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福源钱庄在上海解放后三年半的历史,可以发现:福源钱庄的结束,和敦裕钱庄不同,不是因为违抗人民政府法令,隐匿官僚资本而被勒令停业;和安裕钱庄也不同,不是因为进行不健全经营而被勒令清理。福源钱庄最后的结束,是顺应时势,是主动放弃经营管理权,与其他私营行庄公司实行大合并,成立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而宣告取消名称。
前文主要从业务的视角,对福源钱庄在每个不同阶段的经营特点及其原因进行考察和分析,如果将解放后各个阶段的盈亏情况汇总到一张图表上,可以更加直观而整体地看到福源钱庄经营状况的起伏变化。
1949年逐月盈亏数据是缺失的,忽略不计。如图10-6所示,从1950年到1952年9月,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明显分为三个阶段,即(1)1950年上半年,盈余额整体趋势是下降的,6月下降到底谷;(2)1950年7月至1951年10月,整体盈利状况比较好,特别是1950年11月之后,盈余额基本上在高位上起伏,1951年7月是唯一一个亏损月;(3)1951年11月、12月数据是缺失的,但至少在1952年1月开始直到9月整体是亏损的,而且亏损额越来越大,期间唯有1952年3月略有盈余。上述三个阶段,恰好依次是金融风潮时期、联营集团时期和联营总管理处时期。
图10-6 1951年1月~1952年9月福源钱庄盈亏图
资料来源:根据福源钱庄相关数据整理,上海市金融业同业公会档案,档号S172-4-126、S172-4-140;福源钱庄档案,档号Q76-2-47、Q72-2-48。
作为一家从业经验丰富的老牌钱庄,福源钱庄在上海解放后主动接受新政府的监管,配合新政府扶助工商业的政策,在新的制度环境中努力经营。在1949年下半年,政府整肃金融市场,规范业务经营,整体的经营环境得到改善,福源钱庄管理层抓住机遇,和全体职员共同努力,使1949年下半年的盈余数字到达上半年的854倍,迎来了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个业务高潮期。由于注重稳健经营,加上丰富的风控能力,福源钱庄安然渡过1950年上半年的金融业停闭风潮。在众多金融机构纷纷停业倒闭之时,依然能够保持有盈余的成绩。
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之道,福源钱庄响应政府号召,在1950年7月与众多中小行庄一样,选择了联营集团之路,这时期无论管理层还是普通职员都对未来充满信心,希望尽快改变金融风潮时期业务的低落状态。通过福源钱庄上下共同努力,从1950年7月至12月,仅6个月时间盈余额增长了5.2倍。1951年是公私合营银行壮大时期,面对竞争压力,福源钱庄知难而进,为了争取存款的增进,管理层建立了激励机制,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比如曾于7月1日起实施业务奖励办法,规定:(1)内勤人员经手存款,每月平均以100万元为一份,每份月终给予奖励金2 000元。(2)外勤人员经手存款,除往来存款仍照原有办法支付车费外,其他存款以1 000万元为一份,每份月终给予奖励金2 000元等,并有详细的执行办法。(242)正是由于福源钱庄利用整个经济形势利好的环境,努力经营,使钱庄的总体业绩稳步提升,赢利状态一直持续到1951年10月,由此形成了上海解放后的第二个业务高潮期,也可以认为是福源钱庄于上海解放后业务经营的黄金时期。
随后福源钱庄接受政府指示,1951年10月加入联营总管理处。进入联管时期之后,福源钱庄的营业状况出现逆转,第一个月还是盈余的,而后基本上是月月亏损,直到参加公私合营银行大合并。(www.xing528.com)
从福源钱庄三年半的历史中,可以感受到在新旧制度更替时期,其为生存所做的一切努力。首先,从政治上看,积极配合政府政策,响应政府在不同阶段的号召,无论是解放初期的审查、增资注册,还是联营、联管、大合并等政策性的要求,福源钱庄无一不走在前列;对于钱庄职员的投机行为,也是严惩不贷。无论是参加联放银团、劳军捐款、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还是抗美援朝捐献等,政府的每一次号召,福源钱庄在同业中的表现总是出色的。在增产节约运动,“四反”“五反”运动中,福源钱庄也没有表现出丝毫懈怠。福源钱庄之所以如此积极表现,不仅是出于对新政府的认同和拥护,也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考虑。
