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策略探究:渐渐改善啰嗦病

语文策略探究:渐渐改善啰嗦病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渐渐”造句、写段。经过朗读诊断,发现语意重复,即患了“啰嗦病”,后来修改为“我的理想与众不同,是当一名超人服装的发明家。”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习作例子,学生认识了这些“病”,再去查找自己习作中有无诸如此类的语病,进行修改,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准确、更规范。

语文策略探究:渐渐改善啰嗦病

根据语文课程理念,结合优秀的习作教学经验,习作指导、习作讲评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提升习作质量的关键,以运用的方式积累语言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一)在指导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这就告诉我们,语言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关键是方法与技能。只要平时在练写过程中,关注语言生成,学生的语言就会灵韵飞扬。

习作教学大师贾志敏先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训练学生规范、准确的语言表达,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实践证明。提高学生习作的核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的放矢地指导与训练是最好的方法和途径。

1.从说到写,关注通顺

学习作教学总目标中言简意赅地提出了习作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见,把话写通顺是习作教学的基本目标。

动笔之前引导学生列个提纲,可以把话写得有条理,写得比较通顺。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先引导学生给习作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再根据提纲把一件事或一个地方或一件物品介绍清楚。选定习作内容后,引导学生先进行口头表达练习,指导学生把话一句一句说清楚,把表达的意思说明白。口头语言表达通顺了,学生动笔把文章写通顺就容易多了。

【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风景优美的地方》,我引导学生列了这样一个提纲:

一、开头部分:回忆自己曾经到过的地方。

二、中间部分:(1)介绍你认为最美丽的地方的地理位置和总体情况。(2)重点写这里的美表现在哪些地方。

三、结尾部分:那个地方给我留下了美好回忆,希望有机会能再次到那里去。

根据提纲,先说后写,既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把话写通顺,又避免学生习作内容上的雷同,并充分利用口语表达的教学功能,以说促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从句到段,关注具体

在字词教学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我们在习作指导时,也可以遵循这一教学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把话写具体。

【案例】

用“渐渐”造句、写段。学生有的说:“春天来了,天气渐渐变得暖和了。”有的说:“春天来了,下雨的日子也渐渐多了。”有的说:“春天来了,花儿渐渐开了。”……同学们造的句子,都是有关春天的。我继续引导学生,“你怎么知道天气渐渐变暖和了呢?”学生说:“前几天,我还穿着厚厚的衣服,没过几天,我身上的衣服减少了,我现在只穿薄薄的衬衣了。所以,我说天气渐渐变得暖和了。”有的说:“上星期,我到公园里去玩,只看见绿绿的小草,还没有花开。没过几天,我看到公园里开出了三三两两的花。昨天,我居然发现已经开了许多花了。”

围绕关键词,写出事物的变化,把词所包含的意义也表现出来了。常用这样的方式,把一句话说具体,逐步引导学生把段写具体。在训练学生把话说通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话写具体。

3.专项训练,关注生动

在把话写具体的基础上,我们向更深处迈进,那就是把语言表达得更生动。要把语言表达生动,可以用上各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等。

【案例】

前面列举的用“渐渐”写一段话,有的学生说:“渐渐地,树林里热闹起来了,许多小鸟在自由自在地欢乐地飞翔着,高兴时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小河,河水忽然被一阵悦耳、动听的笛声所牵动,放眼望去,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正吹着用垂柳的茎做的柳笛呢!他们吹出了心里的幸福和快乐。”有的学生说:“春天的雨是柔和的,只见春雨在竹枝、竹叶上跳动着。那雨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弦上跳动的音符,轻柔地奏出浅浅的旋律。”语段中用上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就生动了。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方法进行一个专项一个专项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由具体向生动迈进,使学生的习作语言富有灵性和个性。

(二)在讲评中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

学生习作过程是用语言反映童年真实生活的一项学习活动,表达的真实情感,即“我手写我心”。因此,在讲评学生的习作时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关注学生语言的个性化,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童趣性、灵性,而不是把语言优美作为优秀习作的唯一评价标准。

1.检查语言,夯实基础

语言是文章的细胞,是文章的重要组成单位。首先指导学生检查语言表达基本功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习作修改离不开朗读。“文章写好以后,念它几遍,至少两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用词不当的地方,大致可以听出来。总之,要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叶圣陶语)通过朗读发现习作中的漏字、错字,发现不恰当的用词,发现不该出现的口语方言,发现病句,并把它修改过来。

【案例】

一位同学在《我的理想》中这么写:“我的理想与大多数人与众不同。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发明超人服装的发明家。”经过朗读诊断,发现语意重复,即患了“啰嗦病”,后来修改为“我的理想与众不同,是当一名超人服装的发明家。”

