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偷袭珍珠港事件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美国政府当机立断,决定必须做出反击。为了警告日本并且重振美军的士气、鼓舞民心,美国决定对日本本土实施空中轰炸。1942年4月2日,美国航空母舰大黄蜂号出现在西太平洋海域,16架中型轰炸机即将起飞,前去执行一项秘密任务。指挥这场秘密任务的司令员是詹姆斯·杜立特中校,因此“东京空袭”又被称为“杜立特突袭行动”。
1942年4月18日早晨7:38,美国航空母舰大黄蜂号所在的第16特混舰队在距离日本本土1 200公里时,被一艘日本哨戒船发现,该船随即向日本发送无线电预警。这时,舰队还没有到达预定起飞点。为了保证整个舰队的安全和行动的突然性,舰队指挥官决定立即放飞16架B —25轰炸机。这次的起飞比原计划整整提前7个小时,并且多飞行270公里。起飞前,海军教官教给飞行员们一句中文“我是美国人”,因为他们计划在轰炸结束后飞往中国。但是,本已紧张的燃油能否支撑他们按计划抵达中国呢?
当时海面上波涛汹涌,狂风大作,能见度极低。B —25轰炸机借助强劲的逆风,一架一架稳步升空,这是美国陆军中型轰炸机第一次从航母近距离的跑道上起飞。为了躲避日军侦测,16架轰炸机贴近海面低空飞行了5小时后,于东京时间正午时分飞抵日本上空,轰炸东京、横滨、横须贺、名古屋、神户等地的军事和工业目标。
郑伟勇(《降落中国——杜立特突袭东京》作者):
杜立特突袭行动是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后,第一次对日本本土进行的攻击。虽然这一次轰炸的军事成果不是很大,但是它的政治意义、宣传效果,对盟军、军民的信心提振有非常大的意义,也让日本的国民、军队深受心理打击。
轰炸后,对于飞行员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安全抵达中国。原计划轰炸结束后,16架轰炸机将飞往中国东部,在中国军队控制下的衢州机场降落加油后,再飞往陪都重庆。但由于中国方面没有收到提前行动的通知,误以为是日本飞机来袭而关闭了机场。轰炸机队除一架飞机因耗油过大转向在苏联降落,其余15架轰炸机在中国东部地区上空耗尽燃油,飞行员们只能弃机跳伞或迫降,其中就包括苏珊的父亲查尔斯·奥祖克。
短视频1:杜立特突袭事件
查尔斯在深山里独自待了两天。
苏珊·奥祖克(杜立特飞行员查尔斯·奥祖克之女):
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父亲的降落伞被勾住了,可能是在树上,也可能是在山上,他挂了两天。他的左腿受伤了,只能把自己从降落伞下拉上去,爬到山上。他被村民发现的时候是匍匐在地的。
苏珊的父亲被当地村民廖诗元发现,并叫人一起帮忙解救他。这样才救了查尔斯一命。所以苏珊每次来到中国,都会去探望这位恩人之子,84岁高龄的廖明法老先生。
廖明法(救助查尔斯·奥祖克的中国百姓廖诗元之子):
我爸爸兄弟四个用竹躺椅把外国人从山上抬下来,抬到我们家里。他身上到处是刺,脏兮兮的。我妈妈帮他洗脸擦身,帮他洗干净身上,换了干净衣服。然后煮鸡蛋给他吃,拿筷子给他用,他用不来。再给他勺子,他不敢吃。后来我们重新拿了个小碗,吃给他看,他才吃。
苏珊·奥祖克(杜立特飞行员查尔斯·奥祖克之女):
廖明法的母亲帮我父亲包扎伤口,帮他洗衣服,给他更多的衣服穿。
在廖家的老宅里,依然保留着查尔斯当时睡过的那张床。为了让查尔斯好好休养,廖诗元让儿子把自己住的房间让出来,给查尔斯住,让儿子去阁楼上打地铺。
查尔斯住过的房间(摄制组摄于中国衢州)
廖明法(救助查尔斯·奥祖克的中国百姓廖诗元之子):
当时我们是大山区,山区里面米很少,一般吃玉米多。后来用米饭煮给他吃,还是福建浦城红米,把米放在石墩上重新磨过,磨成白白的给他吃,他才要。有些时候煮点面条给他吃,因为当时生活条件困难。
查尔斯不是唯一在衢州安全获救的美国飞行员。在浙江省衢州市汪村,有一个红色墙面的山洞,曾先后有51名杜立特飞行员藏身于此。70多年过去了,山洞还依旧保留了当年的样子。在洞穴的外墙上,还刻着当时藏身的飞行员的名字,这是苏珊此次中国之行的重要发现。
参与杜立特突袭行动共有16架飞机,共80名飞行员,其中13架飞机降落在中国安全区,共有64人被中国老百姓所营救,并安全护送回国。
短视频2:杜立特领航员之女苏珊看望恩人之子
