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细读文本第一段文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许只是文字的触摸,但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却需品出蕴含在文字深处的内在东西与意义。声、色、画,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那么恬静,那么清幽,是一幅充满生命活力的图画。如此惹人喜爱的灰雀,给在郊外养病的列宁增添了无限的情趣。这一“停”一“仰”一“带”,自然地流露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细读文本第一段文字,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许只是文字的触摸,但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却需品出蕴含在文字深处的内在东西与意义。静静地默读,一幅清丽的画呈现在我们眼前:一棵高大的白桦树,三只活泼的灰雀,在树枝间来回跳跃,是那样的自由,那样的快乐;白色的树干,深红的、粉红的鸟,给灰色的冬天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仔细聆听,我们仿佛听到了灰雀那婉转的歌声……声、色、画,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那么恬静,那么清幽,是一幅充满生命活力的图画。短短数语,却如诗如画,令人回味。文字表达先静后动,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暗示了语言表达的顺序。
如此惹人喜爱的灰雀,给在郊外养病的列宁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所以,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这一“停”一“仰”一“带”,自然地流露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朴素的词语,传递着列宁内心深处对灰雀的喜爱是由衷的。当灰雀消失之后,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更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和爱护,为后文列宁因灰雀的消失而担心焦急埋下了伏笔。如此惹人喜爱的灰雀,男孩爱鸟之心油然而生,想占为己有,似乎也在情理之中。(www.xing528.com)
清新的文字,清丽的画面,我们该如何呈现,如何用语文的方式把语言信息传递给我们的学生呢?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这样的白描叙述,可以作为一个语言训练点,进行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把表示色彩的词、列宁动作的词,变成有声有色的画,美美地读,尽情地读,读出画面感,读出冬天中的生机,读出灰雀的惹人爱,读出列宁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读出我们的喜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