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芷溪灯俗欣赏:文化熙和湾,花灯世界

芷溪灯俗欣赏:文化熙和湾,花灯世界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芷溪村位于连城南部,聚居黄、杨、邱、华四姓客家人,以黄、杨两姓居多。芷溪花灯大多由99盏小花灯组成,有的由106盏小花灯组成。芷溪迁出的后裔杨成武上将观此花灯游街录像后,即致信赞其“有特色举世无双,很惊险乐在其中”。据《芷溪杨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杨姓十六世杨显桂任职苏州,娶苏州女子吴二姑为妻,卸职后携吴二姑回到芷溪。老杨今年65岁,已经是第5次参与活动。花灯宴前后均为荤菜。

芷溪村地处闽西,是连城县庙前镇的一个村。连城,在宋以前为长汀县辖地,宋初置莲城堡,绍兴三年(1133)设置莲城县,元末更名为连城。连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中原传统文化遗存。

99盏小花灯组成的花灯。

闽西作为客家人的祖地之一,有着独特的风土民情。芷溪村的闹花灯,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芷溪村位于连城南部,聚居黄、杨、邱、华四姓客家人,以黄、杨两姓居多。芷溪居民重视宗祠建筑,缘于客家人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这些明清时候的古建筑除一部分是专门作祭祖联宗之用外,其他都是祠居合一的复合型建筑,普遍采用客家地区“九厅十八井”结构布局建造,门户威严,庭院舒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美轮美奂。明清以来,芷溪先民先后建了68座古祠、138幢古民居。这些规模宏大的明清时期建筑,被客家研究人士誉为客家“大宅门”。

花灯就要“亮相”了,师傅们做最后一次检查。

芷溪花灯大多由99盏小花灯组成,有的由106盏小花灯组成。每一盏灯内装琉璃杯,点的是纯花生油或茶油,无烟明亮,浑身晶莹剔透,熠熠生辉。宝盖顶上有一红线系在一根弓形竹竿上,供擎灯人握住。每座花灯添油后重量接近15公斤。由于是“纸包火”,故擎灯人擎灯时总是小心翼翼的。他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至少得“步伐稳”“灯不晃”才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闹花灯时,花灯少则十几座,多则几十座甚至100多座。要是站在高处远远看去,百余座花灯,组成一支花灯长队,首尾相接、明烛夜空、花团锦簇、琳琅满目,十分壮观。出行时还需配以苏州锣鼓或十番音乐,反复演奏。芷溪迁出的后裔杨成武上将观此花灯游街录像后,即致信赞其“有特色举世无双,很惊险乐在其中”。

连城县芷溪村的历史文化保护协会负责人黄茂藩说,芷溪花灯每个灯重约26斤,高约1.6米,外围直径近1米,99盏杯火,取其“九九长”之意。花灯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绸花纸花,中层直径约1米,包括里外三层,像是六角阁楼,而阁楼内置纸扎木偶,其上所画多为典故、戏文,或是花鸟鱼虫和吉祥祝语等。阁内里层,还有一盏走马灯,走马灯上绘有孙悟空等人物。点燃走马灯,空气受热温度上升,触动上面螺旋桨,使得走马灯不断转动。阁楼外围装凤鸾灯、鳄鱼灯、牡丹灯各6盏,分别装饰上五彩小珠和小绒球,临风颤动,栩栩如生,配合走马灯不断旋转,十分有趣。当点亮99盏小灯时,花灯色彩斑斓,通体明亮,晶莹剔透,被称为“纸包火”的奇迹。

芷溪花灯“游四方”,天地一片辉煌。

据《芷溪杨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杨姓十六世杨显桂任职苏州,娶苏州女子吴二姑为妻,卸职后携吴二姑回到芷溪。吴二姑思念苏州,尤喜苏州精美绝伦的花灯,便将花灯制作技艺传入芷溪,替代了之前较为粗陋的灯笼,并渐渐形成出灯的仪式和定例,随后代代相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令人称奇的是,芷溪灯俗一直是原生态,“原汁原味”,古香古色。“现在游的花灯除了人数可能有些变化外,其他基本都没有变化,一直完整地传了下来。”主持“万斯堂”花灯出游组织工作的杨洪生说。老杨今年65岁,已经是第5次参与活动。他说,每支队伍的花灯都是由当地固定传承下来的两家黄姓纸扎师傅制作的,下一年轮到出花灯的人家,就必须提前一年订制,精美样式不变。这样,师傅才好安排制作花灯,而就是因为这样,芷溪花灯这一独特年俗才一代代传下来,至今还保留着300多年前的样子。

据“小米阿哥”博客署名为“客家阿哥小米”博文介绍:

芷溪灯彩队伍一般是三十至三十五人。从正月初一日开始,几户人合一个花灯轮流出游,芷溪黄、杨、邱、华四姓轮流为头出花灯,黄姓人数最多,花灯也最多。据说八十多年前芷溪花灯胜会最热闹的一次曾经出过一百零六个花灯。以一个花灯队三十至三十五人计算,一百零六个花灯就得出动三千至三千八百人,再加上舞龙灯、走古事(当地俗称“飞标”),以芷溪一万人口计算,出动了百分之三四十的人,其队伍之庞大和热闹的情况可想而知。正月十一日这天为“正日”,全部花灯都得出游,一个个花灯争奇斗妍,花灯、龙灯、飞标一个接一个,络绎不绝,锣鼓声不绝于耳,笙歌迎风飞扬,直上云霄。人们登高远眺,从村之头到村之尾,三四里长的庞大花灯队伍有如蛟龙在汪洋大海中,恣意遨游,簇簇花灯像是万颗明星缀满人间天上。看戏的、看灯的,人山人海,场面着实壮观。

