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或标准。
北方人和面蒸馒头,水多了不行,水少了也不行。于是,一位厨师一点一点不断加水、加面、加水、加面……经过多次尝试,这位厨师终于和好了适合蒸馒头的面。
如果就此为止,这位厨师只是停留于经验层面,对后人于事无补。要想让他的经验能够更好地传播,让后人受益,应该怎样做呢?就是要把水与面的比例及和面的过程进行分享传播。也就是说要做两方面的工作:量化与程序化。这种量化与程序化的结果可以作为和面的一般方法,成为蒸馒头的一项规则。
再看一个例子。课程表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周几第几节应该上什么课,看课程表就一目了然。
我上小学时,教室里没有这样的课程表。于是,每次上课前都会有学生到办公室问:“老师,这节我们上什么课?”
没有课程表,每节课几乎都需要事先去问。有了课程表,我们就不用再问了,因为课程表告诉我们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我们可以把课程表作为一种规则来理解,它是解决“什么时间上什么课”这个问题的一般方法。
分享式教学的规则就是为解决某一类问题而总结的一般方法,而不是即时的、不可推广的方法。
规则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量化表达、程序化模块及规定。
规则常用量化给出标准,使人们便于传播和理解。如,学生分享展示时“要45度侧身站立,面向大家,手执教鞭时不要挡住板书的内容,要让其他同学都能看到”。这就给出了量化的标准和注意事项。(www.xing528.com)
而课程表或操作工序,给出的则是程序化模块。一些单位的规章制度也常常是“程序化模块+注意事项”的呈现方式。
一个字的读音,某些单位的制度,法律的一些条款,这是一种规定。
规则是用来干什么的?我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的规则有三个特点:第一,去个性化。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第二,去情境化。不能这个地方红灯停,换个地方遇到红灯就可以随便闯。第三,去时间化。无论问题何时何地在何人身上出现,规则都应当体现出它的作用。
分享式教学的规则,不仅仅是指学业问题的解决标准,不仅仅是指教材中概念、定理、公式等结论性知识,还应该包括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所有问题的一般性解决方法与标准。
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大致有以下类型:文化性问题、学习习惯问题、教学秩序问题、思维方式问题、学业性问题。与之相应的规则,也就是文化性规则、学习习惯规则、教学秩序规则……
小孩出门,大人会嘱咐注意这儿注意那儿,而成年人出门却很少有人会那么叮嘱。为什么?因为成人的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人一旦将要求变成规则,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并形成习惯,最初的要求便可以抛掉了,所以不用每次出门再叮嘱。
教学也是这样。在甘肃省优质课比赛中,一位教师展示的电子演示文稿中有这样的活动要求: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分别用六个平面图形铺成所要求的图形。我对“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这个要求很感兴趣,就问这位教师:“你平时的课堂是不是经常出现这个要求?”她说:“是的。”我就怕这样的回答,因为这说明教师还没有把这个要求变成规则,以规范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如果是规则,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都照此办理,长此以往形成习惯,就不用每节课都提醒大家这样做了。
到外地学习,我走进一所学校的教室,黑板上写着“安全须知:上下楼梯靠右行,做到快静齐……”这暴露出一个问题,对六年级的学生还需要专门强调这样的规定,只能说明学校还没有形成规则,学生也没有形成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