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心理社会性危害的因素很多,WHO在一份有关职业心理社会性危害的报道中引用了Cox和Griffiths(2003)对心理社会性危险因素的分类(表6-1),它将职业中的心理社会性危险因素归为十大类。但同时WHO提出,随着工作形式、工作内容的不断更新,还可能会产生新的心理社会性危险因素。
根据我国护士职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对象等特点,其职业心理社会性危险因素的种类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六大类。
表6-1 职业心理社会性危险因素分类(Cox&Griffiths,2003)
1.工作性质因素
(1)轮班工作制:研究者很早就发现那些在非正常时间段内(日常白班8 h以外)工作的个体罹患生理、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要高于那些在白天8 h内工作的人。轮班工作的员工更易形成睡眠障碍,出现疲劳感,其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与女性生殖系统等容易受到累及产生问题。患者的连续性照护,需要护理工作实行轮班工作。轮班工作易打破护士的生理节律、改变护士的生活规律,有可能引发护士的生理、心理活动的变化。而作息时间与家人不一致,也影响了与家庭成员、朋友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家庭职责的履行,使得处理夫妻感情、子女成长等问题都可能成为护士的挑战。
(2)繁重的工作任务:随着现代护理的发展,护理工作内涵不断扩大,护士不再是单纯地执行医嘱,同时还承担着护理者、管理者、教育者、科研者、协调者等多重角色。目前很多医院的护士编制虽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照护需求,导致很多临床护士超负荷工作。特别是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的护士,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因而工作节奏快、抢救任务重、工作负荷高。工作任务繁重使护士加班成为常态,护士上班时间忙于医嘱处理、病情观察和治疗,交班以后利用休息时间完成文字记录工作,以及职业培训学习、应对上级检查等都可能在下班后完成。长期紧张的脑力、体力高负荷运转,使得有些护士不堪压力、身心俱惫。有调查显示,“工作量太大”在护理工作35项压力源中居于首位。
(3)较高的工作要求
1)知识、技能储备:医疗护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患者病情变化快,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对每一患者、每一疾病的诊治护理,医护人员都必须进行创造性劳动。医护人员必须及时观察病情并迅速作出病情判断及应急处理,工作难度大。研究表明,工作难度越大,应激强度越高,越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护士,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应对工作应激的能力,在处理危重患者或病情突变时,常不知如何处理或处理不当而遭受挫折,可出现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
2)情感卷入:根据整体护理的要求,护士需为深陷身心双重困境的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如耐心聆听患者倾诉其内心痛苦,要给患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甚至有时要承受价值观的较大反差,不带成见、偏见和评价地进入患者的感情世界;能从患者内心的参照系去体察其感受和体验,并能准确地向患者表达理解、真诚、关爱等;而基于恪守“保护患者隐私”等工作守则,护士不允许随意与他人谈及患者的任何信息等。这些都可能造成护士较高的甚至过度的情感卷入,如不能正确应对,久之则有可能导致护士自身出现不良心理反应,如情感疲溃、职业倦怠等。
(4)工作的高风险性:医疗保健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及患者权利意识增强,以及新型科学技术在医疗救治中的广泛应用,护士的责任和职业风险也越来越大。一旦发生医疗差错或者事故,事件本身会对护士的身心造成压力,同时来自患者、同事、上级领导等各方的压力都可能引发护士的不良身心反应。
2.工作环境因素
(1)职业防护措施不到位:护士工作在特定的环境中,其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种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危害医务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若医院的职业防护设施不全、管理措施不到位、制度不完善,都会增加护士职业危害的危险性,护士在工作中会面临更多的压力。一方面,护士担心在工作中会暴露于这些危险因素下,如发生针刺伤、电离辐射等,工作中须时刻保持警惕;另一方面,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可引发当事护士的心理应激,引起焦虑、抑郁,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2)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组织管理方面的因素,如决策参与度低、角色模糊、资源不足、管理措施不当、福利待遇不够、职业发展受限等均可对护士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某些岗位的护士福利待遇低、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少、职称晋升机会少,这些都可能成为护士心理应激的重要原因。
3.个人因素
(1)性格特征:性格是个人在现实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与人的健康有密切关系,从两个方面影响护士的工作心理应激。一方面它影响护士在多大程度上、以什么样的方式知觉到应激源;另一方面它决定个体对应激源做出怎样的反应。如护士中有的性格活泼、敏感,对他人的语言及行为比较留意,情绪易受环境影响而出现波动,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反应;有的则沉默孤僻,遇事不爱声张,心事较多,长期积压之下,一旦遇到较大的刺激,就可能导致负性情绪的爆发,甚至失控。(www.xing528.com)
(2)认知评价:个体认知评价是社会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应激反应的关键媒介因素。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其身心反应强度和应对活动效用,在其适应、应对各种压力源时具有重要影响。护士对工作、患者、环境等的看法、态度,与其心理社会性应激引发的应激反应强度、身心健康水平密切关联。如部分护士将质量检查视为对自身工作的促进措施,则会比较积极应对质量检查,不会对其产生负性心理反应;但也有部分护士主观认为质量检查就是“挑毛病的”,则会消极对待,易陷入负性情绪。
