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问2:课堂深处的输入还是产出

追问2:课堂深处的输入还是产出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是“知识输入”还是“思维产出”?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逆向思考,以“产出”为导向,组织课堂活动,搭建交往平台。何谓“产出导向”?“产出导向”即以学习产品(创作作品、实验报告、解决方案……与“输入观”不同,由苏格拉底“产婆术”引申出的学习“产出观”认为:只有学生“思维产出”的知识,才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追问2:课堂深处的输入还是产出

学习是“知识输入”还是“思维产出”?这是一个从根本上动摇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许多问题,比如厌学、精神不振等,都是学生没有看到自己的力量与才能所造成的。学生学习的最大苦恼,是看不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如何解决学生“看不到学习成果而厌学”这一难题呢?

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逆向思考,以“产出”为导向,组织课堂活动,搭建交往平台。何谓“产出导向”?“产出导向”即以学习产品(创作作品、实验报告解决方案……)为固着点组织教学行动,让学生在搜集、探究、展示、反馈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启迪思维、提升智慧、养育人格,并通过获得成果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从而体验到知识收获的成就感

传统教学把知识看成定论,把学习看成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学习就是要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在以后需要的时候提取应用,这种“输入观”导致了教学的简单化倾向,并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后果。与“输入观”不同,由苏格拉底“产婆术”引申出的学习“产出观”认为:只有学生“思维产出”的知识,才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学识,并呈现出来。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但交往与沟通必须以产出成果为目标,否则课堂活动就难以保证有效。(www.xing528.com)

产出即创造,产出即体验。以成果创造为引领,评价、分析、应用、理解、识记均在创造的统领之下,为创造所需而建构,这是本质意义上的课堂翻转。以产出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既可以让学生高效率地接受、内化现成的定论性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复演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与预见未知的能力。“输入观”的最大不足,是难以回答“学生是否已经发生了学习”,因为输入的知识难以外化,教师只能通过抽取一些知识进行验证,这就是应试难以割舍的重要因素;“产出观”可有效地改善这一不足,因为“产出观”强调思维外化,形成显性或隐性的学习产品,这为明确“学习是否已经发生”与衡量“学习成果是否有效”提供了可能。

学生的思维产品分为内隐与外显两种形式。外显产品可以通过口头、文本、肢体语言表达;内隐产品如智慧、情感价值观虽难以外显,但也能够以产品形式植入学生的思维体系之中。

传统的学习产出主要包括平时作业与试卷,用这种单一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会使学生普遍缺乏成就感。因此,深度课改需要以产出为导向,改变传统课堂中单一僵化的模式,“让作业作品化”,使学生在创造与体验中成功学习、主动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