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年鉴: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景

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年鉴: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景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依托各党政部门建立的科研机构已成为推进社科研究和决策咨询的重要力量。至2012年,全省社科类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已达到170家左右,基本覆盖了哲学社会科学各大学科领域。四是全省各级社科联建设实现重大发展。

四川哲学社会科学年鉴: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前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通过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一时期,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共四川省委也出台《关于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全省社科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 高校科研和教学工作实现快速发展

一是高校招生恢复正常并得到迅速发展。1978年3月,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南充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招收了高考制度改革后的第一批文科学生,宜宾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内江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四川省教育学院(1978年设立,1984年更名为四川教育学院)等一批高校先后创立并开始正常招生。1985年,全省有各类普通高校39所,2000年全省共有各类高校42所,2012年全省共有高校99所。高校在校学生方面,2000年高校在校学生316 701人,2012年已达到1 222 972人。专职教师队伍方面,2000年全省高校专职教师有21 984人(其中纳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统计范围的34所高校有哲学社科研究人员近万人)。到2012年,高校专职教师已增加到110 033人。

二是社科类高端人才培养工作发展迅速。这一时期,全省一大批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相继建立,奠定了全省培养社科研究高端人才基础。1979—1981年,四川大学、四川财经学院、南充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学院等高校相继开始了研究生培养工作。1981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成为中国古代史和全国首批考古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省社科类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加速发展。1990年四川大学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宗教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四川大学建立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4年成为全国高校宗教学唯一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四川大学获得中国史、考古学、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艺术学理论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首批艺术学理论博士点。1992年成都体育学院开始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体育史的博士研究生。2002年西南财经大学依托人口研究所申报并获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四川音乐学院2009年起与四川大学联合培养音乐传播学博士生。2003年西南民族大学获批民族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得民族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获批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四川师范大学获批中国古代文学博士授予权,2010年,四川师范大学新增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数据显示,1980年全省毕业的社科类研究生78名,发展到1985年,全省全年毕业的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已达834名(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到2012年,全省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类在校文科类研究生达到了15 809名,全省社科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 各类社科组织获得长足发展

一是依托高校建立的研究机构获得长足发展。这一时期,一大批高校内设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极大促进了全省人文社科研究的组织化、团队化、协同化。如四川财经学院人口研究所(1979年)、四川财经学院金融研究所(1979年)、四川大学宗教研究室(1980年,1984年改名为宗教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研究所(1980年)、乐山师范专科学校郭沫若研究室(1982年)、四川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1982年)、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83年)、四川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实验研究中心(1984年)、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与三国史研究所(1990年)、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1993年)、四川省社科院康藏研究中心(1994年)、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藏学研究所(2000年)等研究机构成立后,通过聚集科研人才,发挥综合优势,有力推动了全省社科研究的发展。

二是依托各党政部门建立的科研机构已成为推进社科研究和决策咨询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全省各级党政部门成立了一大批专注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专门科研机构,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社科理论研究服务于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时期先后成立的专门科研机构有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金融研究所(1979年)、成都市社会科学研究所(1980年),以及四川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四川省计划经济委员会计划经济研究所、四川省农村银行农村金融研究所、四川现代革命史资料组(后改为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等。2000年统计数据显示,这一时期分布在省级部、委、厅、局、办所属的研究室、政策法规室,以及省发改委所属宏观经济研究院、省财政厅所属财政科学研究所等党政研究部门的高端社科研究人才已超过600名。

三是全省社科类社会组织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省社科类社会组织的发展掀起了一个高潮,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1979年)、四川省历史学学会(1979年)、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学会(1979年)、四川省民族研究会(1979年)、四川省统计学会(1980年)、四川省杜甫研究会、四川省李白研究会等一大批省级学会组织先后成立,至1982年,社科类社团从无到有,很快就发展到36个。至2012年,全省社科类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已达到170家左右,基本覆盖了哲学社会科学各大学科领域

