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登幽州台歌:感叹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压抑

登幽州台歌:感叹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压抑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主旨讲解《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陈子昂

作者档案

陈子昂(约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24岁中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以父老解官归乡,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和这首《登幽州台歌》。此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当时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油然而生怀才不遇之情,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歌。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主旨讲解

《登幽州台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艺术分析

1.采用对比,前后照应(www.xing528.com)

先写时间的久远,再写空间的辽远。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语言奔放,境界雄浑

语言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从景物的宏大凸显情感的博大,从宇宙的辽远构造浩瀚的意境,于是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文言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