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围绕导学案的存与废也出现了对立的意见。有人认为,导学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让学生成为新傀儡,导致课堂同质化,应该退出课堂;也有人认为,导学案可以有效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师集体备课的载体,应该发扬光大。那么,导学案还有没有保留的必要呢?
我认为,许多学校的导学案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试题化倾向严重;“课后练”变成了“课前练”;栏目众多、内容繁杂,不注重学习活动设计;“学生围绕学案学,教师围绕学案教”,削弱了课堂生成,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等等。不过,导学案也有不少优势:取代了原有的教辅、学辅,实现了学校对学生课内外作业的可控化;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导教、导学的作用,引导学生有序推进学习活动;改善了教学的随意化问题,为校本教研搭建了平台;等等。
其实,类似导学案的课程资源载体还有许多,比如“工作纸”“任务单”等。导学案是一种学习工具,其价值与多媒体课件、平板电脑一样,只有设计与使用是否合理之说,不应有“存废之争”。如果我们能正确定位,导学案就能发挥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反之,如果滥用,就会成为课堂学习的“绊脚石”。因此,我的观点是:导学案要扬弃不要抛弃,要用长避短、优化改进、寻求突破。
我建议,可以把导学案改造成学生的“学习支架”与思维的“产出媒介”,让其具备以下特点:
凸显思维特征。思维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导学案可以设立“思维导引”“思维碰撞”“思维迁移”“思维导图”等栏目,引导师生把课堂学习重点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www.xing528.com)
促进师生发展。导学案应该紧扣“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让学生明确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促进教师整合课程,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引领学生学习。导学案是学生课堂活动的路线图,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问题从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进行探索,最后完成整体知识结构。同时,导学案还要给予学生资源性支持、方法性帮助,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支架”。
面向多元发展。简洁、实用、多元是导学案的发展追求,教师设计时应该取消形式、栏目限制,使其变为“个性化产品”。教师个体或团队应该自我创作导学案,不要再由学校统一要求并使用。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使用导学案要在继承中发展、在扬弃中创新,给学生适时、适当、适量的支持与帮助,让课堂教学重新焕发青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