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是中国教师报这些年关注比较多的一种课改成果。这个名称也许会给人带来某种误解,以为它所追求的只是课堂的高效。实际上,高效课堂走到今天,它所涵盖的内容已经囊括了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整个系统。中国教师报为实验区所提供的指导和服务,也一步步在超越单纯的课堂,走向对学校管理、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全面重构。
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所以,课改的着力点还须回归课堂。
既超越单纯的课堂,又回归于课堂,这才是中国教师报所要倡导的高效课堂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效课堂的再出发。
再出发意味着让课堂向“学”而生。今天,无论是在传统名校还是在普通学校,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依然比比皆是;从改进“教”到优化“学”的精力分配依然严重失衡;基于学习方式的重建还远远没有完成;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依然是解决问题的多,探究问题的少;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其一系列权利还面临着来自教师权威和固化的课堂模式的威胁。
再出发意味着对过去实践的再思考。如果放置在全国视野下观察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区域和学校都能真正投身到课改中,课改在不同的区域所呈现的还只是一场“局部战争”,而非“人民战争”。这意味着,基础教育将长期处于从关注“教”到研究“学”的转型期,意味着结构性的课堂变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也意味着课堂模式的“破”与“立”可能很简单,但模式背后新课堂文化的确立实属不易!所以,课改,必然是一场“持久战”,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旅程!
为什么课改已经走过十几年了,依然行动乏力,甚至依然存在“怀疑论”?为什么至今依然有人谈“改”色变?问题可能就在于对新事物、新现象、新经验的看法上:
第一,看不见。对已经出现的经验视而不见,封闭在“夜郎国”里没走出来。
第二,瞧不起。“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总是看不上别人的经验。学习智障理论认为,越是功成名就、有所成绩的人,学习动力就越低;在教育改革中同样如此,越是传统名校,就越瞧不上新出现的改革经验。
第三,没看懂。因为缺乏必要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力,看不懂好经验到底好在哪儿。
第四,不行动。只学习不行动,成了学习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五,怕失败。患得患失,害怕改革过程中的曲折、困难和挑战。
课改不能被负面情绪裹挟着前行,教育者更不能仅仅为了别人的喝彩而课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到做到的距离”,课改是基于“做”的哲学,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行动才是课改的最高纲领。(www.xing528.com)
高效课堂就是行动的结果。作为在课改田野里成长起来的一棵大树,高效课堂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的关注。然而,当高效课堂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时候,也可能正面临着理念的泛化甚至异化的危险。所以,关于理念的再认识和实践的再出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们需要对高效课堂进行系统解码,为读者解读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展示基于人本、基于创新的最生动的成果。
我们在这里凝聚、交汇思想,不只是为了再一次进行思想的启蒙、概念的汇聚,更重要的是,高效课堂何以“突破高原”,如何向深处去?所以,再出发,就是要从改变课堂形态到改善课堂生态,从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到改善“师与生”的关系,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到支持创新和支持构建让学生科学地学、简单地学的好环境;再出发,就是向着“互联网+”,向着多元化学习,向着“学习学”的构建迈进,向着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迈进……
再出发,意味着基于实践的不断反思与追问——
当模式的红利用尽之后,怎么走向深处?
当课堂形变之后,质变如何变?
哪些需要做,但依然是被忽略的?
哪些应该做到,但还没能做到?
哪些已经做了,但还需要深化?
哪些已经做了,但可能被过度重视了?
所有的争论、分歧、怀疑、犹豫不决,将在协同发展中得到解决;所有实践经验的生命力,将与科学的学术成果结合同生;自下而上的变革与自上而下的推动将凝聚成课改的新动力。这正是高效课堂再出发所期许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