郑伟勇(《降落中国——杜立特突袭东京》作者):
日本人通过审讯、侦查知道中国浙江衢州周边的机场群是这次突袭结束在中国降落的主要机场,由此他们发动了浙赣战役。浙赣战役的目的就是到衢州来破坏衢州、丽水、玉山的机场,防止同盟国利用这些机场对他们本土进行轰炸。
1942年5月,日本发动浙赣战役。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共有25万余军民伤亡。
苏珊·奥祖克(杜立特飞行员查尔斯·奥祖克之女):
我知道中国人民为了救助这些杜立特飞行员,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是我会一辈子铭记在心的事,一辈子都感激中国人民。
64名降落在中国安全区的美国飞行员是幸运的,而另有8名降落在中国日占区的飞行员却经历了可怕的灾难。6号机组的3位成员霍尔马克、米德尔和尼尔森,16号机组的5位成员法罗、海特、巴尔、德谢泽、斯帕兹,在中国日占区全部被日军俘虏。8名被俘的飞行员,随后被送往了位于中国上海的大桥大楼。
位于中国上海市四川北路上的大桥大楼,曾经是日本在上海的宪兵队总部,8名被日军俘虏的杜立特飞行员当时就关押在这里一楼的牢房里。70多年之后,苏珊来到当时关押她父亲同伴的监狱里,向我们阐述当年这里发生的事情。
苏珊·奥祖克(杜立特飞行员查尔斯·奥祖克之女):
苏珊珍藏的《杜立特突袭行动》由卡罗尔·V.格林斯撰写,于1988年出版,书中通过采访多位杜立特飞行员,记录他们的回忆,真实展现他们当年在狱中受到的非人折磨。
卡罗尔· V.格林斯撰写的《杜立特突袭行动》(摄制组摄于中国上海)
苏珊·奥祖克(杜立特飞行员查尔斯·奥祖克之女):(www.xing528.com)
尼尔森回忆道:“4月24日下午3点,日本人把我从牢房里拉出来,开始盘问我的任务信息。首先,他们把笔放在我的手指间,捏紧我的手并上下来回拉动笔,我手指的皮硬生生地被磨破了。”尼尔森被迫躺在地上,被执行“水刑”,4个士兵分别坐在他的四肢上,第5个人把湿毛巾蒙在他的脸上,并往他的脸上倒水。每次他想呼吸,就会吸入更多的水,导致濒临窒息的感觉。
1942年4月28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召集他的主要阁僚开会,决定如何处理这8名被俘美国陆军航空队员。
郑伟勇(《降落中国——杜立特突袭东京》作者):
如何处置他们,日本高层之间有非常大的争论,他们有些人觉得要把这些飞行员全部杀死;其他人像东条英机,可能考虑到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主张给他们比较轻的处罚。
1942年10月15日,日军在上海的第十三军军部,对8名美国飞行员进行所谓的军事审判。最终以飞行员带着恐吓的意图,打死打伤无辜平民和报复性破坏等理由,判处霍尔马克、法罗和斯帕兹3名飞行员死刑,判处其余5名飞行员无期徒刑,整个审判用了不到2小时的时间。当日下午,3人被执行枪决。
这是日军的一种公共宣传和公共示威,为了表示日本占有主导地位。他们不是要简单地处决这些人,他们要把飞行员放在一个所谓的军事审判中,和战后最终审判日本战犯类似的军事审判。
二战后,美国分别在上海、横滨、马尼拉、关岛和夸贾林岛设立5个军事法庭,针对日本BC级战犯展开军事审判,主要针对虐待俘虏问题进行审理。针对俘虏犯罪的案件比例,占所有审理案件的80%多,其中有一部分案件是针对美国飞行员在二战期间所受的虐待和杀害。美军设立在上海提篮桥监狱的军事法庭,审理了关于虐杀杜立特飞行员的案件。
短视频3:被俘杜立特飞行员被日军虐待
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江畔长阳路147号的提篮桥监狱,里面有一幢历史悠久的楼房。徐家俊,曾任中国监狱工作协会监狱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撰写并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描述提篮桥监狱的纪实读物《提篮桥监狱》。他带摄制组来到了这座位于虹口的监狱,向人们揭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段美军军事审判的历史。
徐家俊(中国监狱工作协会监狱史学专业委员会原秘书长):
