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倾听语文之声—读《给教师的建议》体验分享

倾听语文之声—读《给教师的建议》体验分享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批阅完最后一本作业,怀抱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走出美丽的校园,漫步在淙淙流淌的小溪边。我来到经常坐的那块石头边,坐下来,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仔细地品读起来。我读《给教师的建议》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每一次拜读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可见,教师给学生的水应是取之于流动之溪的活水。《给教师的建议》中,多次提到了阅读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倾听语文之声—读《给教师的建议》体验分享

落日余晖洒在葱茏的树丛中,使深秋的绿荫更显浓郁,如同一片静静的湖水。我批阅完最后一本作业,怀抱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走出美丽的校园,漫步在淙淙流淌的小溪边。我望着渐渐西沉的太阳把人影拉得老长老长,然后看着它慢慢变淡。我喜欢那静静流淌的溪水,喜欢听那叮咚作响的溪水声。它不会因为太阳的西沉而停止流淌,也不会因为倦鸟归巢而停止奔流。因为小溪有远大的追求,所以一直向前、向前,才使自己日益壮大、壮大。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默默耕耘在那一方土地上,如同那静静流淌的小溪,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但一路而来,一路芬芳。

我来到经常坐的那块石头边,坐下来,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仔细地品读起来。我读《给教师的建议》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每一次拜读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苏霍姆林斯基的“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的话,我努力践行着。几十年如一日,我把读书作为生命成长历程的一部分,守望心灵中的这份宁静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讲了一个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故事: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一节公开课,许多老师前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本打算在课堂进行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建议,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做记录。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历史老师的讲课吸引住了,仿佛自己也成了学生似的。当邻校的一位老师问这位历史老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多么辩证、深刻的回答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与对知识的渴求。”一堂精彩的课,往往是教师“海纳百川”的阅读结果。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抓紧时间,勤于读书,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好每一堂课,才能真正实现“在课堂中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目标。所以,我们提倡在博览群书中广义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交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比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会变为20比1,30比1,甚至50比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个变化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还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小束光,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读着这一段文字,我想起了读师范时就学过的一句话:“你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现在回过头去想想,从现代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仅有这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特别是一个语文教师,面对知识的日益更新和发展,面对信息时代的来临,如果不读书,过不了几年,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价值的判断能力就可能被学生赶上来了,且不说这桶水的深浅,光这桶水永远是静止的,就可以说是一桶死水,即使有阳光的照耀,也无法激起波光粼粼的层层涟漪,更不用说,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教师给学生的水应是取之于流动之溪的活水。教师想要使知识储备的分母变得更大,那么就必须读书,不间断地读书,从书中获得丰富的营养,与智者交流思想。记得歌德也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

曾经有不少老师说过: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不像数学学科那么统一、简洁。语文教学就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而言,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像一个万花筒。要形成自己的思想,思辨,然后笃行,谈何容易。但读书是形成思想,然后笃行的最好的办法。在读书中想象,在读书中思考,在读书中提炼……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东西。一些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正是他们远离浮躁、静心挑灯夜读的结果。看那些特级教师在台上不慌不忙,缓缓道来,“入乎其里,出乎其中”,看似信手拈来,其实都是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丰富、补充知识储备而修成的正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教师也要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识,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段话中,明确提出了教师要有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意识,多读书,多一些书卷气。

《给教师的建议》中,多次提到了阅读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他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阅读不仅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头脑就越清晰。现在,我们许多成人认为,只要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搞懂,多做习题,就能提高成绩。殊不知,“救了眼前疮,挖了心头肉”。在大量地、机械地做习题时,孩子的读书时间被剥夺了,同时也是以下降孩子的视力来换取所谓的成绩;殊不知,“发生学习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使学生“在小学期间朗读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2000小时以上”,举步维艰。

读书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学会读书,爱上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只有通过读书这座桥梁,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语言中去倾听伟大心灵的搏动,感受语言世界的奥妙,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新语文读本》出版说明)。(www.xing528.com)

当我看到学生手捧着《爱心树》,海阔天空地聊着《绿野仙踪》;怀抱着《夏洛的网》,漫步在《塔克的郊外》;休憩在《草原上的小木屋》里,“窥视”着《窗边的小豆豆》,议论着《苹果树上的外婆》……我知道学生已经走进了阅读世界,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读书成了一种乐趣。当读书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那就是一种快乐的阅读。让我们老师和学生一样,与书为伴,一起阅读吧!去书中倾听树叶大嗓门的歌声,去书中倾听花开的笑声,去书中倾听种子拱出地面的惊叫声……去听听秋的声音,去听听海浪的声音,去听听孩子那富有生命张力的心跳声……

有人说:一滴水驻留于杯,它不过就是一颗平淡无奇的水珠,如果它滑落于绿叶花瓣之间,立时便摇曳出多姿的风采;如果它盈盈于阳光之下,陡然能幻化出七色的斑斓。读书亦然,常读书,便如于绿叶花瓣之间、于阳光之下的水滴,平添一种如诗如画、似梦似幻的惊喜。

夜深人静,当人们看电视或手捧手机追剧时,我坐在一旁,手捧一本心仪的书,静静地触摸着鲜活的文字,以慰自己一天的波折、劳累。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呀!高万祥老师说:“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和教育者应有的力量。”

蓦然抬头,暮色已悄然降临,我合上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然而,溪水仍不停地向前流淌着,因为它有一份执着……我行在归途,思绪弥漫……

打开书的封面,只需一点点力量……当你看了第一页,就能接着看第二页、第三页……一本书,两本书,三本书……蓦然回首,你已经在书海中漫游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人的阅读追求,我说:“书中自有万水千山,书中自有万紫千红。”与其说读书是一种心情,不如说读书是一种教育生活,更不如说读书是对教师职业的一份执着。对教育的那份执着,如同小溪奔流到大海,永不停歇……让我们做一条从不停歇的小溪吧!

读吧,我们一起打开书读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