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理财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银行理财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严格落实资管新规要求,稳步推进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托、证券、基金、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机构建设及合法合规业务开展,通过充分的正规金融供给挤出不合规影子银行。而在刚性兑付、市场成熟度不够的环境下,资产管理业务要面对非标资产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因此,建立动态、全面的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银行的首要任务。

银行理财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推动对影子银行的有效监管

影子银行被广泛认为是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概念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McCulley于2007年提出。[45]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目前学者和机构尚未形成对影子银行的统一定义。

国外学术界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标准主要从参与的实体和从事的活动两方面进行界定。从参与实体的角度看,影子银行可定义为从事期限、信用流动性转换,但无法从中央银行或公共部门获得支持的金融中介机构。以从事的活动角度看,与银行业务类似但缺少有效监管的信用中介业务,构成影子银行的主体。[46]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路径与国外有所不同,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联合课题组将中国影子银行定义为“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与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未受《巴塞尔协议Ⅲ》或等同监管程度的实体或准实体”。总结来说,中国影子银行是指与商业银行相似的资金融通功能,却游离在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具有监管套利特征,且不能得到公共部门流动性支持,由此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有三大特点:其一,作为融资中介,具有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信用转换等功能,且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其二,由于金融创新及金融监管的相对滞后性,影子银行接受的监管很少甚至完全缺失。其三,由于资金来源和投向缺乏透明度,以及高杠杆等因素,影子银行风险底数难以确定,政府救助乏力。这些特征共同导致影子银行经营具有高风险与脆弱性。[47]

为做好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管理,推动其未来实现转型和良性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逐步将影子银行纳入有效监管。在现有金融体系统计数据和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影子银行数据统计机制,实现金融行业统计全覆盖,做到风险心中有数。[48]监管要及时跟进影子银行发展情况,加快补齐制度短板,制定合理的行业标准,明确监管要求,推动影子银行阳光化发展,实现金融业的公平竞争。

2.多措并举控制影子银行风险。严格落实资管新规要求,稳步推进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托证券基金、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机构建设及合法合规业务开展,通过充分的正规金融供给挤出不合规影子银行。就存量业务而言,对于风险约束基础较好的影子银行,可推动其转型,实现审慎合规经营;对恶意隐匿风险、流动性严重错配、以监管套利为目的人为拉长融资链条的,要坚决打击取缔。[49]

3.继续有序大力整治通道业务。尽管目前的治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存量业务规模依然很大,且存在复杂程度高、隐蔽性和欺骗性强等特征,逐利本性使其很容易反弹回潮。要保持“强监管、严监管”的政策取向,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与此同时,也要掌握好节奏和力度,防止对所有业务“一刀切”而引起市场误解和恐慌。

4.加强政策统筹,发挥合力。加大金融监管部门间的协调力度,建立行业信息和统计数据联通共享机制。严格落实各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分工合作、职责明晰、权责匹配、运转高效的全覆盖监管体系。此外,还要加强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配合协调,防止发生政策冲突,确保治理效果。[50]

(二)构建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www.xing528.com)

中国经济新常态必将带动中国金融也走向新常态,突出表现在中国金融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在中国金融结构转变的过程中,资产管理行业逐渐成为金融体系的支柱。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不再可持续,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和转型挑战。一方面,在银行业利润增速大幅放缓的趋势下,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困难,信贷资产规模无法持续扩张;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不断挤压银行信贷业务的利润空间,经济下行导致的不良贷款上升也严重影响了银行信贷业务的收益。

资产管理行业的良性发展为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换提供支持。然而现实中,刚性兑付的存在导致风险转移中断,资产管理机构也被视为影子银行,其风险特征主要体现在:其一,根据资产管理业务的商业模式,银行在尽职履责的前提下,不对客户资产价值的减损承担责任。而在刚性兑付、市场成熟度不够的环境下,资产管理业务要面对非标资产可能引发的信用风险。其二,从风险管理理念角度,资产管理业务尚未形成分散风险、配置风险的思路,尚未从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向综合风险管理转变。银行资管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存在本质区别,作为典型的投资型业务,只有用投资理念取代信贷理念,用分散风险、配置风险取代管理风险,银行资管才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三,传统流动性管理方案几近失效。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静态流动性管理已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须实现从静态流动性管理向动态流动性管理的转变。其四,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多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传染的复杂局面将成为银行资管面临的巨大挑战。单家银行的风险会通过市场活动传导至整个金融系统,并最终影响金融稳定。因此,建立动态、全面的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银行的首要任务。[51]

银行资管业务的风险传导路径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与债权人、对手方、投资者以及其他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活动,另一种则是由抛售引起的市场扰动。银行、保险公司、基金、证券机构之间密切关联,托管、定价机构、证券借贷经纪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在大规模市场扰动发生时,没有任何机构可以独善其身。而抛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消极态度,隐含了不断攀升的流动性溢价,其发生会直接导致市场信心坍塌。与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相比较,资产管理业务具有独特的风险特征及管理模式。[52]因此,应围绕资产管理业务特有的风险特征和监管要求,建立涵盖资管业务条线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构建动态全面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具体风控实践中,应加强对资产管理业务中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的识别、监测和控制,强化信息披露和投后管理,建立不同于信贷业务的全流程、全覆盖、系统化的风控体系,确保业务合规稳健发展。

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监测流程。根据资管业务的特点,切实按照客户的风险特征,对普通大众客户的风险管理实施统一标准,对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客户,尝试将其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不受表内投资标准限制,如低评级债券投资、股权投资等。明确各类风险的牵头管理部门并设立合理限额进行统一监测。优化项目审批及投后管理机制。表内贷款与表外项目的风险处置方式应当有所区分,表外项目缺乏风险拨备、处置手段有限,应设立专门的牵头部门,建立差异化的审批流程,把握实质性风险,同时,对表外项目应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探索形成有效的表外项目投后管理机制,在准确识别客户风险收益偏好和防范声誉风险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特点制订不同的风险项目处置方案。[53]

完善托管业务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实现托管业务内控合规的四个转变,即风险监控由事后监督向事中监测、事前预防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转变,风险管理由集团总部向各托管分部延伸的转变,风险评估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风险控制由人工监控向计算机自动化监控转变。实行目标量化管理,根据资产托管业务特点,科学设定风险管理目标,明确各业务环节、各产品类型和各运营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托管业务风险监控系统,不断扩展监控系统的覆盖范围,实现全机构、全产品、全流程、自动化的系统监控。

拓宽差异化的投资品种选择空间。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积极挖掘信贷资产证券化重组并购、国企改革、优先股领域的优质项目,破解表内外项目来源高度同质化、优质投资项目供给不足的困难。稳步推进资产管理产品由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型转变,真正实现“买者自负,卖者尽责”,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以管理费用和业绩报酬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54]

探索推动业务组织体系改革。严格落实监管部门提出的“独立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要求,进一步理顺资管业务在产品设计、发行、投资、风险管理等各环节的运作机制,推动业务可持续健康发展。研究在资产管理相关业务线推行团队化建设等新型组织管理模式,探索提高集团运行效率的新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