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床护士职业防护一律面对暴力?

临床护士职业防护一律面对暴力?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开设的课程应包括本部门工作场所防止暴力发生的政策、引发暴力的危险因素、对暴力行为的识别及防范措施等,定期开展院内医护人员遭受暴力伤害的演练。在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发区域,如急诊室等部门可设置24 h监控。要与合作者、同事形成密切的关系,确保自己在受到工作场所暴力的威胁时有可及的应对资源可利用。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追究施暴者扰乱就医环境、损害人身安全所造成的法律责任。

因为护理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许多提供健康服务的机构已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暴力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上。在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OSHA)已颁布了有关的法规条例。

(一)医疗行政管理的要求

(1)国家和卫生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和颁布防范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法律、法规。

(2)就医过程中,医患双方都应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患者不能只强调权利不履行义务,明确规定不允许发生暴力事件,侵犯他人人身安全。

(3)分期分批为护理人员开设应对暴力的培训,特别是对危险因素识别能力较弱的新护士。开设的课程应包括本部门工作场所防止暴力发生的政策、引发暴力的危险因素、对暴力行为的识别及防范措施等,定期开展院内医护人员遭受暴力伤害的演练。

(4)人力资源部门要保证临床一线有足够的护理人力资源供给,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尤其在暴力高峰时段,如工作人员轮流用餐时间、转送患者途中、夜班时段、急救时期等更应给予高度重视。

(5)禁止工作人员单独在急诊室或门诊值班。

(6)医疗职业为高风险职业,医疗机构应为医务工作者购买医疗风险保险。社会舆论或媒体对于医患关系应给予正确的导向。

(二)医疗布局和设施的要求

医院的完全开放形式使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医院,其中不乏蓄意犯罪的流氓、酗酒和吸毒者、偷窃和抢劫犯及精神病患者,所以医院的环境设计不合理可能是暴力发生的潜在因素。

(1)相关环境安全设施要保证。如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的照明要足够、进出口的安全控制要到位。病房、护士台与医院保安部门之间的监控和报警系统要畅通,必要时应设置紧急呼救按钮、电话报警装置等。

(2)医院可根据实际运作情况设置专门的警力点,一旦警报拉响时,能迅速做出有效回应,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与地区警署联网。

(3)在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发区域,如急诊室等部门可设置24 h监控。后勤部门定期检查摄像头等监控设备是否有效。

(4)在楼梯、走廊及地下停车场等易出现安保盲点的地带安装安全装置,如反光镜、摄像头等。

(5)在设计护士台布局时,可考虑封闭护士站,也可加高护士办公台,以防不测。护士台的门窗玻璃应该是防弹、防碎材料制成。同时办公家具或其他物体应该尽量设计为固定式的,以减少它们被当作武器使用,伤及他人和财产破坏。同时应设置员工专门通道或紧急出口,以备不测。

(6)为情绪激动的患者及家属,或为突发事件设置一个“缓冲室”“隔离室”“休息室”。(www.xing528.com)

(7)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建立卡控通道来限制外来人员在医院的活动范围。医院的保安有义务限制探访者的数量,甄别和阻止有暴力和不良动机的人员进入医院和工作场所。

(8)在工作区域内外安装较强的照明灯。设置一间宽大、舒适的候诊大厅。

(三)护理人员教育与培训的要求

(1)针对从事健康服务职业的护理人员应该设置预防和应对职业暴力发生的理论培训课程和技能操作课程;并将该项目纳入医院每年护理人员的必修继续教育项目,同时在培训中不断纳入新的内容,以适应新的职业暴力预防的政策和策略。

(2)通过各种形式组织有关人文知识方面的讲座,以达到掌握与患者有效交流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3)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制度方面的培训,包括应对暴力事件的预防、报告制度及支持系统流程的培训。

(4)指导认识潜在的暴力,了解化解或降低潜在暴力情况的方法。同时教会护士如何评估和识别可能发生暴力的信号及自身保护方法,如警惕性、适当的防卫技术、如何脱离和回避等。

(5)学会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要与合作者、同事形成密切的关系,确保自己在受到工作场所暴力的威胁时有可及的应对资源可利用。并经常通过一些已发生的案例讨论,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或获得一些启迪。

(四)护理人员自身能力要求

(1)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强化护理服务的人性化,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的需求。

(2)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个人修养,提升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3)不断钻研技术、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增强护患沟通,对待患者一视同仁。

(五)社会系统的支持

医院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特殊公共场所,其工作环境的安全性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医疗护理质量和生命安全。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追究施暴者扰乱就医环境、损害人身安全所造成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