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离辐射伤害种类及临床护士职业防护

电离辐射伤害种类及临床护士职业防护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电离辐射照射源1.天然辐射源的照射射线对人体的照射有两种:一种是辐射源由体外照射人体,称外照射。而电离辐射技术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除天然照射源之外,人类所受辐射照射中最大的、增加最快的人工辐射。(三)电离辐射伤害1.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皮肤损伤根据其临床过程中的表现不同,分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电离辐射伤害种类及临床护士职业防护

(一)电离辐射照射源

1.天然辐射源的照射

射线对人体的照射有两种:一种是辐射源由体外照射人体,称外照射。γ线、中子、X线等穿透力强的射线,外照射的生物学效应强。另一种是放射性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以其辐射能产生生物学效应者称内照射。内照射的作用主要发生在放射性物质通过途径和沉积部位的组织器官,但其效应可波及全身。

2.人为活动变更的天然辐射

采矿和挖隧道等大型土石工程使天然放射性物质提升,进入人的生活环境;煤的燃烧、资源的利用等使天然放射性物质浓聚,导致天然放射性向人类环境中排放;人为活动使天然辐射照射增加,如用石煤渣砖盖房、用放射性强的材料(如花岗石)装饰居室等。

3.人工辐射源的照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除受到天然辐射源的照射以外,目前,主要的人工辐射源有核(放射)事故、核爆炸试验、核能生产、职业辐射照射和医学辐射照射等。而电离辐射技术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除天然照射源之外,人类所受辐射照射中最大的、增加最快的人工辐射。

(1)医学辐射照射:医学辐射照射又称医疗照射,是指患者(包括不一定患病的受检者)因自身医学诊断与治疗所受到的照射,知情并愿意在诊断或治疗中帮助扶持或安慰患者的人员(不包括施行诊断或治疗的医务技术人员)所受到的照射,以及生物医学研究计划中志愿者所受到的照射。

医学辐射照射来源于放射性诊断、放射性治疗、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这类照射的特点是:①受照者面广量多。②通常是患者或受检者有意识接受的,往往受照个人就是照射过程中的直接受益者。③医疗照射基本上是局部照射,照射的方式、部位、频度因人而异,医疗照射个体差异性很大。④受照剂量的大小要服从医疗上的需要,目前尚无一个剂量限值。

(2)职业辐射照射:职业辐射照射系指除了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所排除的照射及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予以豁免的实践或源所生产的照射以外,工作人员在其工作过程中受到的照射。例如,医学应用、国防活动、辐射工业或科学研究等工作人员可能受人工源的照射。人工源所致职业受照年均有效剂量为0.6 mSv。职业辐射照射所致个人剂量与工作性质、防护条件、接触时间有关。因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普及辐射危害和防护的基本知识在医学领域中尤为重要。

(3)其他辐射照射:主要有核泄漏、核爆炸试验落下尘及核能生产中核燃料循环等。

(二)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

电离辐射的能量传递给生物机体后造成的后果,称为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

1.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按效应的发生和照射剂量的关系划分)

(1)确定性效应:旧称非随机性效应,指效应的严重程度(不是发生率)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效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细胞群中受损细胞的数量或百分率。此种效应存在阈剂量。照射后的白细胞减少、白内障、皮肤红斑脱毛等均属于确定性效应。

(2)随机性效应:指效应的发生率(不是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有关,这种效应在个别细胞损伤(主要是突变)时即可出现,不存在阈剂量。例如,遗传效应和辐射诱发癌变属于随机性效应。

2.影响电离辐射效应的主要因素

(1)辐射因素

1)辐射类型:高LET辐射在组织内能量分布密集,生物学效应相对较强。

2)剂量和剂量率:照射剂量大小是决定辐射生物效应强弱的首要因素,剂量越大,效应越强。但有些生物学效应当剂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效应不再增强。

3)照射方式:同等剂量照射,一次照射比分次照射效应强;同样,全身照射比局部照射效应强。

(2)机体因素

1)种系差异:一般说,生物进化程度愈高,辐射敏感性愈高。

2)性别:育龄雌性个体的辐射耐受性稍大于雄性。这与体内性激素含量差异有关。

3)年龄:幼年和老年的辐射敏感性高于壮年。(www.xing528.com)

4)生理状态:机体处于过热、过冷、过劳和饥饿等状态时,对辐射的耐受性亦降低。

5)健康状况:身体虚弱和慢性病患者,或合并外伤时对辐射的耐受性亦降低。

(3)介质因素:防护剂和增敏剂在临床放射治疗中都有应用,前者为保护正常组织,后者为提高放疗效果。

(三)电离辐射伤害

1.放射性皮肤损伤

放射性皮肤损伤根据其临床过程中的表现不同,分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1)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指身体局部受到一次或短时间(数天)内多次大剂量外照射所引起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及放射性皮肤溃疡。分为3个阶段。