师傅们正在点亮每一盏小花灯。(www.xing528.com)

芷溪游花灯叫“出案”,轮到某姓游花灯就叫某姓“出案”。轮到“出案”的姓氏,其裔孙以房族为单位由几户人合出一个花灯。出花灯的具体日子,一般是九天,多数是一户负责一天,也有负责两天的。凡参与出花灯的都是灯主,在前一年正月,准备好三牲祭品到洪福公王神坛前“起神”,口头禀报各户主姓名,祀求老幼平安、人丁两旺、五谷丰登,然后抓阄定夺。用红纸写上出灯的日期,揉成纸团,放在米筒(客家人用来量米的竹制容器,量一斤米的叫米筒,量两斤米的叫米升)中,由各户用竹筷夹出,谁拈到哪一天,都没二话,大家认为这是神认定的。

日子确定了,就向花灯匠订制。一种是花篮配牡丹,另一种是花篮配沙灯,由灯主选定,一座花灯要四五百元,其他配件如玻璃杯、锣鼓、附属装饰由灯主自己负责,大约还要一千元左右,按户分摊,各房人数多寡不同,所以各房的花灯数也不一,凡是家庭生活过得去的,都愿意负担一个晚上的费用。

正月初一日到初四日、初六日,只敬奉洪福公王、天后圣母和邱坑公王,花灯只要擎到两处神座就行。花灯宴前后均为荤菜。正月初七日为“齐灯日”,这天上午,要备好三牲、香、烛、纸、炮到洪福公王神座前敬奉,所有花灯都要出游。正月初五日、初八日为忌日,一般不游。

正月初八日以前都可以吃荤。初九日到正月十二日称“案日”,路线为“游四方”,不再敬奉神明,背园、寨上、草坪、阁康、邱坑、店背、水井背和黄杨两姓的全部老屋都要游到,参加游灯的人一律吃斋,表示对神佛的虔诚。因为安民庵已开始设经坛,请和尚诵经礼佛,祀求菩萨保佑全乡人四季平安,财丁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中,十一日为“正日”,一般全部花灯都会出游,常配有龙灯、古事。十二日为“还礼”日,路线随意,主要任务是到亲朋好友家“还礼”,花灯宴为出灯前吃素,归后吃荤。

在这几天,每天下午五点,各执事人员都要做好准备。草草吃完晚餐,先派一人到各姓祖祠、庵、庙烧香,表示敬意,因为花灯到各神座前只是打躬作揖后转身就擎走,不能久留,因为是“纸包火”,停久了容易失火。擎花灯的主力约十人,洗完脸后,穿上新鞋,束上腰带,肩上披一条毛巾(如果突然出现小花灯失火或玻璃杯破裂,就可以用毛巾包着摘去),将每个玻璃杯内火蕊点燃,然后迅速地先里后外逐个放在花灯内。“上火”完毕,擎起花灯在神像前作个揖,游花灯的队伍就在爆竹声中出发了。

花灯队伍的前面,由两个机灵的小伙子清道,接着是两个提灯笼的人,红提灯上,一面写姓氏,一面写屋堂名,使人一望而知是哪一房族的花灯。接着是锣鼓队,由一面鼓,两面锣,及大钹、小钹、碗锣、铜钟、苏锣等组成,整个乐队由鼓点指挥。锣鼓队后面就是花灯,擎花灯的人个个精神抖擞。前面一人蹲腿、挫腰、挺胸,眼望前面,双手上下擎着花灯,走着碎步,徐徐前行,使花灯稳定地行进。其他人簇拥在花灯后面跟进护卫。大约走50~70米,就得换一人,花灯虽只有二十多斤,但体积大,擎花灯的人注意力要非常集中。为防风雨,一人拿草席,一人拿特制的灯伞,最后一人提着一篮备用的玻璃灯,如有小花灯内的火熄了,可以很快换上。这样一个花灯至少要动用三十余人。

夜幕之下,花灯如火树银花,五光十色,摇曳多姿。90多个小花灯通明透亮,互相辉映;宝盖头上的凤凰灯,展翅欲飞,嘴上的细串珠子晃来晃去;鳄鱼灯张开大嘴好像在企盼什么;走马灯旋转不停,使人眼花缭乱;还有小木偶装扮的各个剧中人物栩栩如生,有的笑脸迎人,有的仪态庄严,姿态各异,情趣横生,动静相配,红绿相间,素中衬艳,浓淡相宜。远观近看,各有情趣。有的花灯之前还有四面牌板灯,写上这家上祖的官衔,如“××县正堂”“进士及第”之类,这叫“牌板花灯”。也有在花灯后面还有凉伞灯的,就像皇帝出巡时用的凉伞,高约1米,也是用竹篾做骨架,外饰蜘蛛纱,画上花鸟人物,周围用小木偶装扮剧中人物,里面点上烛光,一人擎着,双手不断转动,别具风味,这叫“凉伞灯”。花灯队伍加上这些摆设,更是庄严。

游花灯时以唢呐、横笛为主,仿汉剧曲调互相对答。回家坐奏时,加上扬琴、大锣、大钹、小筒。小筒形如唢呐,但一节一节套起来,拉长时有五六尺长,因而要中气充足的艺人才能吹奏,音调润滑,与唢呐一起担负主乐器职能。鼓吹队得到宾客的红包越多,演奏越起劲,往往闹到深夜,大家才兴尽而散。

如果到十二日安排不完,十三至二十日(百花生日)均可继续安排,路线随意,花灯宴前后均为荤菜。

四月初八日,随意出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