四是全省各级社科联建设实现重大发展。为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密切党委政府与社科界和哲学社科工作者的联系,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1981年12月成立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1991年改称“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984年8月,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四川省社科联党组成立。这一时期,全省各市州的社科联也相继成立,1979年10月,达县社科联作为全省第一个基层社科联成立;随后,乐山市社科联(1983年)、自贡市社科联(1983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社科联(1984年)、内江市社科联(1984年)相继成立。至2007年,全省实现了市(州)一级社科联全覆盖,全省县(市、区)社科联覆盖率超过70%。各级社科联成立后,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与社科专家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织课题研究、开展学术活动、社科规划、社科评奖和社科科普等工作,积极服务各类社科组织和广大专家学者,促进了全省社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五是全省党校系统获得重大发展。培训轮训党政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和进行理论研究是各级党校的重要任务。这一时期,全省各级党校系统的人才队伍、社科研究、业务职能等方面都得到了切实加强。到2000年,四川省已建成省委党校1所、副省级城市党校1所、市(州)党校20所、县级党校176所,全省党校系统共有在职职工近4 000人(其中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有2 400多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在1990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党校系统最早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级党校,到2012年已有在职员工近400人,每年组织各类干部进修班、专题研修班的培训规模近万人次。

3. 全省社科界出人才、出成果的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全省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持续推进。为激发社科研究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增强社科工作者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1983年6月,经中共四川省委同意,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转省社科联的《关于举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奖的意见》正式颁发。1984年9月,四川省对1978年12月至1983年12月期间的全省社科成果进行了第一次评奖。第一次评奖评出荣誉奖7人(获奖者分别是任白戈、杨超、张秀熟、彭迪先、徐中舒、缪钺、杨明照),一等奖15项。至2012年,四川省连续成功举行了15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共评出各等级奖项3 711项。

二是四川社科规划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规划、协调和管理,1985年1月,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成立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后改为规划联席会议),领导小组设在四川省社科联。1986年,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第一次纳入全省“七五”计划,当年共立项143项,经费近50万元。在“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全省规划课题立项数分别为100项、268项、597项、1 041项,立项经费分别为30万元、160万元、800万元、1 300万元。到2012年,全省社科规划项目每年稳定在150项左右,每年经费超过600多万元。此外,从2011年开始,四川省社科联与相关单位一起联合设立了多个专项研究项目,以解决全省社科研究经费投入不足、高层次社科课题立项较少的问题。

三是全省社科人才评选和激励政策有效落实。1984年1月,中宣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联合发出《优先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生活待遇的通知》(即“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给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四川省开始针对全省各行业、各领域的拔尖人才评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98年至2012年,全省共评出9批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第一批至第九批),共评出了316名人文社科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799名后备人选。2005年,四川省开始评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这些人才工程和政策的实施,极大促进了全省社科高水平人才建设。(www.xing528.com)

四是一大批重要的社科期刊相继创刊,基本形成了当前四川社科期刊的整体格局。1979年《社会科学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创刊,1982年3月《四川社联通讯》创刊,之后《四川财政研究》《天府新论》《杜甫研究学刊》《毛泽东思想研究》《财经科学》(原《四川财经学院学报》)等刊物陆续创刊,为社科研究成果发布、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传播文明提供了重要平台。2017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收录的《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经济学家》《财经科学》《农村经济》《软科学》《经济体制改革》《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西南金融》《理论与改革》《社会科学研究》《南亚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宗教学研究》《党政研究》《民族学刊》《四川文物》《当代文坛》《中华文化论坛》《四川戏剧》等22种出版地或主办地在四川省的社科类期刊,都是在这一时期创刊、复刊或更名出刊的。

4. 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初步形成

这一时期,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和党史党建研究,形成和出版了《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杨超)、《毛泽东思想史》(1~4卷)(毕剑横等)、《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比较研究》(张星炜等)、《刘少奇建党思想》(周琳等)、《论执政党的自我改革——邓小平党建理论研究》(刘德骥等)等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奠定了四川在毛泽东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研究、党史党建研究等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围绕宗教学、民族学、经济学、人口学语言学文艺理论的研究,产生了如《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人口理论》(刘洪康等)、《产权新论》(刘诗白)、《现代企业制度论》(刘国良)、《资本经营》(  晞郭元 )、《中国城市地价探析》(杨继瑞)、《国有资产流失研究》(赵一锦等)、《利润周期与经济周期》(林凌、刘世庆)、《藏汉大辞典》(张怡荪)、《简明藏文文法》(胡书津)、《羌族源流探索》(任乃强)、《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李安宅)、《彝语大词典》《汉彝词典》(马黑木呷等)、《川边历史资料汇编》(草稿)、《川康大事纪年》《文选导读》(屈守元)、《西方文论史纲》(石璞)、《简明古汉语字典》(张永言等)、《汉语大字典》(徐中舒)等一批具有开创性的学术成果,确立了四川在宗教学、民族学、经济学、人口学、语言学、文艺理论等学科及专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在古籍整理、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等方面,这一时期四川社科界出版了包括《三国志选注》(缪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任乃强)、《刘子校注》(杨明照)、《杨慎学谱》(王文才)、《史通新校注》(赵吕甫)、《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世说新语辞典》(张永言等)、《甲骨金文字典》(常正光等)、《中国神话大词典》(袁珂)、《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霍巍)、《三星堆祭祀坑》等一批有着重要文化意义的史学研究成果,较好体现了四川省在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考古学、历史文献学等多个学科及领域上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5. 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

