国际论坛。至12月1日起,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非遗主题文献文化专题展览”,重点展示“非遗主题书展”和“纺织服饰非遗文化科普展”两部分,并举行了“2020四川民族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研培工作。合江汉宋画像石棺历史文化普及基地利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科技活动周”以及中秋、国庆等节假日,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剪纸进校园"活动。古镇文化普及基地举办“2020天府古镇(春季)旅游节”“成都大地艺术平乐分会场”等各类活动30余场,人民网、新华网、四川电视台等40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开设国学礼仪、古法造纸学习体验、活字印刷、竹简书法、传统射艺等十大研学体验课程;推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瓷胎竹编,提升打造竹编一条街和瓷胎竹编展示中心;开展竹麻号子、竹龙、牛儿灯、花轿汉式婚礼、河灯祈福等特色传统民俗活动,重新制作了99米长的世界最长竹编龙,央视《传奇中国节——春节》栏目报道了竹龙点睛仪式盛况;结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竹麻号子、舞竹龙等特色民俗活动30余场;完成“民谣之家”建设并举行揭牌仪式。沐川县农耕文化普及基地组织开展“竹乡人文讲坛”37场次,受众1 400余人。传承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沐川草龙”舞耍;自编自导自演《乌蒙沐歌》实景剧;举办“万人赏月诵中秋”群众文化活动;全年接待旅行团、学生、群众、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累计参观约30余万人次。7月30日,会理绿陶传承人韩春寅、王继兰、李贵祥直播宣传绿陶非遗文化,在线观看人数3.6万人,12月5~7日,参加在江西南昌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绿陶荣获金奖。绵州历史文化普及基地联合绵阳民间文艺家协会,设立了绵阳传统文化体验馆,展示白马藏族艺术剪纸、刺绣、扎染、拓片等绵阳的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文化普及基地赴壤塘县为当地文化干部开设“壤塘县壤巴拉非遗传习所规范化建设”融学课堂培训。

其他。3月20日,四川方言与地域文化高水平研究团队参加由四川省教育厅主办的四川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总结大会,四川15所高校语保团队负责人及参与课题师生约150人参加会议。

绵阳市社科联与省社科联、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天府人文讲坛”“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进基层活动,打造出“绵州金融讲坛”“李白文化讲堂”“嫘祖故里大讲堂”“乡村大讲堂”等具有行业特点的人文社科品牌讲坛。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潘守永教授讲授《生态——社区博物馆的发展:平武白马文化保护传承的思考》,线上线下听众1 700多人。邀请绵阳市地方历史文化知名专家集中开展《绵阳与嫘祖文化》《绵阳与大禹文化》等公益讲座9场,录制的视频上报国家图书馆,作为公开课件向全国开放。

四川省经济文化协会打造以川派文化综合体、“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川派餐饮系列精品馆、文化艺术村、民族医药产业园为主导的“中国国际川派文化小镇”,构建省级文旅农商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民族医药发展基地。

宋代青瓷文化普及基地以馆藏宋瓷精品为基础,策划了以点茶、焚香、制瓷、插花、宋瓷纹饰赏析为主题的系列研学课程。利用线上平台和馆藏优势,举办线上直播讲解5期,观看量3.1万余人次;制作宋瓷主题抖音小视频14条,点赞量400余次,转发量200余次;《微讲宋瓷》微信科普有声推送2期,阅读量541人。为纪念国际博物馆日,通过志愿讲解、现场制瓷体验、“梦回宋朝”等主题活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社科普及宣传,参与人次近1 000人,网络在线人数达5 000余人;与遂宁市文物保护所、文化馆联合开展“文物赋彩,全面小康”为主题的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

青少年文学艺术普及基地与达州市、巴中市等8个市县作家协会合作,启动了“文艺名家进校园“活动,先后邀请省内名家作专题讲座;推出“星光巴渠”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巴山作家文学作品。

春节文化园普及基地于春节前,开展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免费书写春联、送春联6 000余幅,在春节文化主题园义务普及宣传春节文化知识;参与“4·23日世界读书日” 活动,组织经典诵读、送书活动,向游客赠送《品味阆中》《天文巨星落下闳》《阆史索征再绪》等书籍100余本。

武胜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文化普及基地建成剪纸院子等文化院子6个、昊农果园等绿色园子20余个、高洞河度假带等生态池子8个、梦田花海等景观林子12个、来客坝子等游乐坝子26个;建成杨益言旧居、红岩英雄文化陈列馆、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等活动阵地;建成5个以不同文化为主题的院子及“民间五坊”。

资阳市社科联、资阳市图书馆学会开展系列讲堂活动, 举办“蜀人原乡文化大讲堂·名家讲坛”,邀请北京大学程郁缀、中国政法大学郭继承等开展了《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文化创新与民族复兴》知识讲座。

四川中道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四川天府经创科技有限公司在四川大学举办“传统文化发展及传承”论坛,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归国的26名专家,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对现代文化的启示和意义以及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等主题开展了交流与探讨。

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协助省地方志办在全国首创方志馆高校分馆模式,在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内江师范学院等6所高校建成四川省方志馆高校分馆(其中3所为川渝共建)。各会员单位积极开展方志“六进+”活动,向省内外各级机关、学校、社区、军营、图书馆、农村、企业、寺庙等赠送志书、年鉴、地情书籍、史志资料,开展史志宣讲,推动方志文化走进社会、走入百姓。

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普及基地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本土人才培养,面向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开设“成都通”特色课程;面向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课程;组织开展、协作参与和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相关的人才培训;派出专家担任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主讲嘉宾,配合中华文化、巴蜀文化、天府文化等专题节目录制。

合江汉宋画像石棺历史文化普及基地以一级文物“东汉对吻俑”为原型,开发设计制作文创产品“对吻俑倒流香小夜灯”,以一级文物宋刻花卉菊花为原型,开发设计、制作丝巾文创产品。

四川省根书艺术普及基地开展“根书游学”中华经典文化寻根之旅,与国内外多家文教基金会、爱心基金会以及相关文化机构、企业联合举办中国根书公益文化活动。

12月11日,由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主办,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和四川文化产业普及基地承办,《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提供学术支持的“媒体融合创新助推四川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暨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20年学术研讨会(腾迅云视频会议)在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举办。来自四川省内外高校、智库、社科界和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100余人聚焦“媒体融合创新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对四川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及未来走向进行了研讨,丰富了四川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内涵,推动了媒体融合创新背景下四川新一轮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