再从业务上看,福源钱庄从未放弃任何经营环境的利好时期,上海解放初期的半年时间,以及联营集团时期便是如此,福源钱庄的管理层们积极筹谋,努力经营。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增设了庄务会议,自1950年4月召开第一次庄务会议后,几乎每月一次,一直坚持到1952年底,主要讨论与业务发展相关的一切问题。又自1951年1月开始建立财务计划和总结制度,每个月编制8张表,包括资金营运分析比较表、放款对象分析表、损益表和费用表4种,分月初预测估计4张表和月末总结检讨4张表,这种制度一直坚持到当年10月。包括其他一些制度建设方面的努力,为福源钱庄的业务发展提供了保障。
既然福源钱庄一直努力求生存、求发展,为什么还要主动地合并于公私合营银行,交出股权和经营权而使自己“消失”呢?表面上看,联管时期福源钱庄的业务是持续亏损的。但是,因此就认为福源钱庄是由于经营不善,难以为继,才主动申请加入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这种认识未免过于简单。
福源钱庄在联营集团时期获得的业绩,已彰显其盈利能力和业务水准;而在私营金融业停闭风潮时期的表现,也足以证明其抗御风险的能力。福源钱庄是著名的大钱庄,历史悠久,资力雄厚,人员规模大,业内声望好,又以经营管理著称,因而无论如何其独立经营是不存在问题的。那么又如何解释联管时期的持续亏损?
如前所述,联管时期与联营时期是不同的。联营时期,集团委员会虽然作为联营团员共同的领导机构,但是仅负责团员的联合业务部分,与团员之间更多的是业务指导和建议关系,福源钱庄基本还是作为独立经营的个体而存在,有更多的自主管理权。如福源钱庄每月制订的《业务检讨与说明》中都会有“上海经济金融概况”,每月的《业务估计与说明》中也都有“上海经济金融预测”,显示着对经济金融形势和工商业行情的独立判断,用以指导或者检讨钱庄的业务,可见有自主的一套业务逻辑。再如,从每月的《财务计划表》中可以看到,联营时期的各项业务还是比较丰富的,存放款种类多,营运资金来源和运营的项目也比较多,彰显着业务的繁荣状况。而到联管时期,各单位的业务、财务和人事调任由联营总管理处统一安排,利润的分配也归联营总管理处负责,福源钱庄的独立性几乎丧失,自然难以有所作为。何况,当时其他工商各业由于受到“三反”“五反”运动的冲击,业务滑落很快,可以说整个行业基本面都是不佳的,福源钱庄也不可能有所作为。
福源钱庄作为经济组织,正常情况下,其经营的目的总是逐利的。通过资金的营运,管理层希望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职员们也要求得到更多的酬劳。当整个经济环境遭遇困难时,钱庄必然会为了生存而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但是,“三反”“五反”期间,当以常规的手段追求利润,变成了“追逐暴利”的时候,私营钱庄的存在已经失去意义,其不仅是不赢利的机构,甚至变成了危险行业。当政府发出淘汰私营行庄的指令时,福源钱庄将最后的阵地“组织机构”合并于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此为顺应时势。
在上海解放后三年半时间里,福源钱庄在与不同性质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努力经营,从其历年的财务、业务数据以及最后清理核资情况来看,福源钱庄的结束非为业务不精,经营不善,只是在新旧制度更迭之时,单凭一家个体钱庄的努力是无法改变命运的。放弃钱庄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自觉自愿地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才是福源钱庄的理性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