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四川社科事业实现了更高层面的整体发展,在一些关键领域获得了重大突破。
1. 全省社科人才队伍建设显著进步
一是全省高校人才培养不断加快。截至2020年12月,全省共有各类高等院校132所,比2012年增加33所;在校生达193.36万人,比2012年增加70.96万人;在校研究生13.28万人,比2012年增加4.78万人。
二是全省高水平社科人才队伍不断养大。截至2020年12月,全省有人文社科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7名,青年长江学者8名;一批学者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即“万人计划”)和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已评选了13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共评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25人(人文社科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 266人(人文社科类),共评出了13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其中人文社科类的专家有近500名。
三是社科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12月,省社科联的团体会员中,有省级社科类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社团181家(其中还包括具有鲜明巴蜀特色的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四川省扬雄研究会、四川省苏轼研究会等首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研究会);全省21个市(州)成立了市(州)社科联,市(州)社科联覆盖率达100%,138个县(市、区)成立了县(市、区)社科联,县(市、区)社科联覆盖率达75%;有民办社科研究机构55个,在2012年基础上实现了成倍增长;全省有62家高校成立了社科联,实现了公办本科高校全覆盖。
2. 社科规划项目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是全省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规模和质量达到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实现了稳步快速增长,由2012年的170余项上升到2020年的近300项,立项经费由2012年的3 00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7 000余万元,全省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和获资助金额稳居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其中,四川大学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排名全国高校第一。一批代表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先水平的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一批项目获立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冷门绝学”项目。
二是已形成广泛覆盖、形式多样的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体系。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四川已形成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省社科规划年度项目、省社科规划专项项目、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专项项目、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项目等在内的多类型项目结构。2018年,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又新增了“研究阐释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地方立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四川刑事法治研究” 4个专项项目。数据显示,“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四川省社科规划立项达2 261个,“十三五”期间,四川省社科规划立项共计2 511项,社科立项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
3. 社科研究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一是全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质量发展。截至2020年12月,四川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含扩展)共有77个。其中,围绕四川首批十大历史名人研究,成立了大禹研究中心、李冰研究中心、落下闳研究中心、扬雄研究中心、诸葛亮研究中心、武则天研究中心、李白研究中心、杜甫研究中心、苏轼研究中心、杨慎研究中心等10个重点研究基地;围绕红色革命、川菜、川酒、川盐、旅游等地方文化研究,成立了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郭沫若中心、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川菜发展研究中心、川酒发展研究中心等;围绕民族研究,建立了羌学研究中心、彝族文化研究中心等;围绕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宗教文化等研究,建立了儒学研究中心、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四川佛教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成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等。
二是全省社科研究高水平团队建设顺利推进。为培育和支持一批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全省社会科学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四川省社科联从2015年起,实施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工作,计划用3~5年的时间在全省建设30~40个高水平团队。截至2020年12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含后备)一共建有52个。四川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团队、儒学与少数民族哲学研究团队、民族文献研究团队、四川道教与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研究团队、四川濒危活态文献保护研究团队、资源环境战略研究团队、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研究团队、军民融合产业研究团队、四川金融安全研究团队、社会舆情与信息传播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团队为推动全省社科研究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新型智库建设蓬勃发展。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做出了全面部署。2017年9月,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2017年12月,四川省首批22家新型智库正式建立,这批新型智库包括战略谋划类、区域发展类、创新驱动类、农业农村类、改革开放类、社会建设类、文化建设类、政治建设类、生态文明类等9大类别。新型智库建设的蓬勃发展,对提高社科研究的针对性、实践性、前瞻性,促进社科研究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4. 优长学科得到巩固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长学科建设和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截至目前,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拥有学术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拥有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81个。至2018年,全省共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12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61个。2013年成都体育学院正式获得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西部地区首个体育学博士授权单位。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成功申报了社会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成为四川首个具有社会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的高校。
学科评估成绩突出。在2016—2017年进行的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四川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西南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成都体育学院的体育学,被评为等级A学科。全省共有9家机构的21个学科为等级B学科,有13家机构的19个学科为等级C学科。(www.xing528.com)