这一时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科界的努力下,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改革开放初期,四川社科界在劳动制度、分配制度、产权制度企业管理、区域协同、城市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持续深入研究,使四川成为全国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和发展民营企业的源头之一,直接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1978年,四川开始在部分国有企业实行扩大企业经营权的改革。1979年,蒋一苇等专家明确提出要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1980年,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在农村开展政社合一体制改革。1985年,林凌在《人民日报》发表《我国战略布局中的东西部结合问题》,提出应实行东西部结合战略的观点,为后来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提供了依据。1989年,全省社科界召开了“加强商品市场的宏观调控,建立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秩序”理论研讨会,向上级部门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秩序的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1991年,省社科院的研究人员深入宜宾实地调查县级经济改革的问题,调研成果为省委重视和采纳。1992年,四川省委采纳了以省委政研室为主的社科工作者提出的四川区域经济布局的建议,确定了全省“依托两市(成、渝),抓好两线(成都—重庆,江油—乐山),开发两翼(攀西、川东),带动全省”的区域发展部署。1993年,四川省委采纳了社科界提出的“建立企业新机制”的具体建议,制定了33条政策措施,并确定在22个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试点。1994年,杨超、辛文等专家的《加快攀西地区经济开发研究》,为省委把攀西综合开发列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提供了决策依据。1997年,社科界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四川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四川与东部地区合作之对策研究》等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

进入21世纪以来,四川社科界围绕农村土地改革、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作和西部大开发、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促进了全省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刘诗白于2000年和2005年分别出版《我国转轨期经济过剩运行研究》和《中国转型期有效需求不足及其治理研究》两部重要著作。2005年辛文等人提出“成渝一体化”构想,林凌等人形成了《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2007年四川省社科联提交《关于向家坝水电站建设与宜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建议》,得到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采纳,向家坝灌区工程建设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于在川南再造了一个“都江堰”。

6. 社科普及事业得到重视和加强

这一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在传播文化、提高群众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功能得到重视。1995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措施,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在中央和省委的高度重视下,自1995年开始,全省掀起了社科普及咨询服务的热潮。全省社科界充分发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广泛运用论坛、讲座、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专题调研、专家访谈、图片展览、板报等形式,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社科普及教育活动。

一是社科普及活动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全省各级社科组织积极参与“科技之春”科普活动,广大社科工作者深入农村企业,宣传普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干部群众的社科意识,提高国民素质。每年的“科普月”“科普周” 和“科普日”等社科普及宣传活动,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手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成都市的“金沙讲坛”、泸州市的“酒城讲坛”、宜宾市的“三江人文大讲坛”、南充市的“嘉陵江论坛”、雅安市的“雅州讲坛”、绵阳市的“中国科技城·绵州讲坛”等一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人文讲坛蓬勃兴起,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一定的社科普及品牌效应

二是科普阵地和平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2005年,四川在全国首创社科普及规划项目立项工作,通过以项目促科普、以项目带人才,很好地调动了专家学者的科普积极性,推出了一批精品科普读物。《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与犯罪预防法律指南》被列为全省“五五” 普法统编教材。《物权法基本知识问答》《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100问》《青少年权益保护指南》《大学生就业创新路》《震后压力应对与心灵重建》等科普读物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从2007年开始,四川省开展了社科普及基地试点创建工作。2008年,成都市青羊区文化艺术中心、泸州市图书馆、雅安市图书馆3家单位成为首批“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经过3年的试点和经验总结,四川省社科联和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从2010年开始在全省大力推进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建设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