抗战胜利以后,这里是关押日本战犯的重要场所,先后有几百名日本战犯关押在这里。
1946年1月18日,距离日本正式投降仅4个多月的时间,美军在上海组织建立军事法庭。9个月的时间内,共审判了48名日本战犯。40天后,美军对虐待和杀害杜立特飞行员的日本战犯进行军事审判。日本第十三军军长泽田茂,第十三军军事法庭法官和光勇精、冈田隆平,日军江湾监狱典狱长立田外次郎接受审判,被控非法审判8名美国飞行员以及虐待战俘。
美国在上海的军事法庭(美国国家档案馆提供)
徐家俊(中国监狱工作协会监狱史学专业委员会原秘书长):
法官、检察官、律师都由美军军官担任,另外又聘请日本人的翻译,也有美国人的翻译,组成一个完整的法庭。据我所知,这里一共审判了20多次,次数是蛮多的,提审也征询了好多证人证言。他们主要是根据两条:一条是非法审判,一条是虐待俘虏。
1946年4月15日,美军上海军事法庭判处泽田茂、冈田隆平、立田外次郎重体力劳役5年的监禁,并且判处和光勇精重体力劳役9年的监禁。
顾若鹏(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学院教授):
无论审判的目的是什么,都需要证据。如果你要证明自己的审判比日本审判美国飞行员更加公正,你就要更加严格地依法审判,这就是战争审判和复仇的区别。
短视频4:美国战后在上海进行对日军事审判
在中国浙江省衢州市的杜立特行动纪念馆里,展出了关于杜立特突袭行动以及中国老百姓营救杜立特飞行员的珍贵资料,其中一部分来自杜立特独立研究员郑伟勇。20余年间,他亲自走访曾经参与救助杜立特飞行员的中国老百姓,发掘历史真相。他多次受邀前往美国参加官方纪念活动,并多次陪同飞行员后代在中国祭奠他们的父辈。这座杜立特行动纪念馆见证了中美联合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也见证了中美两国的友谊。
对于美国而言,珍珠港遭到重创以及杜立特突袭的成功,让他们从中吸取了一个重要经验。
郑寅达(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
从美国方面来讲,珍珠港挨打,他们反过来吸取了这样一个先进经验,也就是海军航空兵、航空母舰可能在未来的海战中起主打作用。
杜立特突袭是中型轰炸机第一次从舰载航母的甲板上起飞,尽管军事效果不大,也没有改变整个战局,但却狠狠地打击了日本军民的信心。
郑伟勇(《降落中国——杜立特突袭东京》作者):
为了防止美国从太平洋的方向向日本本土进行攻击,他们提前发动了中途岛海战。
郑寅达(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
中途岛之战,日本遭到很大的损失,日本的进攻势头开始萎缩。但是,美国还没有能够反击。这个转折点主要是在瓜岛之战,从中途岛到瓜岛,完成了太平洋战场的转折。
瓜岛战役之后,同盟国逐渐取得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然而,横在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还有太平洋上的诸多小岛,所以美国接下来需要扫清障碍。
郑寅达(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
太平洋战争,与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联系在一起的。欧洲的战局发展得很快,如果这样逐岛争夺,一个岛一个岛地打下去,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所以他们根据这样的情况,放弃逐岛争夺,改成跳岛争夺,像青蛙一样地跳。有些岛,基本上不打;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岛,比如关岛、硫磺岛这些必争之地,打得比较惨烈。
1943年,日本完成了他们蓄谋已久的“大东亚共荣圈”。为了防止日本南进攻打澳大利亚,美军和日军在所罗门群岛进行激烈的战斗。最终美军夺取瓜达拉纳尔岛,打开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一个缺口,并以此一路北上,攻下了中途的关岛,直逼日本本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