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通病,比如“地”“的”“得”混用,“缺少主语”“方言病”“啰嗦病”等,归类之后给学生指明修改方向,采取先集体评改再自行修改的方法来解决。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习作例子,学生认识了这些“病”,再去查找自己习作中有无诸如此类的语病,进行修改,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准确、更规范。

2.锤炼词句,润色修改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成语、句式及修辞方法进行修饰、润色,这是达成更高语言表达要求的提升过程。

【案例】(www.xing528.com)

一学生写“第一次走夜路”,原句:“夜很黑。我很害怕。”后来他改为“夜越来越深,仿佛要将我吞噬掉。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恐惧感遍袭了全身,好像一只张着嘴要把我吃了的怪物,可怕极了。”他用上联想、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独特感受,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果学生能够将文章改得文通字顺,还能文采飞扬,个性鲜明,那就相当出色了。在这个过程中,教给学生方法和技巧,启发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看待每一种事物,通过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等进行修改。这个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了。

3.语言赏析,捕捉秘密

语言欣赏,以学生“习作亮点”为载体,在教师阅读学生习作的基础上,整合提炼出“从学生中来”的习作生成资源,并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学习借鉴意义的资源,引领学生透过语言去发现“写作的秘密”,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让学生透过语言现象去领悟“写作的秘密”,并努力化为自身自觉的习作习惯。

【案例】

出示学生的优秀语段,指名学生朗读:

看,那片地,百花争艳是春天来了。是驶向春天的校车来了。孩子同校车一起向知识的春天出发。

——《驶向春天的校车》

风一吹,云就散了。散得这么自然,这么洒脱。眺望远山,它和山仿佛恋人般袅袅地依偎在一起。山脉绵延,思绪飞扬。

——《云》

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话读起来轻松流畅,有一种亲切感,原来,这样的描写很有画面感。读着这样的句子,脑海中浮现出美丽的画面,好像身临其境。

在讲评时,抓实学生习作语言赏析环节,引领学生捕捉写好语言的秘密所在,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画面,表达生活,表达情感。

(三)在语用中夯实学生的语言表达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底蕴,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许多老师片面地理解了语文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自认为是好词好句好段的摘抄背诵,孰不知孩子没有切身的体验和实践,学生背得累死,忘记得又快。即使运用在习作中,也是照背照写或辞藻堆砌,情感体验是失真的。实践告诉我们,以语言运用的方式来积累语言。丰富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减少习作语言表达中的虚假和辞藻堆砌的现象,从而写出有个性、有灵性的习作。

1.在交际中运用

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的习作教材内容安排在口语交际之后。将口语交际与习作教材整体编排,先交际后习作,是人教版语文习作教材编排的一大亮点,旨在引导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听说训练的基础上,在口语交际实践的基础上,把话说清楚,把语言表达完整。这样编排向语文教师传递了一种意识,即语言运用的意识,并用运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主题都是《秋天的快乐》。口语交际板块中写到:秋天里,我们和爸爸妈妈去摘果子、看红叶,和小伙伴去放风筝、捉蛐蛐……让我们交流一下在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中感受到的快乐。讲的时候要有感情,使听的人受到感染。随后安排习作: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

从口语交际到习作,内容都是秋天的景、物、事情,顺序都是先说后写,交际在前,书写在后,前后相联。从教材整合的优势出发,遵循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先进行口语交际,把在秋天看到的景物,在秋天做过的事、玩过的游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在交际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先说后写又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2.在阅读中运用

文本中的许多段落、篇章的语言表达很有特色,如《桂林山水》《火烧云》运用了大量的排比……这些文章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排比”这种表达方法的典型范例。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优势,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创造语言运用的机会。

【案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作者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

在品读了“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之后,安排学生进行排比句的仿写。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语言清新质朴,一词一句都源于对生活、对时间匆匆的真实体验和感悟。文中运用的大量排比句,自然流畅,读来具有一种亲切感。在阅读、品味语言中运用语言,使阅读和运用相得益彰。

3.在积累中运用

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日积月累”栏目,内容很丰富:有名言,有成语,有谚语,有古诗……是很好的语言积累材料。会读、会背“日积月累”中的材料,只是一个层面,在积累中运用这些语言材料,那是更进一步的层次了。

【案例】

三年级其中一个单元安排“古诗名句”的积累。其中有一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写得很美,我先引导学生写出这句诗所展示的美丽画面,再创设一个语用环节,引导学生用上这句诗写一段话。在积累中运用,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根据小学阶段各学段的习作教学语言训练目标,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语用环境,提供语用机会,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立足语言表达和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习作教学承载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教师责无旁贷。教师沉下心来,慢慢地引领,细细地呵护,静静地等待,语言之花必定会灿烂开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