1)一次性照射者先出现小血管扩张,可能有水肿表现。

2)基本反应期,出现脱毛、红斑、水疱甚至溃疡,照射剂量大时可发生干性或湿性坏死。由于照射剂量不同,损伤可从表皮至皮下、筋膜、肌肉及骨质,因电离辐射的作用,受照部位的小血管产生闭塞,易并发感染,进而局部呈缺血性坏死。溃疡面积过大则经久不愈,伤及深层组织者很难治愈,已愈合的皮肤比较脆弱,遇到冷、热、摩擦、创伤等刺激很容易重新溃破。

3)即晚期,可出现硬结性水肿、放射性溃疡、皮肤癌等。皮肤癌出现的平均时间为照射后8~10年。

一般放射治疗中的皮肤损伤并不严重,在分次照射时早期脱皮在6周内可恢复正常。

(2)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指由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迁延而来,或由小剂量射线长期照射(职业性或医源性)后引起的慢性放射性皮炎及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

1)慢性放射性皮炎:医源性照射中多见于放射性工作者的手部皮肤及指甲,尤其是手背皮肤。早期出现皮肤干燥、粗糙、汗毛脱落等。指甲可出现纵嵴、甲板增厚、变脆等。照射剂量较小的损伤以增生性皮肤改变为主,照射剂量较大的损伤可出现萎缩性改变。

2)晚期放射性溃疡:慢性放射性皮炎进一步发展形成晚期放射性溃疡,溃疡创面常有脓性分泌物,创面因神经末梢受刺激,常疼痛难忍,并伴有功能障碍,伤口愈合十分困难。

3)放射性皮肤癌:放射性皮炎是不可逆的病变,其损伤部位过度角化、萎缩,久之可转变为放射性皮肤癌。慢性放射性皮炎癌变后,其恶性程度较低,通常是局限的。

2.急性放射病

急性放射病是指全身短时间内受到1 Gy以上照射后发生的全身性疾病。急性放射病可分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以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最为多见。

(1)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由整体剂量为1~10 Gy的辐射所致,又称造血型急性放射病,以骨髓造血组织损伤为基本病变,以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减少、感染、出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骨髓被破坏后,若保留有足够的造血干细胞,还能重建造血。骨髓造血的恢复可在照射后第3周开始,明显的再生恢复在照射后第4~5周,若照射剂量很大时,造血功能往往不能自行恢复。

(2)肠型急性放射病:一次或短时间(数天)内分次受到10~50 Gy的比较均匀的超致死剂量全身照射。虽然肠型急性放射病同时存在严重的造血障碍,但广泛、严重、发展迅速的肠道损伤,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因素。

肠型急性放射病基本病变为肠黏膜坏死脱落。其特征为恶心、呕吐、腹泻和水电解质代谢严重紊乱。严重者出现频繁呕吐,腹痛难忍,腹泻呈血水样便,便中混有脱落的肠黏膜组织,可发生肠套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1周内白细胞可降至1.0×109/L,患者多在2~3周内因消化道出血、败血症、失血性休克和中毒性休克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3)脑型急性放射病:一次接受50 Gy以上的比较均匀的照射,几乎都是致死的。临床分为3个阶段:表现为恶心和呕吐的前驱期;倦怠和嗜睡,程度上从淡漠到虚脱(可能因脑内非细菌性炎症灶或辐射产生的毒性产物所致);震颤、抽搐、共济失调,最后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

3.辐射心理效应

辐射事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可引起明显的社会心理损伤。人们对“核”的害怕心理是有长期历史根据的。如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极短的时间内城市被摧毁,几十万人员伤亡,以后又有不育、遗传损害、白血病癌症等许多后遗症,在人们的思想中留下了“射线恐怖”的深深烙印。平时有关辐射事故的科普教育不够,人们不懂得如何正确对待辐射事故,潜在的恐惧思想极大地影响社会公众的心理状态。

辐射事故造成的社会心理损伤除恐惧和焦虑外,可能发生的心理异常表现有恐惧引起的失语症、抑郁、沮丧、过度警觉、逃跑等。发生应急性精神损伤的人员表现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轻者仅表现为轻度的工作能力下降,重者则表现为恐惧和无助感不断加重,最后完全丧失自理能力。有些患者在辐射事故后2~3年发生慢性心理应激,严重者可引起心理创伤后应激紊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