(3)家庭-工作冲突:工作和家庭是人生的2个基本支点,需要个体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若两个领域的需求因个体精力的有限不能同时被满足,就会产生工作与家庭的冲突,给个体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护士群体中绝大多数为女性,在家中作为妻子和母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家庭负担;在工作岗位中,面临责任重大、紧张繁重的医务工作和知识更新的挑战,她们还承受着因妊娠、分娩、月经、更年期等生理变化而出现的心理、生理问题。这些明显或潜在的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护士从容地开展工作。
(4)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薄弱:若护士缺乏必要的心理知识和心理应对能力,在面对压力时,不能充分运用各种防卫机制保护自己。另外,护士中普遍存在职业防护意识差的问题,如法律知识缺乏、维权意识薄弱,加上工作繁忙,使得护士未能合理、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4.患者因素
护士的直接工作对象是患者。研究表明,对人负责的工作比对物负责的工作所产生的应激程度要高。患者对护士造成的心理社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患者的病情变化:患者的病容、呻吟、身体散发出的气味等在一般情况下均为负性感官刺激,给人不愉快的感受。很多患者的疾病不能治愈,护士在照护患者的过程中会因无法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产生无力感;面对患者被病魔夺去生命,部分护士会有一种对自身价值否认的挫败感。长期生活在这些负性情绪的包围中,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可造成情绪低落、悲观、淡漠等。
(2)患者的情绪行为反应:个别患者忍受病痛折磨的同时,往往会出现情绪不稳定,遇事容易激动。而护士与患者朝夕相处,易成为患者不良情绪的发泄对象。例如,护士是临床上督促患者遵守规章制度的主要力量,在病区管理、催缴欠费、制止不合适的探视、完成实习带教任务时,很容易诱发患者的不良情绪的产生,进而引发冲突。患者轻则言语不敬或谩骂,重则可能会出现行为伤害。
(3)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的增强:随着大众法制意识和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患者及家属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医疗护理,而是经常去询问、质疑医护人员的医疗护理活动,也对部分护士的技术、知识储备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如果患者不信任护士,一旦治疗不能达到他们所预期的效果,就有可能对护士产生不满情绪,甚至出现医患、护患纠纷,给护士造成心理压力。
5.人际关系
护士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护患关系、同事关系等。
(1)护患关系:护患关系是护理人际关系的中心,护患关系的好坏会影响护士的工作效果,不良护患关系有可能成为护士心理社会性危害的危险因素。护患关系对护士产生的心理社会性危害主要来源于护患纠纷。护患纠纷的发生是重要的应激事件,影响护士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由于操作差错导致纠纷的护士,再次面对较高的技术或者业务,会表现出过度的谨慎,不敢尝试;面对挑剔的患者和家属,可能有逃避行为或无原则的迁就;由患者或客观因素造成的纠纷过后,护士的委屈、抑郁情绪较多,工作易消极被动。护士若不善于疏导、发泄这些不良情绪,长期压抑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工作疲溃感,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同事关系:临床护士在工作中需要与其他护士同事、护理管理者、医生、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等同事交往,急救护理和社区护理的接触面更加广泛。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护士不可忽视的压力来源。同事个体间或上下级之间关系紧张、信任和支持不良,是造成职业紧张的重要因素。
6.社会环境因素
(1)传统思想和社会舆论:一方面,受传统思想和社会舆论影响,部分患者及社会大众对护士的社会地位认同度不高,在医院接受治疗或社会媒体宣传中流露出对护士工作的不理解、不尊重,这些也可成为护士的职业压力来源。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不断应用,人们对医护人员的职业期望也日益增高,部分患者及家属对不可避免的不良医疗结局无法接受,进而质疑医护人员的能力技术,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等医务人员的职业心理压力。
(2)工作场所暴力:近年来,在各大媒体中屡见针对医护人员的暴力事件的报道,这些暴力事件给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和健康局在2014年颁布工作场所暴力指南中明确提出,工作场所暴力是指针对正在工作和值班人员的暴力行为(包括身体攻击和恐吓),而大型的医疗机构是暴力发生的主要地点。中国医院协会2013年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显示:医务人员躯体受到攻击、造成明显损伤事件的次数逐年增加,发生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的47.7%升至2012年的63.7%。由于护士直接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时间更多,成为暴力伤害的高危人群。急诊科、外科、儿科和妇产科是暴力伤医事件的高发科室。施暴者主要采取的暴力形式为口头谩骂、殴打、扰乱医院就诊秩序及破坏医院财物等,且常有多种暴力行为同时发生。
工作场所暴力会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调查显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可能会出现头痛、心绞痛、出汗、血压升高、失眠、噩梦、幻觉、胃肠道紊乱、疲劳等身体不适的现象,严重者甚至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