“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2016年10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其中,四川师范大学的巴蜀文化研究与传承学科(群)、西华师范大学的政治学与社会治理入选为四川省“双一流”学科建设。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确定了全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有42所,四川省内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榜;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四川省内有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榜。在四川大学重点建设的12个一流学科(群)中,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区域历史与边疆学、管理科学与国家治理列入其中。在西南财经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中,“经济与管理学科群” 拟建设为世界一流学科,对应的一级学科是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
截至2020年,全省有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中国民俗文化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所、南亚研究所、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等6个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所高校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有10所高校入选四川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被中宣部批准为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在全国仅有的7家获此资格的高校和研究单位中,西南财经大学是中西部地区的唯一一家。
5.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11月,新修订的《四川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正式施行。《条例》从国家地方法规的层面规定了社科普及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明确规定社会科学普及是科普的一部分,是全省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并明确了全省各级社科联的工作任务。全省各市(州)政府都将社科普及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普遍建立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确保社科科普工作综合保障到位。全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全省科普活动月、社科活动月持续深入开展,促进了全省社科普及工作的常规化、制度化进行。
二是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省已有社科普及专兼职入库专家6 800余人,志愿者近2万人,已建立了四川社科专家库、社会科学评委专家库、社会科学咨询专家库、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库等专业数据库。截至2020年12月,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科联联合授牌的省级社科普及基地已达到110个,全省各市(州)也建立了261个市级社科普及基地,部分市的下辖县(市、区)还建有县(市、区)级科普基地,在全省形成了上下联动、层次分明的省、市(州)、县(市、区)三级社科普基地架构。
三是社科普及研究、出版和推广工作稳步发展。从2005年正式启动省级社科规划项目(普及项目)的立项管理工作以来,截止2020年底,全省共立项社科普及项目课题473项,其中包括社科规划项目(普及项目)、社会科学普及后期资助项目、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专项课题,有力推进了社科普及研究和优秀课题成果出版。全省各市(州)、县(市、区)支持、资助出版的社科普及读物,2020年达到100余种近十万套、册,有效发挥了社科普及读物在推广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各地还注重运用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开展社科普及工作,如南充市的“南充人话南充”、绵阳安州区的“乡村大讲堂”等。一批质量高、人气高、口碑好的地方人文讲坛已成为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品牌,如成都市“金沙讲坛”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现场讲座近580场,累计现场直接听众超25万人次,成为成都乃至西南地区的知名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科学普及的活动品牌;四川省孝文化社科普及基地的上九元庙会科普活动、犍为文庙省级儒家文化社科普及基地的传统“成人礼”科普活动、四川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社科普及基地的“彝区科普行”“藏区科普行”等一批特色科普活动相继开展。
6. 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功能更加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全省社科界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紧盯国家发展大计和民生福祉,服务科学决策、破解实践难题,以理论阐释增加社会共识,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社科力量。
全省社科界围绕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相关议题,于2010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成都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探讨解决成都经济区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该研讨会已先后召开8届。
2020年,在中央制定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后,四川社科界与重庆市社科界积极联动,举办了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库联盟,达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库联盟共识。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四川社科界在中欧班列、国际空港城建设、法律服务国际合作、文化发展、沿线国家考古发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学术交流,取得了重要的社科成果。围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落地,四川社科界对加快构建大都市圈、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主要领导批示,并转为政策文件落实。围绕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四川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改革、深化灾后重建和抗震救灾研究、实施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四川社科界组织开展了多场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实践指导价值的决策咨询成果,出版了多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为党和人民述说立论、建言献策,产生了一大批社科理论研究和对策建议重要成果。如《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蒋永穆)、《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及其区域实现研究》(邓玲)、《舆擎中国——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力提升方略研究》《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姜晓萍)、《同步全面小康进程中四川精准脱贫研究》(庄天慧)、《全球变暖时代中国城市的绿色变革》(杜受祜)、《民族理论与政策要论》(朗维伟)、《我国文化消费提升路径与机制研究》(毛中根)、《尊严论:汶川地震灾后文化重塑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巴登尼玛)、《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研究——基于金融适度分权的视角》(刘锡良)等。
7. 哲学社会科学服务文化强省建设作用更加显著
加强对巴蜀文化、古蜀文明、三国蜀汉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的研究,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2017年和2020年,分别评出首批和第二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充分挖掘四川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让历史名人及其文化“活”起来。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了对长征精神、革命精神的研究和弘扬,相继建立了长征干部学院、彝海干部学院、小平干部学院等一批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学院,加强对川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研究,深化了红色文化的综合研究。发掘和整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了对改革精神、“三线建设”文化、“两弹一星”文化、抗震救灾精神等的研究和发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